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06.韭菜蝦仁包子

此為防盜章本來徐氏倒也覺得,陸齊林少年英才,出身定南侯府,又立有大功,雖然前頭生看個庶子,不過是丫環生的,翻不出什麼風浪來。長寧又痴心一片,鬧著非他不嫁,倒也可以為配。

但姜錦的事被柳葉鬧的人盡皆知,秦王妃徐氏就不樂意了。她好好地閨女,王爺嫡女,皇帝佷女,封了郡主,難道光明正大的去做繼室不成?

便是再說沒有入族譜進祠堂,外界人的說道也夠難听了。

何況,那姜氏固然不是省油的燈,定南侯夫人王氏更是心腸狠毒。堂堂的定南侯府,哪里就缺那一千兩了?那等小家女,若是把銀錢給足了,恩威並施一番,哪至于惹出這麼大的麻煩,連帶著他們秦王府都有些面上無光。

若這顏面上的事就罷了,便是觀人性格,定南侯府諸人刻薄,徐氏也覺得不甚合適。這女子嫁人,可不僅僅要看門第夫婿,婆母性格也很重要。王氏狠毒,長寧性情天真,只怕嫁過去,也未必能過得好。

因此徐氏立定主意不允這婚事。而秦王雖然姬妾不少,大事上卻全由王妃做主,自然也沒啥意見。

長寧郡主在王府鬧的不可開交,卻也沒別的法子想,只得私下把柳葉和姜錦罵出了花,尤其深恨姜錦。如果姜錦在她跟前,只怕活活吃了姜錦的心都有呢。

而定南侯府,尤其是王氏得了秦王妃徐氏的婉拒,自然是仿佛晴天聞了個霹靂,深恨柳葉鬧的這一出事端來。

要依著王氏的性格,必要拿住柳葉去打死了賬,還是她外甥女,寄居在侯府的表姑娘沈寶珠勸住了她。

「姨母便是再生氣,眼下也不是動作的時候。表哥新立了大功,多少人多少雙眼楮盯著他啊,若真想做什麼,怎麼也要等著事情消停了。何況,若是郡主進門,也未必是好事,別的不說,姨母您還得捧著她說話,如何得新婦侍奉?」

「這話倒是不假。」王氏瞅了一眼沈寶珠,笑道,「似你這般溫婉秀美的姑娘還是少的。」

沈寶珠卻是低頭有些羞愧樣子,「姨母喜歡我,自然眼里我各種好,實則當不得夸的。」

定南侯夫人王氏的心情好多了,定南侯這會兒卻有些後悔。他雖是有意無意縱容王氏苛刻姜氏,但是也沒想到王氏做事那麼絕。更沒想到的是,姜氏沒露面,卻讓小丫頭在外面敗壞他們門楣。

早知如此,姜氏一個小女子,講到底也沒甚要緊的,便拿了那一千兩做嫁妝,嫁個好點的人家,生個好兒子,翻身也得十幾二十年後了。

說到底,搬起石頭砸別人沒什麼問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就十分不智了。

與這兩家相比,姜錦倒是心情不錯。

惠寧師父是個靠譜人,頭日里和姜錦說了打听房子,第二天午後就帶了信來。說是泉水庵附近的泉水村有個空房子,原是一戶老婆婆住的,她兒子在城里置了宅子,把她接過去養老。

那泉水村離東城門也就是三四里地,地方極近,離孫老大夫的醫館也不過是八里地,比起泉水庵還近些呢。

姜錦與孫老太太說了一聲,便與惠寧師父一道出城去看房子。

路上惠寧師父又說起來定南侯府和秦王府的事情來。

「我回頭又去問了問其他師父,你別說還真有些事故呢。」

「快說來听听。」姜錦忙道,她雖然不太好八卦,但是這事,總是望著定南侯府過的不好,她才能放心呢。

「難得你這樣急切。」惠寧師父笑道,「那定南侯府,大約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雖然長寧郡主鬧的厲害,秦王妃徐氏可是少有的精明人,如何願意把女兒嫁到行事不厚道的人家?」

姜錦笑,「就怕長寧郡主犯糊涂。」

「這倒也難說,听說長寧郡主鬧的挺厲害的,不然,我也得不了這消息。」惠寧師父嘆道,「可憐天下父母心罷了。說起來,最近皇家事情是不少,听說那皇七子生了大病。」

姜錦因得過七皇子的幫助,自然多些關心,見惠寧師父提起,忙打听問起來。然而那畢竟是皇家的事,惠寧師父也並不清楚。

姜錦自嘆息一回,也就丟開了。畢竟她這樣的處境,就算是知道個清楚,也就是白關心而已。

不過說了一路,姜錦也得了不少消息,惠寧師父的消息渠道不少,只要不是很要緊的,她也不瞞姜錦。

等到了宋家莊,惠寧師父便領著姜錦去瞧房子。

那房舍不大,只兩間屋,一間堂屋,分了內外間,內間有個大炕,外間一個小炕。隔壁是廚房,有鍋灶,和主屋的炕相通的,燒水做飯的時候就能把炕給燒熱了。

不過好在院子還是不小的,豬圈雞圈都有,還有一小塊菜地在屋後頭,不過是秋末,只是塊空地,沒什麼菜在上面。

當然,缺點也不少,一方面路程遠,一方面在村里住著畢竟不如城里安全,房子也是比較簡陋,而且收拾的也不算干淨,廚房和臥室離得近,想來不免有些煙火氣。

不過想想手頭那點銀子,就是這村里的房子,她也買不起,還是老老實實先租房,攢首付吧。

關鍵還是價格便宜啊,一年也就七八錢銀子,還能養豬種菜,不到一兩銀子能找這麼個住處也算不錯了。

姜錦本來就沒地方住,便很有意向租下來,不想房東人還在鎮上,明天還有事,只把大門鑰匙留下來,說不得還得後天再寫契書了。

惠寧師父也勸姜錦在考慮一下,畢竟這房子雖然便宜,畢竟在村里,一天一個多時辰的路程也不是說著玩的。

姜錦自然也沒什麼意見,橫豎這日簽不下合同了,看著日頭還早,便回了城。

不想等她到了孫氏醫館,卻發現孫老大夫已經回來了。這倒罷了,關鍵是,老爺子還受了傷。

姜錦自然不會拒絕。

惠寧師父為人頗好,當初原主姜錦娘被王氏為難,惠寧師父還給解過兩次圍。姜錦在大梁朝實沒什麼熟人,對她抱有善意的更少,柳葉是一個,孫老大夫是一個,惠寧師父也是一個。

進了茶室,叫了一壺十文的花茶,惠寧師父就問姜錦其中究竟,「那侯府真的翻臉不認人?你好歹替定南侯世子守了四年吶。」

姜錦冷笑兩聲,不過想著是對著惠寧師父,還是收斂了怒色,只微微翹著唇角道,「那可不是,人家回來了,哪里看得上小戶人家出身的我?還不得撿著高門大戶的娶個,這不是都傳說要娶□□的郡主嗎?」

惠寧師父也不是不知道人間險惡疾苦的,只是她總想著姜錦守了四年,青春年少,晨鐘暮鼓,吃齋念佛,定南侯府總要講些情分的,沒想到這般狠辣無情。如果她不是出家人,不好動惡念,保不齊還要上罵幾句。

姜錦見惠寧師父猶自憤慨,與她倒了杯茶,勸道,「莫要生氣了,事已至此,也算是一別兩寬,我既然出身低微,那定南侯世子英雄年少,出身高貴,也確實不堪相配,由著那定南侯府娶郡主吧。」

姜錦提起了這茬子,惠寧師父卻想起事來,「我前兩日剛去過定南侯府,沒見有人提起郡主婚事啊?」

姜錦卻是听說,定南侯府本準備在世子陸齊林生辰前後商定的,許只是還沒昭告天下,也並不在意。

「許還沒放定吧?不好宣揚?」

惠寧師父正要說話,突然過來了個半大少年挎個籃子挨桌子兜售兜售芝麻燒餅,叫價三文一個。那燒餅不過巴掌大小,有紅糖椒鹽兩種口味,茶館茶客倒是多有買的,一時也賣了二三十個下去。

姜錦見此情景,因問,「這茶館許外面人來賣吃食?」

惠寧師父便笑,「這就是大門大戶生活的不好了,那高等的茶樓子不說,這樣的小茶館一般只提供茶再有兩樣茶食,是不管人來賣充饑飯食的。」

原來這樣,姜錦心里也有些計較,卻不好對惠寧師父這種出家之人說了。

因惠寧師父請了茶,姜錦便叫了那半大少年過來,買了四個燒餅,共花了十二文錢。

那燒餅做的倒是尋常,吃一口也不甚酥,內里面和的也有點硬了,惠寧師父吃的倒是香甜。姜錦吃了一個,剩余三個都被她吃了。

也是姜錦不知民間疾苦,前世不提,這一世穿越了便在高門大戶,雖然多數自己做飯,可是她好歹也是算廚藝起家的,手藝縱比不上大廚,面案上卻是不遜的。

如今經濟拮據,倒不妨重新白手起家一次不過跟著孫老大夫學醫,也未必有多少空閑,姜錦心里就有點猶豫。

倒是惠寧師父听說她租房之事,提了個新建議。

「此處離城門不遠,你不如租到城外,來回至此也不過是半個時辰腳程,豈不便宜?」

那可不是,就是北京城,京郊租民房可比五環里便宜多了。姜錦也有幾分意動,卻為難于對京郊的情況不怎麼了解,別再踫上個黑中介。今天租房鬧的這一出就挺讓她心有余悸。

「這卻不妨事。」惠寧師父笑道,「泉水庵附近幾個村子風氣都還不錯,我幫你問下,至多後日就來給你個回話。若說,去我庵里暫住也不是不行,只是一則多有不便,二則也不是長久之計。」

「那就托賴惠寧師父您了。」

姜錦也十分歡喜,她手里銀錢有限,可不得算計著花。且若在村中居住,或可讓柳葉在家養些雞鴨之類,也不無小補。

「既如此,我就早點回去,爭取明兒就給你個信兒。」

惠寧師父看看日頭不早,便起身告辭,準備回去先打听一下情況。

姜錦心中感激惠寧師父,親送了惠寧師父離開才往賣肉菜的坊市里去。

坊市里東西倒不算很貴,羊肉二十五文一斤,豬肉十六文一斤,各種蔬菜水果從一文錢兩三斤到幾十文一斤的都有。

姜錦挨樣的問了問,又買了一斤七分瘦三分肥帶皮的豬肉,兩斤豬骨,一顆水靈靈的大白菜,一斤山里采的雜菇。

一斤豬肉,兩斤豬骨,姜錦講了講價,抹去了一文零頭,是三十文,一顆白菜五文,一斤雜菇十文,統共花了不到五十文錢。

而今下,一兩銀換一千二百文到一千三百文不等,購買力很不錯。姜錦模模錢袋,更心疼定南侯府耍賴不給的一千兩銀子了。若有那一千兩,置辦些田宅,光吃租子也足夠衣食豐足了。

不過旋即姜錦也是一曬,本就是鏡花水月之事,定南侯府做事自不給人留活路。如不是自己早做了些準備,那日被趕出來,身無分文,還不知道如何死呢。

只可惜這天下,到底沒甚公平的,別的不說,那定南侯府世子這回說不準還在忙著娶新婦呢。

姜錦也不是什麼憤青了,她從福利院長大,最善隱忍,更知道這世上,活的長才是頂頂要緊的。

于是也不再想這事,路上看著有賣梨子的,又花了三四個錢又買了幾個水梨,方提了這一堆東西去了孫老大夫處。

不想孫老大夫卻還沒回來,只派人來說有個要緊病人絆住了腳,這也是常事。別說姜錦,就是師娘孫老太太也不在意。

姜錦買了這許多肉菜,本心存著露一手的,做個灌汁小籠包,那豬肉特意買的適合做肉餡的。只是孫老大夫沒來,孫老太太更念著丈夫,倒不好施為,姜錦便只拿了豬骨焯水後,炖了雜菇。

她炖湯頗有秘訣,先小火燒開,然後以大火快燒轉了白湯後才小火慢慢熬煮,加之山菌鮮美,煮的滿屋骨湯生香。

把孫老太太饞的不行,五十上的人了,圍著廚房老問這湯煮的如何了。

將將煮好了,姜錦盛出來,在鍋底留了些骨湯,略添了些水,把先頭揉好的面用刀切下鍋,臨出鍋前放了一把切得細細的白菜葉,等菜葉燙青,旋即出鍋,用海碗盛了三大碗,上面放了些肉塊。

這一碗熱骨湯面片把孫老太太吃的猶如升仙,只夸贊姜錦手藝好。

姜錦笑道,「師娘謬贊了,我這樣的手藝,不過是家常飯食,上不台面。」

孫老太太忍不住去盛了碗湯,一邊慢慢喝著,一面與姜錦道,「實話說,那宮里的御菜,你師父當年是御醫的時候,也頗吃過幾道,雖然也不錯,到底不如你做的熨帖腸胃。」

姜錦雖然知道孫老太太夸張,心里也頗歡喜,想到自己盤算,便問孫老太太,「這湯做的與外面酒樓比如何?」

孫老太太忙擺手道,「這哪里能比,那等酒樓,除非那有名氣只招待達官貴人的,那等小館子遠不如你手藝。」

姜錦笑道,「那改日手頭寬松了可真要去試試看。」

「那可真是白費冤枉錢了。」孫老太太一擺手,喝了口茶,酒足飯飽了,又想起一事來,「你師父這兩日不得閑教你,倒叮囑你去小書房第一個書架上第一層的書都看一遍,若能背下更好。」

姜錦收拾了碗筷,自去找書看,見一本是湯頭歌,一本本草,另一本卻是黃帝內經,其余脈象等書,略過深奧,便撿這入門的看。

看了小半夜,又盤算了自己剩余的錢糧,她本意有心開個包子攤,再賣點骨湯餛飩面之類的。然而算算,她手頭也只有六兩三錢銀子加兩百多錢,還要租房吃穿,馬上就要入冬,冬衣柴米豈不都是銀錢,而且冬日做生意辛苦,這古代又沒有暖氣……

到底按下心思,先安心過了這個冬才是。

一夜無話,第二天早上姜錦早起,和面剁肉,以骨湯為汁,捏了兩籠高湯小籠包,這種小籠包比用肉皮湯的更鮮美清爽些。

鮮女敕多汁的小籠包加熱騰騰的小米粥,只把孫老太太吃的嘴都合不上,要不是她兒子早婚了,她肯定要把姜錦留下來當兒媳婦。

然後她又想起姜錦遭遇,心里開始大罵定南侯府,這等好孩子,定南侯府都不要,果真是瞎了眼了。

她以前是御醫夫人,也頗見過幾家小姐,便是金珠翠玉,綾羅綢緞打扮著,這般有善心脾氣好,又明白又勤快還做的好廚藝的,可真沒有。

定南侯府是不是瞎了眼,這不好說,不過最近過的頗不順倒是真的。

本來與□□講好的婚事,眼看著又生了波折,起因還是姜錦。

「人呢?死哪里去了!」

小丫頭雖然戰戰兢兢的,可是還是硬著頭皮進去了,看的那尼姑一陣嘆息。

這人啊,都被送到庵里清修了,怎麼就不能稍微安靜點兒?這大晚上就這麼熱鬧,明天還不知道怎麼鬧騰呢。

定南侯夫人王氏可不覺得她是在鬧騰,在她看來,她是受了大委屈了!明明都那姜氏不知足鬧騰,還得委屈她背黑鍋收拾爛攤子。

在丈夫和兒子的勸說下,勉勉強強的來到庵里,還讓她吃那等豬狗不如的東西,簡直是要了她的命了。

越想,王氏就越委屈,先把視線範圍內能砸碎的東西都給砸碎了,又哭了半夜,把早已經休息的惠寧師父都給驚動了。

就沖著王氏對姜錦做的那些事,惠寧師父其實十分厭惡王氏,但是定南侯府她開罪不起,當主持的不能不為了庵里其他人考慮,因此在定南侯給泉水庵添了一千兩香油錢後,惠寧師父還是接了王氏這個燙手山芋。

然而她也沒想到王氏那麼能鬧騰,照著這個鬧騰下去,王氏別說在庵里呆一年,一月都難。安撫好了王氏,天也蒙蒙亮了,惠寧師父想了想,還是得去定南侯府一趟。

頂好定南侯能把王氏送到他們府上別院去,就算不送去,她也盡到通知的義務了,免得到時候王氏鬧出事來,定南侯府怪上她們泉水庵。

她走的早,正好錯過了姜錦送來的包子。因為是指名送給她的,別的尼姑也不好擅動,便放到廚房里了。

王氏鬧了大半夜,這一日起的就晚了,泉水庵里都是出家人,早上起的早,早膳早就用過了,都是溫涼不熱的。而且出家人以惜福為要,早飯也不過是粗糧粥,混了粗糧的饅頭,沒什麼油水的咸菜。

王氏哪里吃得慣這個,吃了兩口就吐了,把碗筷一摔,就讓丫環去找管廚房的尼姑交涉。

昨天那個小丫頭被王氏打了,今兒伺候的這個就頗合王氏的脾氣了,十分的霸道,指著那管事的尼姑道。

「這就是你們待客的態度?還不去重新做了新的來!若是不好吃,就等著吃不了兜著走吧!」

那尼姑頗為生氣,且不說庵里都是清淡飲食,她一貫水平就那樣,全庵里都能吃,王氏主僕就吃不得了?就說這語氣,可別忘了,這是在誰的地盤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