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申同志曾經用他的失敗經驗告訴我們,‘攘外必先安內’是個笑話,因為攘外是大義,安內是私利,先安內再攘外,撿了芝麻丟西瓜,這不是鼠目寸光的小農情結麼!但是,從中國浩瀚史書里總結的經驗來看,這句話算不得錯,大多數成功例子都是,先隱蔽或含蓄地求和于外,再安內,最後攘外。比如漢武帝派出衛青大殺四方之前,他家祖宗從劉邦開始可和親了匈奴許多年,還送出昭君美眉,所以輪到他了,能作為正面教材流芳百世。凡是外人已打到門口了,還想著去安內,最後定然傻眼,例如大明一朝。
現在有實力在陸地上威脅大虞的‘外人’很少,天竺自顧不暇,想突破康藏高原的幾個河谷也非易事,吉大港等地的天方教徒想越過珍珠城進入大虞的蒲甘政區基本沒戲,康居草原和大夏的蒙兀人還算老實,歐洲還在努力地從黑死病的大滅絕中緩慢復興,人少了很多,但財富並未減少。目前也就是那些退入東北以北的林海雪原的靺鞨人需要警戒,以及把漠北草原上套馬的漢子們編制成隊,去收拾圖瓦部等不老實的部落。但海上的隱患誰都說不好,南洋的島國土著對于正規海軍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可沒有經歷過像樣海戰的安東軍,若在東洲東岸面對海上強國,勝負尚未可知。
所以,太子領著崇政院安內,保證政令通達透明,神宗帶著樞密院攘外,讓西方諸國暫時別打東洲和南洋的主意,以及偷偷把防線推向橫亙山。
***********************
如果說和蒙兀人和大食人敗于馬木陸人和波羅人之手,是絢麗奪目的騎兵個人技巧對抗,那黑死病之後重整旗鼓的孛烈兒騎兵,和也素亥手下最英勇的萬夫長別兒月兌月兌之戰,就讓人見識到了一種新的騎兵戰術。
孛烈兒是個貴族大公割據的歐洲國家,彼此之間爭權奪勢,互相敵視,國王不過是擁有‘全孛烈兒大公’頭餃之人,任何一個權傾一方的大公或領主都能否決掉下任‘國王’的候選人。不過他們也有一個唯一的共同點,那就是絕對不會服從選出來的‘國王’,堅持地方自治。所以形成一個讓人費解的傳統,喜歡選一個外國人當國王,以確保這個新國王既沒興趣也無力量搞什麼中央集權的玩意兒。
上一任國王亨利的腦袋被也素亥頂在長槍上周游列邦之後,大公們又推舉出一個伯萊斯拉夫國王作為傀儡,代表孛烈兒‘承認’也素亥為新的統治者。當黑死病的蔓延時,這位國王做了一個英明決定,收留了大量遭受教廷迫害而逃難的術忽人,順利抱上忽特刺的大腿求蹭蹭。忽特刺繼承也素亥的領土之後,取代消失的哈扎爾成為草原絲路和瓦希商路的‘保護者’,對他們的識趣很欣賞,給了不少好處,所以孛烈兒是歐洲最先緩過氣來的國家之一。
也素亥的舊部怎麼可能輕易地認忽特刺為主,別兒月兌月兌作為也素亥麾下三將之一,常駐乞瓦,第一個表示不服,趁著忽特刺忙于‘災後重建’,聯絡了桃里士的完海都和報達的巴合黑一起合作。此時伯萊斯拉夫作出第二個明智的決定,應忽特刺的‘請求’,啟用一位年輕的貴族將領別索斯基,勇敢迎戰恐怖的蒙兀人。
別索斯基出生于孛烈兒東南部,家族史中最偉大的一個項目就是與羅剎公國的哥薩克雇佣兵打得不死不休,戰斗經驗值爆表。因為這次戰斗關系重大,國王和各王公都掏腰包,要錢要人都給,讓別索斯基能組織起足夠的優秀騎士進行配合操練,進一步提升裝備。
與其他歐洲列國愛用雇佣兵相比,孛烈兒騎士們一直保持著非常古老的良好貴族傳統,常年的艱苦訓練使他們擁有嚴明的紀律和優秀的矛術,非常推崇騎士精神,以堂堂正正面對面的戰斗為榮耀。但這種習慣讓騎士們一貫以來只適應小範圍戰斗,遇到蒙兀人之後,更是變成一個笑話。之前被也素亥利用得很充分,用迂回靈活的戰術,在方圓百里的戰場之內狠狠地給自命不凡的歐洲貴族們上了一課。被教做人的歐洲各國從此變本加厲地認為哥薩克、鄂圖曼、大食或馬木陸這種‘馬背上的戰士’,才是一流騎兵的巔峰。但別索斯基堅持認為,若論一對一的近身戰斗,蒙兀人肯定不是歐洲重甲騎士的對手,何況孛烈兒有大片的森林沼澤和城牆城堡,只要選擇合適的戰場,列陣重騎兵完全可以發揮出最大威力。
別索斯基選定為戰場的地方位于倫貝格(利沃夫)附近的丘陵地帶,兩河相交之處,一邊是丘陵山坡,一邊是密林。他的軍隊里除了孛烈兒騎士,還有曾經的老對頭哥薩克騎兵,和再次前來復仇雪恨的條頓騎士。五千哥薩克人的作用是襲擾和誘敵,一萬人的條頓軍團正面迎敵,而三萬孛烈兒騎兵重裝列隊,手持帶球形護手的空心長木矛和長盾,人馬全身披掛鐵甲,關節處和面部是鎖甲,只露兩個眼楮,全部布置在丘陵山坡上,伺機對進入包圍圈的蒙兀人發起沖鋒。
哥薩克和條頓兩支友軍對戰術執行得很徹底,別兒月兌月兌的前鋒輕騎兵在與哥薩克人比拼技巧和互相追擊下,引領四萬蒙兀大軍進入山谷,發現了嚴陣以待的條頓騎士。蒙兀輕騎兵立刻向兩側散開,露出中間的重甲兵,在旗語的指揮下前進到陣前,準備發起沖鋒,鑿穿條頓大方陣,再由輕騎兵跟隨而上,分割他們,各個擊破。
蒙兀重騎兵突擊到最前方條頓軍團之前,別索斯基立刻率領孛烈兒騎士團啟動,翻越山坡,向下俯沖。這些紀律嚴明的騎士不是漫山遍野的沖下來,而是組成整齊的三個大方陣,如牆行進,排列密集,整齊劃一。很多騎手甚至無需手拉韁繩,緊挨在身旁兩邊的隊友馬匹會帶著他胯下的駿馬一齊前進,可以釋放出兩只手來戰斗,一手舉槍,一手持盾。尤為特別的是,為了保持隊形,並不需要高速沖鋒,否則會打亂陣型,影響沖擊力。
在如此壓倒性的‘鐵牆式’隊列慢跑沖鋒跟前,即便蒙兵的個人技巧可能更勝一籌,一旦遭遇攜勢下沖而來的一排鐵甲騎兵,一人一馬要同時面對數根長矛,一瞬間人仰馬翻,甚至連人帶馬一起滾落山坡。蒙兀輕騎兵根本無法對鐵甲造成威脅,反而會被殺傷力巨大的長矛輕易地刺穿或挑下馬。哪怕短兵相接,蒙軍所用的馬刀、重錘、狼牙棒等武器更是不如騎士的重劍長盾有效。孛烈兒騎兵保持陣型不散,內部的騎士以弓箭還擊遠射,外圍的騎士以近距離格斗為主,沖潰綴後的蒙兀輕騎兵。
身後的輕騎兵陷入混戰,讓跑在前方的蒙兀重兵有瞬間的慌亂,條頓軍團除了列陣的騎士們,還有大量步兵和幾門趕造出來的投擲火炮,雖然打完一發要許久才能填上第二發彈藥,但第一波‘三段式’炮擊後,已能有效地遏制別兒月兌月兌的沖鋒速度。眼看距離逼近,來不及再打一波炮,條頓騎士們像孛烈兒騎士一樣,排成膝蓋挨著膝蓋的密集兩列橫隊迎向蒙軍。哥薩克人在外圍點殺潰逃的蒙兀人,卻有點技不如人的苗頭,只得退回山坡上,在側翼協助條頓軍團一起頂住蒙兀重兵的壓力。
在狹長的戰場上,以條頓軍團為砧,盡管孛烈兒騎士們的速度不佔優勢,但足以像壓路機一樣碾壓過去。而且,他們擁有良好的紀律性,最前線的騎士可以輪流退入戰線內稍事休息,靠持久力頂住蒙兀人的反攻,緩緩推進,爭取與條頓軍團合圍,縮小戰場,不讓蒙兀人有施展技巧的余地,徹底摧毀蒙軍的戰意。
盡管滿心不甘和暴怒,別兒月兌月兌仍然當機立斷,下令集合突圍,以期離開鐵甲騎士的碾壓。然而人少的條頓軍團身後又組織起一波火炮,蒙兵不得靠近,另一側密林中可見泥濘沼澤,只得選擇仰頭沖擊山坡上的哥薩克人。此時孛烈兒的一個方陣迅速壓向山腳,山坡上的哥薩克騎兵也迅速後撤,露出一排推著各種手推車、木刺排、鐵蒺藜長鎖鏈等物的步卒。說他們是步兵都有些勉強,許多人連皮甲都沒穿,甚至還有光著膀子的農夫。不過這些路障足以讓蒙兀人頭疼了,孛烈兒騎兵手中近四尺長的長矛虎虎生風,哥薩克人的冷箭防不勝防,讓爬坡逃命的蒙兵傷亡不小。
雖然蒙兀人此戰敗得難看,但逃命的能耐在歐亞大陸還是首屈一指的,別兒月兌月兌終于率領三分之一人馬逃離了戰場,留下的戰利品包括寶貴的蒙兀重兵和幾千匹戰馬,以及萬具尸體。
別索斯基以七千多死傷的代價,終于讓歐洲騎兵在蒙兀鐵騎下贏了寶貴的第一戰。
***********************
隨著此次歐亞騎兵對抗的戰報一起來到上京的還有黑死病的大概致死率,顧辭看到這個數字,真的是非常感動感激,一掃陰晴不定的孕婦情緒,馬上神采飛揚。
有了充分的應對,在這次黑死病的瘋狂蔓延中,大虞作為旁觀者,很好地總結和吸取了此次鼠疫的教訓。
這種季節性傳染病,主要在溫暖的季節和地區爆發,傳播迅烈,病不及治則身死,幾乎防不勝防,如天竺、埃及等地,一發倒一城。但半年內又會迅速地離開,奔向下一個目標,因此每處遭受打擊的時間平均僅為五到六個月。若能好好執行隔離和防護政策,撐過這段時間,能少死許多人。波秋歌和大食就嚴格遵守了這點,人口損失比例是所有國家中最小的,比草原上四處散落、隔離得徹底,但衛生條件實在不夠好的蒙兀人還要好得多。
火葬成為被瘟疫蹂躪地區的最主流選擇,骨灰的收殮和埋葬有了新的宗教意義,只有‘冥頑不化’的天方教徒仍然堅持土葬,但死後迅速下葬成了所有人的共識。
更顯而易見的是,整個歐洲、西亞、中亞、中東、北非都因鼠疫全部陷入癱瘓,貿易停滯,通貨膨脹,必需品價格暴漲,即便是最發財的行業——當兵,也招不到足夠的健全男人來補充軍隊。也算是帶來個難得的短暫和平時期了,讓贊吉奴貿易得到瘋狂發展的機會,也給運河工程減少很多麻煩。
值得慶幸的是,在西方,外科手術興起成為一門**學科,人體解剖和傳染病學得到認可,來自東方的治療技術和草藥獲得人們的推崇和眉目信賴。這些來學習中華醫術的大食人和歐洲外科大夫,又反過來影響大虞的中醫,更深入的研究血液和外科,發展解剖學。兩相印證,互為補益,從器械到理論都有了長足發展。從這個方面來說,世界文化之間的深度交流似乎是第一次通過慘烈但和平的方式進行融合。
最讓人意外的是,在溯源為何大虞能制定出如此詳備的防疫手冊時,西方宗教考據黨得出一個似乎不沾邊的結論︰推崇佛教的東方人對于火葬有天然的好感,這是遵從了古老的‘天人合一’智慧。于是佛教莫名地在歐洲大陸多了一批高階層信徒,開始傳播,其寬容揚善的教義也符合幸存者們注重眼下生活質量、思考個人存在價值的潮流,結合雕塑等藝術的發展,將來會有許多佛教概念改頭換面地融入文藝復興之中。
自己這麼些年的碎碎念,袁懿都記在心上,身體力行,將之變成現實。防疫知識的交流和普及,嚴格的海防和疫病傳染控制,不但讓黑死病止步于天竺,遠離東方,也救了不少西方人的性命。她看著一點不顯老也沒蓄須的老公,含情脈脈地說,「哥哥,你知道你有多厲害麼!」
身邊人正在研究下一步怎麼搞套馬漢子和何時從運河抽身而出,聞言一挑眉,大掌撫上微凸的軟肚子,「等你生完,我可以每晚都讓你知道我有多厲害。」
顧辭略有羞意的掐一下他的手,然後繼續不遺余力地夸贊,「你救了一千多萬人的性命呢!」她虔誠地捧起他的手,親吻干燥溫熱的掌心,滿眼都是崇拜和愛戀。
「哦?」
「本來至少三死其一!」
現在死了大概四分之一,基于近億的人口基數,已經是天大的功德了!
袁懿笑著沒說話,滿足地享受她的主動親近,卻沒告訴她,自從知道可能會有這場瘟疫,哪怕沒發生,他也盤算好了借機把嗜殺的蒙兀人、精明的大食人、凶悍的鄂圖曼人和貪婪的歐洲人困在邊境之外自相殘殺,好盡量給大虞留出時間去變得更強大、更統一。
十年,只要給他十年!
從蒙兀人第一次屠光哈密時,他便給顧翮和樞密院下了死命令,爭取至少十年內,讓這些潛在的敵人無力靠近東方。‘不明真相’的月即別人以為大虞的邊界離西域佛國很遠,可以在匈奴人和蒙兀人之間撿漏,于是他們充當了蒙兀人的第二個誘餌。蒙兀人會一路往西打,不是因為傻,而是他們知道身後的大虞隨時可以與前方的大食聯手,教他們做人,只能以戰養戰。加上這場黑死病,和也素亥不分敵我的瘋狂,簡直是天賜的福氣。只要扼守三山兩盆的要害,慢慢蠶食掉橫亙山和鮮卑荒野,康居草原和大夏作為緩沖地,完全可以拱手相讓。
他不是慈善家,在西域維護歸附之城和救助難民只是順勢而為,其他異族如黨項、畏兀兒、哈薩克,如今不是滅族,就是零落散于數城中,或在高寒艱苦的蒲犁戍邊,何談締約時的復國一說?
五詔和驃國這種一開始並不是真心依附的小國,抱著時判時降的念頭,現在從經濟到政務都被大虞控制,安南、高麗和琉球,想借勢立權,也是在渤海國滅之後才老實了。東瀛、南洋、真臘、三佛齊已經歸順,成為屬地是遲早的事,暹羅、高棉即將扶起漢裔或大虞的代言人。
跟小丫頭說的一樣,從經濟和文化上控制一地,武力作為最後一擊,只要當地人過的日子,比他們在自己的君主手下過得更好,兩三代人之後,那片地方沒道理不歸順,百年之後,說漢語寫漢字,新土地上人人都是大虞人。
既然落後百年就要挨打,那就讓他用這十年,去換華夏百年的領先,成為世界的中心。即便子孫再不肖,再多內亂,也不至于攘不了外夷,屈辱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