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34.第二百三十四章

八千騎兵駐扎西河城外,本當為「安全」保障,卻在城內兩把大火之後,成為懸在文武頭頂的一把屠刀,稍有不慎,就可能隨時落下。

王府夜宴之後,秦氏老臣尚好,新投的豪強——尤其是送美的幾家,說話辦事都是小心翼翼,不敢稍有逾矩,生怕被秦璟抓到「把柄」,找上門來。

發展到後來,幾乎是有些神經質,稍有風吹草動就變得風聲鶴唳。

看到這種變化,秦策並未多說什麼,僅召幾名重臣入王府加以寬慰,對秦璟滅于氏和楊氏滿門之事,也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非但沒有加以處罰,反更委以重任。

群臣看得分明,更有同于忌不睦者借機舉發,揭露于忌素日不法之行,並請秦策追拿于氏漏網之魚,查明有罪,斬首棄市以儆效尤。

此舉正合心意。

秦策順水推舟,派人嚴查,抓捕于氏姻親故友三十余人,重罪皆斬,罪輕者發長安邊塞為兵。查出于氏藏金二十余箱,屯糧千石,俱充國庫。

送到□□的于氏女郎聞訊,將婢僕盡數遣走,自盡于房內。

代為搭理後宅的趙氏和周氏得報,派人給長安的劉夫人送去書信,隨後命人準備一口薄棺,送出府草草掩埋,連墓碑都沒立。

比起斬首棄市,連收尸之人都沒有的族人,于氏女郎已算是幸運。

雖有幾分敬佩她的果決,但是,想到她之前在的狂妄和張揚,趙氏和周氏無論如何生不出半點同情。

路是自己走的,腳下的泡也是自己踩出來的。

如果于氏沒有踏過底線,未必會招來今日之禍。怪就怪野心捧場,看不清現實,行蚍蜉撼樹之舉,徹底惹怒了秦璟。

想到這里,趙氏和周氏都不免搖頭。

「以為劉氏沒落,就可以取而代之?這麼想的才真是傻子!」

秦策九子,全部出于劉夫人和她的陪媵。幾個庶女已經出嫁,聯姻之人都是劉夫人精挑細選,和秦璟兄弟幾個關系莫逆。

現如今,秦氏的地盤越來越大,秦策有意更進一步,遷都長安,建制稱帝,朝中的新舊勢力各有盤算,都在暗中謀劃,不是秦璟放了兩把火,如于忌之類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

「夫主老了。」周氏放下刀筆,命婢僕多添兩盞三足燈,「換做早年……」

「你也知道是早年。」趙氏笑著打斷周氏,揮手示意婢僕退下,低聲道,「你我顏色不比新來之人,又無兒女傍身,想要好好的活著,必要一心一意的追隨夫人。」

「話是這樣說,可夫人現在長安,我等沒有家族扶持,如何能?」周氏半藏半路,透出幾分擔憂之意。

「正是沒有家族依靠,才更應該追隨夫人。」趙氏比周氏年長兩歲,先她入府,對劉夫人的的了解更也是更多,「你我姊妹一場,我才將這話告知于你,想想早年的陰氏,看看今天的于氏,難道還想不明白?」

周氏更加動搖,趙氏略靠近前,傾身道︰「你方才也說,夫主老了。」

听聞此言,周氏猛然一震,看向趙氏,後者卻已收回視線,重將注意力放到竹簡之上。

老了?

是啊,老了。

「我听阿姊的。」

「好。」趙氏點點頭,將竹簡遞給周氏,道,「你比我識字多,字也比我好,書信你來寫。」

知曉這是趙氏給自己的機會,周氏心懷感激,用力點了點頭。

「再則,掌管王府膳食和藥房的是哪個,你要心中有數。」趙氏繼續道,「膳食那里安排妥當,藥房處我不好太多插手,你不是有個旁支族妹嫁進錢氏,如有空閑,無妨請她過府坐上片刻。」

錢氏算上不上豪強,仗著出身西河,又早投秦氏,在朝中有一定地位。

其他兄弟三人,一人在朝圍觀,一人掌管田產,余下一人則往來南北市貨物,□□的珍惜藥材,有部分就是錢氏奉上。

之前徹查劉夫人所用湯藥,唯錢氏送來的藥材未出半點差錯,更是借錢氏的手段的,才將于氏庇護的醫者揪了出來。

如今,劉夫人和劉媵遠在長安,有些事不能親自動手,趙氏和周氏正好代為行事,請錢氏女眷過府就是第一步。

趙氏和周氏的談話僅提于氏,並未提及同樣被滅門的楊氏。

事實上,比起前者,後者的遭遇並沒好到哪里去。但有于忌這個靶子在,楊氏所行甚至稱得上「低調」,無論前朝還是後宅,提出所謂的「教訓」,于氏首當其沖,楊氏多會被忽略。

不管眾人如何一輪,文武見到自己是不是會臉色發青,秦璟的行事作風沒有半點改變,每次朝議之後,都會出城前往大營,點幾百騎兵往郊外巡視,不出兩日就抓到一股「流匪」,搜出大量的藏金和糧食。

匪徒被綁在馬後,一路拖著進城,早已經沒了人樣。

有還剩一口氣的,見到城門守似有話說,不承想百姓聞訊趕來,洶涌的人潮立刻將守城的士卒擠到一邊。

「賊寇該死!」

人群之中,不知是誰一聲大喊,隨之拋來數塊石子。

常居北地的百姓一恨胡寇,二恨流匪。前者是為外族,後者既有胡人也有漢人,論起種種惡性,無不讓人咬牙切齒!

群情激憤,石塊和木棍先後飛來,還夾著破爛的草履,砸得匪徒連連慘叫,最後連聲音都發不出來,竟被活活砸死。

「四公子萬歲!」

「公子今除此害,實是大快人心!」

「有四公子在,何人敢犯西河?!」

秦璟策馬行過,人群自然讓開一條道路,舉目仰視玄色身影,表情中盡是感激贊嘆,甚至有幾分崇拜和狂熱。

人群之外,靠街邊停靠一輛牛車,數名身著短袍的漢子護衛左右,皆臉色黑沉,看著已看不出人樣的「匪徒」,牙關緊咬,拳頭握緊,額頭鼓起青筋。

正要無聲退走,忽見秦璟拉住韁繩,側過頭,目光徑直望了過來。

漢子登時一驚,下意識看移動腳步,擋在牛車之前。

秦璟挑了下眉,收回目光,繼續前行。跟在他身後的染虎卻是咧嘴一笑,朝著漢子比了比手指,用力劃過頸項。

隨親兵返回王府,喧鬧聲逐漸消失,百姓也陸續散去。地上留下幾灘肉泥,很快被巡城的士卒清理干淨,丟出城外。

牛車離開長街,驅車的漢子依舊臉色難看。

說白了,西河城是什麼地方?

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在這里在為匪做盜。這些所謂的匪徒,真實的身份是為豪強看守藏寶和糧倉的忠僕!

漢末烽火四起,北地稍有安寧之日。

能在戰火中生存,並將家族維系至今,必會有相當的保命手段。

秦氏先滅慕容鮮卑,又一戰拿下長安,大有統一中原之勢。留在北方的豪強紛紛來投,多看好秦氏今後的發展。

然而,秦氏終究沒有站上頂峰,各家不可能不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獻出真金白銀只是少部分,藏起來的才是大頭。

秦璟連續今日出城,查出的藏金地不下五處。換做旁人未必如此輕松,但有染虎這些胡騎在,深埋地底照樣能挖出來。

只不過,秦璟沒有將事情做絕,僅取一處藏寶,並以「匪徒」為名,並沒有將背後的豪強牽扯進去。

但以秦策的手段,未必不能查出背後的關竅。

到了那時,想必會有一場好戲。

秦璟不耐煩和這些人周旋,他已經看明白,以秦策的手段,不可能將他們徹底壓服。以德服人行不通,干脆換一種方法。

震懾,殺戮!

所謂的名聲不值一金,從他離開長安時,就已下定了決心。

「將軍,親王有召。」

秦璟剛剛回府,就得秦策召喚。摘下頭盔,隨手扔出馬鞭,被部曲接個正著。

「我知道了。」解開臂甲,秦璟轉過頭,對健僕道,「我稍後就去。」

「諾!」

健僕退下後,秦璟除下鎧甲,簡單洗沐之後,換上玄色深衣。

走過廊下時,听到一聲響亮的鷹鳴,看到盤旋在半空的蒼鷹,周身的煞氣少去幾分。

打了聲呼哨,秦璟舉起左臂,接住飛落的蒼鷹。隨意撫過鷹羽,解下鷹腿上竹管,看到熟悉的字跡,剎那間似冰雪融化,嘴邊終于現在一絲笑紋。

建康

時入九月,天氣依舊悶熱,半點不見秋涼。

桓容入住太極殿,南康公主和李夫人也搬入台城。

王太後和褚太後本該移入青溪里,前者居司馬昱舊宅,現為司馬曜府邸。後者另闢居處,享先帝後妃供養。

現在的司馬曜空有王爵,論「生活水準」怕還比不上降為侯的司馬道子。和托庇于桓氏的司馬道福更是不能比。

念及兩位太後高瞻遠矚,同南康公主定約,族人方才有了前程,兩家上衣之後,同時上表,請將王太後和褚太後接到家中奉養。

此事沒有先例,朝中不免議論紛紛。

最終,桓容力排眾議,許兩家所請。

聖旨一下,更如定心丸一般,讓兩家徹底體會到,新帝的承諾絕非虛言,只要有真才實學,自家子弟必有出頭之日。

雖說有很大可能離開離開建康,出仕邊界乃至西域,但有機會總比沒有強,看看被養起來的司馬氏,難道都想做這樣的廢物?

為了家族的未來,王氏和褚氏家主痛下決心,不許族中子弟整日清談,有事沒事就捧著老莊要養生求仙。

簡言之,都給老子認清現實,回到世俗中來!

不肯為家族處理就沒飯吃!

沒飯吃談哪門子的談,求你大爺個的爪的仙!

不是腦袋驢踢過,餓上三天都能認清現實,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白身為一個士族郎君,享受家族提供的各種好處,必要時,必須舍棄小我,拋棄虛無縹緲的求仙之路,腳踏實地的為家族努力。

桓容真心沒有想到,王氏和褚氏會下如此狠心。

琢磨半晌,召賈秉入太極殿,君臣一番長談,已由舍人躍升為侍中的賈秉表示明白,出宮之後,當日往大中正處拜會。

不久,王氏和褚氏都有郎君被品評選冠,竟天子當面考核,放至涼州為官。

消息傳出,兩家長輩歡欣鼓舞,舉杯相祝,壓根不管自己孩子滿臉苦澀,干脆利落的打包匠人送上馬車。

「此去千里,阿子勿要忘記為父之言!」

總之一句話,有點正事,官家不喜清談、對寒食散也沒半點好感,咱們家不比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凡事自己掂量著點,莫要讓為父失望!

第一波少年英才灑淚揮別,踏上西行之路。

此去將告別江南風光,踏遍大漠黃沙;辭去水鄉溫柔,懷抱邊疆的豪情,沙風的濃烈。

此時此刻,無人能夠預料到,這些高門郎君將在西域踏出何樣的道路,也無人能夠想到,仿若謫仙的郎君,經此磨練,將率領漢家的騎兵-縱-橫-萬里,借西域古道,馬蹄踏遍中亞和西亞。

凡弓弦所及,俱為漢家領土。

這話記錄在史書之上,言是桓容之語,被後世斥為侵略成性。桓容卻是大聲叫屈,他可以對天發誓,這話絕不是他說的!

就像「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不是漢武帝的鍋一樣,開疆拓土他承認,下旨派兵的也是他本人,但這句話的的確確非他所言。

至于是誰……去找王獻之!

清風朗月的王子敬會說出這樣話的,估計任誰都想不到。說是謝玄都比他可信。

偏偏拐彎的歷史就是這樣,太多的出乎預料,太多的不可思議,連後世傳來的某只蝴蝶都會不發懵。

九月末,範寧和桓秘的書院漸有雛形。

因條件所限,書院攢設在江州,仿效幽州設兩院,東院教導高門子弟,西院則以庶人子弟為主,除詩書兵法之外,主要教授醫藥、機關和匠藝等。

期間,朝中曾出現反對之聲,甚至牽扯上幽州的學院。

桓容沒空處理,謝安代他解憂,方法很簡單,推薦-東-莞-徐邈往書院任教。隨後,高平郗氏和瑯琊王氏分別舉薦故有,以實際行動表明態度。

所謂四兩撥千斤,以謝安和郗愔這樣的界別,話無需說半句,直接將冒頭挑刺的按了回去。

桓容感慨之余,更有幾分警醒。

地位改變,更不能小看高門士族,辦事必須講究辦法,若不然,難保不會陰溝里翻船。

進入十月,桓容終于完成各項祭祀,拜祭過宗祠,準備外出巡狩。聖旨剛剛宣于朝堂,就遇上天龍食日。

翌日朝會,群臣上表,此乃上天示警,請天子重新考慮巡狩之事,並盡早大婚立後。

桓容頓覺得一陣頭疼。

他想不明白,巡狩還說得通,將日食和大婚聯系起來,這得有多驚的想象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