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走到村長家,路過大槐樹的時候,就看見樹下鬧哄哄的圍了一堆人。
快嘴霞眼尖的看見,被大家伙圍在中間的可不正是村長王老囤?
快嘴霞李茹和一幫孩兒都靠了上去。
土匪進村這件事,村里人凡是听說了的誰不害怕?
這不就來找村長商量事兒了?
畢竟,听說前兒夜里,把小高村團團圍住的可是有幾十個大漢,那可都是些打家劫舍的亡命徒,又听說還放了木倉!
他們村里臨時拉起來的巡村那只隊伍,應該不過十來個人,像張桐材那樣打狼都不怕的漢子其實沒幾個,好多人都是只會拿鋤頭的莊稼漢,讓種地是把好手,可要論跟人干架,那就稀松了,再說了,要是土匪趁著夜里來,這些人又不能黑明白天的不睡就等著啊……
「一家必須得出上一個!七八十來個大家輪流,黑明白天的不能斷人!」
有人想到了用人數取勝,嚴防死守。
"那家里沒有漢們的呢?出上個婦女,老人,能頂甚事?"
立馬就有人反對,"還是跟以前一樣出糧吧?"
這辦法也有人反對,"那不能跟土匪打仗,還不能用眼看?再說,咱村好些婦女可是厲害的很,拿起菜刀敢跟漢們拼命……"
村民們本來都是氣氛緊張,這會兒倒忍不住笑了。
有那厲害婦女就大聲說,「去就去吧,俺不怕土匪,叫他們搶了糧,俺一家可就只能上吊,死都不怕,還怕他們!就是俺去了,給不給分糧食?」
這幾天村里人組織起巡邏隊,打跑過一兩回落單進村的孤狼,因此誰也不說不用巡邏的話了。
巡邏隊的漢們分的糧食少得可憐,可這長遠算下來,村里那些出糧的人家也負擔不起,因此幾個膽大的婦女們也動了心思。
快嘴霞一听又不樂意了,打辯說,"那可不能行,婦女再厲害也不能打得過土匪,還不是要憑漢們出力,咋能拿一樣的糧食?那要是這樣,家家戶戶都派婦女去可怎麼呢?"
那些家里沒有成年漢子的就和快嘴霞吵,"俺家出不了人,糧食也不夠吃,哪還能拿得出來?不要土匪還沒來,倒把俺一家先餓死了!"
這一開頭,就分成了兩派,你一言我一語的吵吵起來。
村長王老茂用旱煙袋磕磕大槐樹下的大青石,抬起手讓大家安靜。
"都不要吵!我看不如這麼著,家里出不了漢們的,也能出婦女,就是沒有糧食拿,一個人都不出的拿糧食抵。"
他說完就看著坐在旁邊的兩個老漢,老漢們商量了幾句,覺得這個辦法可行,"這倒是也行,就是咱村要定個章程,家里頭出婦女巡邏的,也得出個勤快膽大的,可不要那些遇上屁大點兒事就哭哭啼啼,軟成一團的,還不夠拖後腿呢!"
這個辦法听起來倒是不錯,村里人想想都同意了。
村長站到大樹下最高的青石上頭,從東往西,掃視一遍,這才高聲開口,"既然大家都不反對,那就這麼著了,一家出一個人,漢們二兩糧,婦女沒有,沒出人的出糧食!咱們丑話說在前頭,誰家要是不出,真要是土匪和狼來了,也不用惦記著讓大家伙幫忙,自己一家對付去吧!"
在場的村民大部分都點頭稱是,有幾個心里有小想法的也不敢說出來,怕犯了眾怒,雖然不至于把一家人趕出村去,但真的踫上甚事了,那可真是叫天天不應了!
"一會兒大家都到我這兒,出了什麼人,交了多少糧都記下來……"
性命交關,村長也不敢大意,就怕一個沒安排好,被土匪搶了全村。
有人就問,"那還有好些人家不知道的呢!"
王老茂就現場指了幾個人,讓他們去把那些沒來的人家都通知到。
村里人都不肯跟大松樹下老張家來往,就怕過了病。正好小椿在,村長就讓小椿去,小椿應了一聲,撒開兩腿就往村西頭松樹下老張家去了。
各家人都往村長跟前去,排著隊等著村長記下自家出的人名,這一回,幾家沒有成年男丁的就報了婦女的名字,出糧的人家很少,不是家里的婦女膽小怯場,要不就是家里連年輕婦女都沒有……
李茹給自己也報了名,栓柱正好站在旁邊看見了,就拉了她一把。
"二姐你怎麼也去?沒糧食了我這……"
他話還沒說完,栓柱媳婦就急巴巴地看過來,李茹看見了就說,"地里沒有生活,閑著也沒事干,去巡邏還能省點糧食。"
這個弟媳雖然有點小精星,但大面上還是不差的,不像李梅大嫂,因為年紀大了他們七八歲,就總端著做長嫂的架子,用得著弟妹的時候理直氣壯,反過來就能各種的找理由推月兌,李茹大哥早些年還能壓住這個媳婦兒,對弟妹多有照顧,如今年紀大了,當了爺爺,精力不如從前,就有些隨著媳婦去了。也因此,佷兒佷女跟李茹這個姑姑的關系,也不如小佔小易親近。
弟媳秀英听李茹這麼說,心里暗暗的松了口氣。
臉上笑容就更歡快,"那可不是,剛才我听村長他們幾個商量,盡量讓婦女們都在白天,要是白天,那倒也不怕,叫一嗓村上人就都出來了!要我也敢去哩!"
栓柱拿眼楮瞄了他媳婦一眼,沒有說話。
李茹給自己報了名,村長記完了各家人名,就和幾個老人商量了一番巡邏隊的事情。
事情定好了,原先圍著的人漸漸散去,如今雖然地里無活可干,但在自家房前地後還是能尋找些可吃的野菜,眼看著秋糧也沒有了,再過幾個月就要過冬,不哂點兒干菜可怎麼活?說起來還是二梅和栓柱姊弟倆會打算,蝗蟲還沒來的時候他們就曬了不少干野菜,蝗蟲收的也比別人家多,那會兒天上就跟下蟲雨一樣,簡直用葫蘆瓢一掃,都能掃進去幾十只!
听說這組織巡邏隊的事,也是栓柱先跟村長說的,從前人家都說栓柱是有名的算不準,可見都是瞎說的,栓柱明明就有前後眼。
因此如今好些人家,都悄咪咪的盯著李茹和栓柱看,看著這姐弟做啥,他們就也跟著。
有幾個婦女就是跟在李茹後報名的,要回去忙生活的人都走了,留下來的是報了名的,一幫人熱熱鬧鬧吵吵嚷嚷的定下了巡村的先後次序。
一開始村長他們商量的是,把這報名的七十六個人,分成兩撥,白天一撥,黑來一撥,婦女們都排在白天,所有的漢們則日夜輪換……
李茹卻覺得這辦法有些沒效率。
本來村民們就沒有多少戰斗力,這麼不分日夜,很容易把人弄的疲憊不堪,再加上食物缺乏營養不良,就算是及早發現了土匪,正面對上也難免要吃虧。
早先栓柱就跟村長提議過,要請小高村的老高頭來指點下巡邏隊的把式,但誰想得到,小高村這麼快就遇到了土匪,現如今小高村的男丁肯定不會輕易外出了。
村民想短時間提升戰斗力的打算也就泡了湯。
李茹就想起,在現代當導游的那個忠勇將軍府,本是在一個村子里,據說在幾百年前,那時候也是天下大亂,盜賊四起,忠勇將軍府的後人就召集村民,組成民兵加以訓練,在進村的路口都設置路障,比如絆馬索和大坑,而且路障附近安排暗哨,一旦有動靜,暗哨就吹起哨笛,通知附近的民兵,民兵們會在最短的時間里集結,利用先前的布置,擊敗來犯的敵人。
忠勇將軍府的這個辦法一直流傳下來,後頭還被一位後人在河西省新區根據地活學活用,打過好幾場勝仗,那位後人算是新軍里資歷較老的師級軍官,在新政府建立之後,還曾經當過某軍區的司令……這個故事,是李茹在當導游介紹忠勇將軍府的後代時,耳熟能詳的一段。
栓柱跟村長和老人們說出他二姐悄悄告訴他的辦法,眾人頓時都覺得眼前一亮。
這個辦法好呀!
在進村的路上,咱也能用繩子高高低低的做成絆馬索,夜里人都看不見,一頭撞上,那還不被嚇得屁滾尿流?
到時候就讓兩個漢們藏在附近,一看到有動靜,就使勁敲鑼,那些被排到夜里的村民,可以在最近的村里屋子里,弄成大地鋪,大家該歇的時候還是歇著,但有一條,一听鑼響,就得馬上爬起來去打土匪!
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大家釆納了,村長又指派了幾個人,各有各的生活,有的去村口觀察地形看哪里適合埋路障,有的去挑村口的房子,進村的路上有座廢棄的石屋,是沒有門窗和房頂的……但大家還是一眼看中了,門窗有沒有沒啥大事兒,倒是方便進出,房頂砍些樹枝蓋上茅草就行,反正沒人長期在那兒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