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61.模範生(附圖)

我們視野轉回京城。

翰林院這屆的新科庶吉士,出了一位整個翰林院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大大模範生!!

每日早早就到,不單派下的任務好好地做完,還找事做!而且不管什麼事都做!找書、抄書、起草文書不談,連給長輩翰林們端茶跑腿無一不做得樂樂呵呵,做完了又繼續找事做!

整翰林院的長輩們無不對其贊不絕口,就連平常滿臉肅然,不苟言笑的此次《守和全覽》總纂修翰林院掌院學士方晴方大人,提到此人都面色稍緩,模模胡子點點頭︰「恩……孺子可教也。」

而此人居然還並非出于寒門,並非是為了爬上一層而拼搏努力,也絕非是為了趨炎附勢而討好巴結。

因為此人乃是當朝樞密使重綏溫的二公子——重涵。

不單是韓玉與張海雲,對重涵這絕對不正常的舉動表示不可理喻,連李章明都表示「自愧不如」,需要「多多學習」。

如若放到寒門庶子,如此這般免不了被人背後說個虛假勢利,表面功夫之類。而放到重涵,誰敢說重家二公子還需要虛假勢利做表面功夫了?所以只有長輩點頭︰「可教,可教。」晚輩搖頭︰「不如,不如。」

鐘承止離京已有十來日,重涵一大早在家做好了每日的功夫早課,又來到翰林院,平常僕役並不敢多動桌上的文書史籍。于是重涵每日早上來會先把桌面適當清理一下,又開始新一日的工作。

修書這檔事從來都是繁重枯燥的活兒,前期的整理修撰又必須由有學識之人來負責,到後面集合成書倒是可以找些抄書手、書寫官來謄抄。而現在修書才剛剛開始,正是在整理歸類現有各種書籍的時候,基本都在清點歸整類目,對于這些文人來說,這不單是腦力活,還是個……體力活。

這些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把這些書給搬上搬下拿來拿去,就已經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基本一個個爬幾下梯子,取幾本書,就累得氣喘噓噓。

不過這事對于自小習武的重涵倒是輕松得很,重涵那點在鐘承止來看連花拳繡腿都評不上的輕功,到這一圈翰林眼里,個個都成了神功!居然可以不用梯子就跳上跳下拿書?那可教可教、不如不如喊得便更是厲害了。

中央藏書又不只一處,除了宮里太清樓,清心殿,御書院這些,還有些分散在其他館閣與國子監之類的地方,當然大部分時候不用重涵跑遠腿,不過有時候實在吩咐不好下人的情況,重涵那輕松快速還絲毫不表現出厭煩的辦事效率與態度,又讓各個學士侍讀侍講們點頭點頭。

今日重涵又一如既往地準備讓人點頭點頭了,一大早收了僕役們送來的一些文書信件,在其他人來之前做下整理,不同的放到不同的地方去……恩……居然有封給自己的信!!

是鐘承止的來信,重涵頓時把手上的東西一放,啥也不管了,去尋個小角落看信。

重涵躲到御書院的藏書樓里面,穿到個窗戶旁邊,靠在牆上,用手輕輕地撫模著信封,然後小心翼翼地打開,生怕撕破了。紙張都是官家統一的那些,沒什麼特別的。

——

涵兒︰

我已到臨清,要在此耽擱幾日再去臨安。漕船中毒案這事果然比表面看來復雜,這趟應該未有來錯。

成大人是個材優干濟善文能武之人,一起定能事倍功半,希望能盡快處理一樁是一樁。

另外,我看邸報上所書,皇上已下旨開修《守和全覽》。你在整理書籍時如看到一些醫史著作或各類資料里有關尚藥局與盧醫堂的記載,請一定全部記錄,我回來一一查看。

再者,約莫夏末我們能得以一見。

若回信,發往臨安。

時想。

四月承止。

——

信很簡短,一頁紙便是全部。重涵看了一遍又一便,落款上除了印章,鐘承止沒有署名而是直接書上自己的花押。

鐘承止的花押並沒有玩太多心思,只是把承止兩字的草書結合寫了在一起,看起來就如同一個字。但配上鐘承止那有點玩味的書法,相當的漂亮。

重涵把拇指模在花押上,思念之情如泉水般涌出。雖然才短短十來日,但是比起前兩個多月幾乎是形影不離朝夕相處。這十來日已是近乎煎熬般地難渡。

雖然自己說過要一輩子都等著鐘承止……但是……也太難受了點……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古人說話真是精湛。然後……信也太短了吧!要是自己一定要寫大幾頁紙!還有為何要提到那個成淵!還是夸他!還有……夏末可能相見是為何?夏末就回來了嗎……

重涵在思緒亂飛……

「……喂,涵兒。」李章明在重涵眼前揮手。

重涵完全沒發現李章明已經走到了自己面前。

「我看桌子上的東西就知你已到了,正想為何四處不見人。」李章明看了一眼重涵手里,「若非是承止的信?」

「恩。」重涵點了點頭,把信又小心地折回放入衣服里收好。

「剛剛宮里內侍來過,皇上下午要點書拿到御書房去,點名要你拿去。」

重涵略微驚訝,雖然這算是跑腿的事,但是畢竟是親見皇上,一般也排不到庶吉士。不過自己也算是皇上的小舅子,原來四皇子還未登基之前,倒是很見過幾次,只是登基之後便身份有別。可能是這層關系?

「干嘛要我去?」重涵在李章明面前也不多加掩飾。

「……」李章明皺眉認真想了想,也是不明,轉過頭來反問,「可能因為你是國舅爺?」看來也都只能想到這個原因。

李章明是來拿書的,鐘承止便幫著一起拿。本來庶吉士進翰林院等于是繼續讀書,進修學習政務。多為跟在某個學士後面打雜跑腿背書做文章,三年滿期還要再被考核,合格後才正式授官。只是此次撞上修書,整個翰林院都忙了起來,不過每個庶吉士還是有相應教習的學士,多是侍讀侍講。但重涵與李章明可能因為李雲從加上重綏溫兩者的關系,直接就掛在掌院學士方晴之下。要說方晴這人要求可謂嚴格苛刻,若是以往,重涵那定是樣樣都要被訓斥的。但自進了翰林院來這表現,方晴可謂對自己這兩新學生甚是滿意,連眉毛間的皺都似乎平了一點。

方晴的這兩得意門生把書拿到專門騰出來修書的房子,該來的人已經都來了。平常重涵、李章明、韓玉、張海雲也都坐一起。此時重涵剛一坐下,張海雲就湊了過來︰「看你這幾日這麼認真,可別忘了,今兒晚上要在白礬樓吃飯。」

別說,重涵真忘了。

這正是前幾日說的同科的散伙飯——‘曲江會’。除了各種原因不去的,已外派走的或歸家的,參加的也有一百來人,一般尋常小地方根本就坐不下,而霞凌閣又太花銀子。最後便定在了‘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之首’‘京師酒肆之甲’的——白礬樓。

白礬樓在京城自然是人人知其大名,但歷史已有上百年,民間外地多有誤傳成樊樓的,所以前幾日鐘承止與成淵看到小樊樓才會有想與京城的白礬樓是否有關。

白礬樓盛名遠播,與霞凌閣的名聲可謂不相上下。乃大華著名的天下第一‘亭台樓閣’中的這一樓一閣。與霞凌閣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建築構造還有特殊得內場賣點不同。白礬樓則是規模龐大,建築群繁瑣,整院內東西南北中五處各有一棟三層高樓,這五棟樓又由飛橋欄檻連接,明暗相通,內外四處掛著珠簾繡額,燈燭晃耀,晝夜長明。由于也是京城內頗高的建築,同霞凌閣的東北面不能登高眺望一樣,白礬樓的西樓也是禁止在高層眺望的,都是對著大內皇宮,怕眼明的人看到了那點皇家私事。

而讓白礬樓更久負盛名的,則是前百年有個徽宗帝差點把大華江山都給丟了,他那夜夜私會的名妓李師師就是出自白礬樓,傳說還從皇宮打了地道到這白礬樓直通李師師房間,也不知真的假的,但就白礬樓這明暗相通的調調,總讓人覺得並非空穴來風。

回頭看看韓玉,幸虧這家伙沒生在帝王家,不然萬一不小心當了皇上……地道絕對要打到霞凌閣去,又是一個前朝後主與徽宗帝。

白礬樓除了名聲和建築龐大豪華,內有藝伎優伶無數,夜夜笙歌。其他倒沒霞凌閣那麼多不同尋常之處,而且雅俗兼顧,從樓下到樓上價格各不相同,于是只要別上太高的層,別吃花酒,也就不會花霞凌閣那麼多銀子,然後又為大華名所,皇帝偶爾也會在此接待來使。張海雲選的這地對于這群新科進士聚個餐來說也是再適合不過

但是對重涵,就違了答應鐘承止除了重府翰林院不在霞凌閣以外地兒吃飯的事。雖然重涵到現在也不明自己到底哪里香餑餑了。其實鐘承止的事,重涵就有很多不明之處,最早剛遇到鐘承止的那些天還特別疑惑,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重涵就不好奇這些了,他只希望鐘承止留在自己身邊就好,甚至生怕問多了,知多了,鐘承止就不見了……

重涵的不安感從來就未消失過。

不過鐘承止也明白要一翰林,雖然是沒品的,不在外面吃飯也不可能。給重涵留了不少以防萬一的東西,比如驗毒的一枚戒指,還有一些解藥。這戒指重涵成日都戴著,對重涵來說這不是驗毒的東西,是鐘承止給的東西,如脖子上的小玉鐘一樣,根本不會離身。

今日這種場合,不去實在是有違人情,重涵在這方面也是練達之人。也就只前幾日問了問張海雲能否改在霞凌閣,並未多做推辭。

整翰林院如前些日子一樣,翻書找書抄書了一上午。中午吃完飯,重涵立馬就拿著內侍來吩咐過的書籍往垂拱殿走。

翰林院其實不算在宮里,而是在邊上,不過皇宮邊上也沒多少人敢溜達,于是也都算在一塊了,只是走到皇帝的地兒還真不近。

重涵算腿腳快的,到了垂拱殿里的御書房,皇上剛進去。

見了君臣禮,重涵放下書。也沒有想與皇上孫煦多交談,只等著孫煦說個話,才能回去。

「涵兒。」孫煦翻著書叫了重涵一聲。

重涵略微驚訝,趕快回了一句︰「臣在。」

「呵呵。」孫煦笑了下,「早幾年朕還未即位,你也來府上玩過幾次,當時還在朕府上大鬧天宮,現在倒是生分了。」

重涵趕快又見禮︰「臣那時年幼無知,罪該萬死。」

孫煦說的是五六年前的事,那時候重涵到哪都能鬧。孫煦當時沒住宮中,而是住在京城專劃給宗室住的地兒。親密的姐重林剛嫁過去,重涵能去一次也夠能鬧的。大華的宗室早年管得比較嚴格,分散圈住在京城、洛陽與商丘。如現在封為蔡王的三王爺,就住在商丘。後來宗室人數不斷龐大,已經不可能再全部無償供給俸祿與資源,到五服之外的,其實很多人已經與平民無異,朝廷不再供養,可以參加科舉入仕。

但即便這些宗室可以入仕,依然是皇家心病,對于其他臣子來說,也對這一集團也多有防範。于是宗室出來的士大夫在中央朝廷難以得到實權,便多溶入到地方去,而這一特殊的群體在地方上自然更加凝聚,尤其在宗族的居住地洛陽與商丘,基本就是地方士紳的主要成分。在當地相當有權威,甚至當地老百姓有官司要打,不找官衙,而是找這些士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治。

大華立朝之前,天下大亂四分五裂,地方門閥士族基本消失殆盡。雖然這對中央集權有一些好處,但是卻使得百姓沒有根底,缺乏倫理情義,社會潰散失序。所以之後幾大儒家又提出︰「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建議重建宗族,重塑社會禮秩,以此來維系社會之安定。

當時地方上便出現了一些自建宗族,但本質上也是由地方士紳這些有名望的人提出並組建的,他們用自己的俸祿購置田地,養活願意加入其中的族人,設置義學,規範禮義,形成地方自給生態。

在大華前百年,這些士紳對社會起到了很大的良性作用。但隨著時間流逝,地方勢力沉澱得越來越久,權威越來越大,尤其又有皇家宗室加入其中,隱隱地又開始回到了前多個朝代,門閥世家與中央抗衡甚至威脅的局勢。唯一好的,是本朝的兵權規制使得地方上無良兵,這一威脅就比前面任何一個朝代要小。但是與前百年的絕對良性的格局相比,還是有很大差別,依然要開始略有提防。

所以這世間的事兒啊,無非就是一個因果輪回,日級則仄,轉來轉去,轉不動了,也就該改朝換代了。

孫煦又笑了笑,對重涵說︰「無須多禮,怎麼說你也是我的小舅子。」

孫煦其實挺是做皇上的料,說的話全讓人分不清虛實。

重涵只得回︰「臣不敢。」

「今兒其實就是專門叫你過來的。朕收到了鐘愛卿的來信,他又給朕出了點歪點子,給朕找了點事兒做,說不定還給朕找了點架吵。據說你與鐘愛卿關系甚篤?」孫煦一邊說一邊又換了本書翻。

重涵有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雖然重涵自己絲毫不介意告訴別人自己與鐘承止的關系,但是卻不知這對鐘承止有否壞處,尤其還是對著皇上。只能說︰「鐘大人前兩個多月都住在臣家里,又救了臣性命,所以確實情義深厚。」

「哎,涵兒你不用對朕如此提防,要知道你姐可是朕的皇後,你與鐘愛卿那點事兒,朕都知道。」孫煦頗帶點玩味地回道。

重涵更不知該如何回答了,但既然由重林說的,重涵對自己姐還是相當信任︰「……臣與鐘大人情相許之。」

「鐘愛卿那容貌……嘖,你小子也是好福氣。現在士大夫就好這個,听說有幾位家里還養了一堆。幸虧朕無此好,不然以鐘大人這姿色……」孫煦把目光從手中書上移到了重涵臉上,「你覺得能輪上臣子來享用?」

「……」重涵知道該回什麼,但鐘承止的事,重涵無論如何也做不出讓步,一時沒有作答。

孫煦又接著說︰「假若朕要你把鐘愛卿獻給朕,你會如何?」

重涵眉頭微蹙,鞠躬見禮︰「臣認為陛下聖明,絕不會棒打鴛鴦拆散有情人,而且鐘大人也絕非是孌童之輩,不是屬于誰可以任人相送的。」其實重涵心里想著鐘承止是我一個人的怎麼能給你。

「哈哈。」孫煦一笑,「你們這可不是鴛鴦,是鴛鴛。哎,別緊張,關于此你不用擔心,朕對男色毫無興趣。不過……」孫煦又直視重涵,「假如有天你要在朕與鐘愛卿之間做個選擇,你是選朕呢,還是選你的相好呢?」

重涵印象里真的不知道孫煦是這樣一個擅于試探之人。說別緊張,卻丟了一個更難的問題。本朝崇尚理學,文人從小受儒家思想燻陶,講的都是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無論如何忠君都排在愛人之前,但是……

重涵再次彎腰見禮︰「就臣對鐘大人的了解,他絕不會做出有違道義之事,而以鐘大人的見識與才華,也絕不會做出不利于大華朝廷與民生之事。那綜此兩點,鐘大人定不會做出對陛下不利之事,而臣一樣也絕不會做不利于陛下之事,那便不會有需要在陛下與鐘大人之間做選擇的情況。」

「哈哈哈。哎,涵兒你不愧是連方愛卿都點頭的人。說得這麼冠冕堂皇,其實說白你就是要你家相好對吧?」孫煦一幅滿不在乎的語氣。

「臣不敢。」重涵立刻又見禮。

「哎,鐘愛卿真把你迷得不輕,你這可是為他連命都不要了,給你姐知道了,可得要急死。」孫煦帶著笑意說,把書放好,開始翻桌子一側堆著的票擬,「不過你比你爹要好,也比你哥簡單,更像你姐一點,我喜歡。以後翰林院要拿什麼過來,都由你過來,還有翰林來主講經筵的時候,你可在一旁呆著。我會交代下去的。」

「臣,尊旨謝恩。」重涵再行見禮,對著皇上就是這麼麻煩。

「行了,你回去吧。」孫煦開始批閱票擬。

「臣告退。」重涵見禮轉身離開。

「哦。」

孫煦突然又說。重涵剛走一步又轉回來听著。

孫煦抬頭看了重涵一眼︰「你所了解的鐘愛卿,只是冰山一角,你可要有點心理準備。u」然後又低頭繼續看票擬,不再說話。

重涵沉默了一會,說道︰「陛下,臣有一事相求。」

「恩?」孫煦沒有完全抬頭,只是把目光抬起看著重涵。

「臣想探望皇後,不知可否?」

孫煦翹起一側嘴角,笑了一下︰「行啊,你姐也挺想你。也不用等節日了,朕給你寫份誥命。以後你想見你姐只用對她與後宮女官報備,不用來問朕。」

孫煦說著就要太監拿來東西,寫了份誥命拍了章給重涵。

重涵又再次見禮謝恩告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