顧莞寧不以為意,淡淡一笑︰「等你身體‘痊愈’,再陪我回去也無妨。」
沖喜再見效,也不宜高調到明日就出門的地步。總得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否則,必然會惹人疑心。
太孫心里也很清楚這一點。見顧莞寧真的不介意,也就不再堅持︰「也罷,明日我讓穆韜和小貴子送你回侯府。等半個月之後,我的身體也該好了。到時候我陪你回侯府多住些時日。」
顧莞寧笑著點點頭。
然後,她忽然想到了什麼似的,眉頭皺了起來︰「你打算‘痊愈’?之前設好的局怎麼辦?」
太孫原本是要借著生病,揭開安平郡王和于側妃的陰謀,一舉鏟除他們母子。
如果他的身體痊愈了,中毒一事,也就成了子烏須有。
太孫目光一閃,低聲說道︰「先放他們母子一回,日後再另謀他法。」
顧莞寧一驚︰「這怎麼行!你已經布好了局,這麼放過他們,之前的辛苦豈不是全白費了?」
太孫卻道︰「你嫁進門來沖喜,我自然要好得妥妥當當才行。」
他的病癥迅速痊愈,恢復如初。元佑帝自會將這份功勞都記在顧莞寧的身上。太子妃也會對顧莞寧格外感激。
顧莞寧也會成為眾人眼中的福澤恩厚之人。
這樣,才不枉顧莞寧擔上沖喜的名聲。
顧莞寧蹙起眉頭︰「你的心意,我都明白。可是,錯過了這一次機會,他們母子必會對你生出忌憚。」
明明中了慢性毒藥,太孫卻安然無恙,于側妃母子不生出警惕才怪。
太孫淡淡說道︰「看他們疑神疑鬼膽顫心驚地度日,倒也別有趣味。」
顧莞寧還要再說什麼,太孫認真地看了過來︰「阿寧,你什麼都不用說了,我心意已決。在我心里,什麼都不及你重要。」
「你之前聲名受損,後來又嫁進門來沖喜,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後看你的笑話。」
「我要讓她們親眼看著你成為皇祖父最喜歡的孫媳,讓她們羨慕你有一個寬厚慈愛的婆婆,讓她們嫉恨你有一個全心待你舉世難尋的好夫婿。」
為此,就算放棄一些也無所謂。
太孫的目光堅定而執著。
顧莞寧看著他溫柔又深情的眼眸,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半晌才輕聲道︰「好,以後我們夫妻一起出手對付他們。」
太孫笑了起來。
黑亮的眼眸,如寶石般熠熠閃亮,令人目眩神迷。
顧莞寧心中被柔軟溫暖塞得滿滿的,下意識地依偎了過去。
太孫伸手攬住她的肩膀,眼中笑意更盛,側頭吻了吻她微熱的臉頰。心中涌起無法言喻的滿足。
……
福寧殿。
李公公邁著輕快的步子走了進來,一臉笑容。
心情頗佳的元佑帝笑著問道︰「怎麼?是不是有好消息要稟報給朕?」
太子派人進宮送了喜信,太孫已經能下床走動。元帝接到消息之後,這半日心情都極好。
李公公笑著稟報︰「是太子妃娘娘又打發人來送了喜信。徐大夫和眾太醫為太孫殿下看了診,說殿下病癥大有起色,只要精心調養,定能恢復如初。」
元帝精神一振︰「真的沒有大礙了嗎?」
「徐大夫和太醫們都看過診了,都是這麼說的。想來絕不會有假。」李公公笑著應道。
元帝喜不自勝,連連道好︰「好好好,太好了!」
一直懸在心里的巨石,終于安然落地。
元帝一高興,便擺駕去了椒房殿。
這也是元帝多年來的習慣。進後宮,大多是先見王皇後。也因此,宮中寵妃再多,也無人敢不敬王皇後。
王皇後見元帝滿臉喜色,心里一動,笑著迎上前來︰「看皇上如此開懷,莫非是阿詡的病癥有了起色?」
元帝展顏道︰「太子和太子妃先後讓人送喜信進宮,阿詡的病癥大好,已經能下床榻走動了。只要精心調養,很快就能痊愈。」
王皇後欣然笑道︰「沒想到,沖喜竟然這麼見效。也不枉皇上親自賜婚了。」
元帝心情舒暢,也是滿口贊譽︰「這個顧莞寧,確實是有福之人。剛嫁過門,阿詡的身體就有了起色。」
王皇後素來善解人意,立刻接過話茬︰「原本阿詡應該領著顧氏進宮覲見,皇上和臣妾也該有賞賜才是。如今礙著阿詡的身體沒能進宮,不如命人賞些東西去。」
這也是給新進門的孫媳增添臉面。
元帝果然點頭贊許︰「還是皇後想的周全。既是賞了,就賞得豐厚體面些。傳旨的時候,就說是朕和你一起賞的。」
王皇後笑著應了下來。
……
到了下午,宮中的賞賜就到了太子府。
傳旨的是王皇後身邊的總管太監席公公。
一箱一箱的金銀玉器珠寶首飾珍貴衣料往梧桐居里搬,賞賜豐厚得令人咋舌。足可見元帝對新過門孫媳的滿意。
于側妃知道此事後,嫉恨交加。叫了安平郡王來,母子兩個在屋子里密議許久。
安平郡王走了之後,益陽郡主也兩眼紅紅地來了︰「皇祖父真是太偏心了。那個顧莞寧心胸狹窄,為人刻薄,有哪一點好!皇祖父竟命人特意賞賜了這麼多的東西。」
她雖是元帝的孫女,卻從未得過元帝如此青睞。看著既眼熱艷羨又嫉恨不已。
于側妃此時倒是心情平和了不少,低聲道︰「顧莞寧風頭正盛,又有皇上在後撐腰。你這些日子遠著她一些。免得再正面踫上吃虧。」
益陽郡主心中再不忿,也知道顧莞寧不好招惹,滿心憋屈地點頭應了。
賞賜的動靜這麼大,李側妃也得了消息,特意叮囑衡陽郡主︰「你日後多去梧桐居走動走動,一定要和顧氏交好。」
個中利害,無需多說,衡陽郡主也明白,立刻點點頭應下了。
至于太子,正在召集幕僚議事,听聞此事後,眉頭皺了一皺,很快神色恢復如常。
當天晚上,太子沒有去安慰「飽受委屈」的于側妃,而是又去了雪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