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此為防盜章

林亦想了想還是決定去李大牛家看看,問問他們家能有人來干活不,畢竟先前跟他說了雇他秋收的事,還是用一家人比較好,這樣熟悉了,活也能好干些,想罷到地里摘了個西瓜,抱著西瓜往李大牛家去了。

林亦順著他家往村里去的小路走,不遠就到李大牛家了,他家是離林亦家最近的,房子是土坯房有五間,院子是用柵欄圍起來的,院子里的情形簡直一目了然,一點**權都沒有,這對于林亦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村子里有太多這樣的房子了!林亦看著眼前破舊的木門,輕輕嘆了口氣喊道:「有人在家嗎」。

李家一共五畝地每天兩個人下地就行了,現在李二牛和李三牛正商量著要去大青縣打短工的事,他哥李大牛已經在縣里做工了,他們去能掙得更多,家里四牛和五牛幫著爹娘就夠了,等秋收時他們在回來收地,兩人商量好打算中午跟爹娘說,這時听到有人喊,出來看是林亦還抱著個西瓜,忙迎了出來請他進屋,「亦哥兒你怎麼來了有事啊,還拿個西瓜。」李二牛露出憨厚的笑容接過林亦遞過來的西瓜,這林亦家種的西瓜都這麼大了,他們家菜地里的才長到這個西瓜的一半大!唉這腦子好使有學問的人做什麼都行,瞧瞧人家林亦回村也沒幾年,還是個讀書人,種的地竟然比他種了十幾年的地的人強了不知多少。

林亦知道他們屋里的情況,就沒進去,說實話他有點待不慣,趕緊說明來意「二牛哥是這樣的,我家這兩天要收地里的瓜和果子,想雇兩個人每天30文,來你家問問你家人有空不,能出兩個人嗎。」

李二牛李三牛听了欣喜異常,忙點頭答應「有我和三牛去行不。」「行啊,你們跟家里人說聲,一會就來我家,咱們今天開始干,中午我管飯呵呵。」李二牛李三牛听了更是開懷,「一會我跟你回去,讓三牛到地里跟我爹說聲就行。」說完吩咐完三牛,就跟林亦到了林家後院。

看著林亦家莊稼的長勢,李二牛羨慕道「亦哥兒,你家地里莊稼長得都比別人家的好。」

林亦呵呵一笑︰「我們家地在山坳里,這里氣溫比外面高,莊稼長得也比外面的快些。」

林亦有時候特別佩服林秀才,這樣的寶地都讓他買了!像他種植的茶葉,都是從山里的山谷中挖來的老茶樹,那里的氣溫和他家地這里差不多,昌河郡這里就沒听過有人能種茶葉的,燁朝的茶葉多數在南方種植的,那里氣溫高適合茶樹生長,而林亦發現的老茶樹能活下來,絕對是因為生長在山谷中,氣溫比外界高的事,但也因為氣溫低,一年就能采一次秋茶。

「二牛一會你和三牛先把那兩畝瓜地里的西瓜和香瓜摘下來,放到後院的曬場陰涼的地方,離那排石頭房子近些,然後再摘西邊那五顆梨樹五顆隻果樹,摘得時候拿幾個筐子過去,還是搬到離石頭房子近的地方放好,剩下的干完這些看看時間在安排吧。」李二牛點頭等三牛來了,跟他一起按著林亦安排的做。

林亦把去年存儲用的木箱子都搬了出來,一共五十個都是為了存儲這些水果時讓人做的,雖然他吃不了這麼多,但是他喜歡那種什麼時候想吃了就能吃到的感覺,而且還可以送人,冬天送這些水果可都是稀罕物了,很受歡迎的,最主要的是他沒有花錢O(∩_∩)O送的禮別人還喜歡,何樂而不為呢。他絕對是古代經濟適用男O(∩_∩)O

林亦的工作是把摘下來的水果打包放到箱子里,這件事還是他做比較放心,要是弄不好讓水果爛了,他不是白費勁了。

燁朝的紙張分為宣紙,和麻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均整,色澤經久不變,且不易蛀蝕,文人多用宣紙,當然宣紙也很貴,家境貧寒的舍不得用,就會選擇麻紙,麻紙的價格相對便宜很多,麻紙又分為白麻紙和黃麻紙,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黃麻紙呈淡黃色,比白麻紙要厚一些,看起來更粗糙一些。還有一種草麻紙,質地更粗糙了,沒有光滑面,兩面都能見到草屑,這種紙是用草和麻混合做的,用來包裹墊東西用,很便宜。

今天林亦把摘下來的梨子,香瓜,隻果,分別用草麻紙包好,放到木箱里挨個擺好,木箱底下放了干草,這樣儲存的水果,水分會保留的很好,等林亦把所有香瓜都包好放到木箱里後,林亦又把裝了香瓜的木箱放到地窖去,香瓜一共裝了十個木箱!

做完這些也快到中午了,林亦簡單的烙了二十張單餅,炒了盆豆芽,豆芽是他自己生的綠豆芽,中午簡單吃點卷餅好了,畢竟下午還有好多活呢,做晚飯叫李家兄弟吃完飯,休息會兒繼續干活,至于他們吃飯的樣子,林亦不予置評,反正他做的飯和菜一點沒剩……

下午林亦把梨子和隻果也是各裝十箱,分別放到地窖放好後,又有把剩下的隻果,梨子,香瓜用籃子裝了些,一會給李家兄弟帶回去。

做完這些已經到晚上了,他給李家兄弟結完賬,讓他們把裝水果的籃子帶上,就讓他們回家了,約定明天早上7點來上工。

林亦去魚塘里撈了條魚,晚飯做紅燒魚,這幾天忙的都是對付吃的,晚飯想吃點好的,特別是今天中午他就吃了一張卷餅!

林亦把魚去腮刮鱗用水清洗干淨後,把切好的姜片蔥段塞到魚肚子里,撒上些梨花酒,燁朝這里沒有料酒,以前他都是少放些酒去腥調味的,現在既然有桃花酒和梨花酒了,以後就用他們當料酒用,味道絕對比以前做的好吃,林亦可不覺得他這樣做是浪費,他又不愛喝酒,只是偶爾小酌下。把魚兩邊用刀各劃了三刀,抹上點鹽,先讓腌制下,弄完這些林亦把灶台燒上火,鍋刷干淨後,把洗好的大米和水放進去,蓋上鍋蓋,今天蒸米飯,他家沒有水田,大米都是他買的上等米,顆粒都很飽滿而且蒸出來的米飯比現代的香多了。

等枸杞樹苗都種到地里後,林亦家也該秋收了,他家地里莊稼成熟的早,村里的地還要20多天後才能開始收割。

事先林亦通知了李二牛讓他通知李大牛來他家干活的時間。

他今年種了5畝麥子,先讓李家兄弟把麥子收了,他昨天就把院子里的所有吃的東西,已經全部被他收起來了。

唉,在古代農村除了一樣不好,剩下的對于林亦來說什麼都好,空氣好、水好、人也好、有點力氣,在動點腦子,活的就能挺好的,對于林亦這種喜歡平淡生活的人,簡直是哪哪都好。

除了一樣就是秋收時給麥子月兌粒,這也是他對現代農村最懷念的地方!

林亦真的忍不住在心里吐糟,這里給麥子或者稻子月兌粒用連枷或 ,連枷就是一根木棍,頭上按個帶轉軸的木拍子,舉著木棍木拍子會一下一下的打在要月兌粒的麥子或稻子上,林亦第一次用這東西時,腰和後背痛了整整半個月!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讓他現在想想,都能感到一陣腰痛。

而這里的農民家里沒有牲口的,只能用這種方法給麥子或稻子月兌粒,他在一本前朝游記里,看到形容用連枷的詩歌,(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你能想象舉著這個,一下一下打一夜是什麼情形,反正他有種想死的感覺。

後來林亦跟村里人,了解給麥子或稻子月兌粒的工具還有 ,他就馬上去鎮上買了個,反正他家有牛。

這個比連枷有人性多了,但是家里必須要有牲口, 是中間粗兩頭略細的石頭圓柱,裝在軸架上,用牲口拉著碾壓地上的麥子或稻子,這樣來回碾壓,麥子就會月兌離麥殼。

現在他家用的就是 ,林亦先把 套在牛身上,等李家兄弟把割好的麥子,先拿一部分到曬場上,他先用 碾壓,這樣會快些,麥子最怕雨天,看今天天氣挺好,但誰知道它什麼時候變臉啊。

現在村里家里有牛的沒有幾戶,耕地還是主要靠人力,一是燁朝對耕牛是有管制規定的,不可隨意宰殺,生老病死的要到牧畜所報備,太老不能耕地的牛和病死的牛牧畜所官員檢查過,符合標準方可宰殺。

二是這里的耕牛貴,一般農戶根本買不起,一頭牛要五兩銀子,真沒幾個舍得這個錢的,除了像田地主和里正家,地太多的才會買牛回去,當然還有林亦這樣的……

在說把5畝地的麥子全部月兌粒完,還要揚場呢,打完了的麥粒並不是那麼的純淨,夾雜著麥麩,所以要挑有風的時候,一鍬一鍬的往上揚,因麥粒重,所以風一吹,麥麩和殘存的麥稈會被吹走,留下的都是麥粒。

他家曬場還是在他家的後院,你能想象吧,每次月兌好麥子粒,他都要大掃除一次,家里院子里全是厚厚的一層灰……

林亦和李家兄弟起早開始忙,除了吃飯休息會,一直忙到晚上九點,才算把麥子粒月兌完,全部收起來,明天天氣好在拿出來晾曬,擔心晚上下雨。

林亦把工錢給李家兄弟算好,讓他們回去休息,明天還要起早來,因為今天忙的有些晚,所以給他們每人加了20文。

這一天太累了,林亦匆匆洗個澡,也上床休息了,太累今天不看書了,給自己放個假!

休息一晚第二天果然疲憊感消除了,不由感嘆年輕就是好啊!打完拳隨便吃了點,他就開始大掃除,就是先把院子里清掃干淨,把前院後院掃了幾遍才干淨,又在前院撒了些水,今天又是天氣晴朗的一天,林亦把麥粒拿出來倒到曬場上,把麥粒鋪平,這樣干得快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