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93 各有去處的未來

待攝政王與王妃說了願意向皇帝表忠心的打算後,王妃的心思立刻回轉到了正事上。她神情端肅道︰「王爺,您與父親他……」

意思是,事前商量過嗎?

攝政王難得地否認道︰「沒有。這件事,算是本王臨時起意。」這些日子,他是在反復思考此事的,今日大約被林其琛弄得神經質了,索性月兌口而出。

他如此身份地位之人,說出的話都是不容反悔的。

好在,他也累了。

這麼多年,殫精竭慮、籌謀布局,原先的不甘與憤懣也慢慢消沉、慢慢泯滅。論起來,年幼那會,他還是很疼惜這個身體不好的皇弟的,帶著他放過風箏,還在練武場上騎馬拉弓,可惜皇弟只能在一邊流露出歆羨的眼光……

看來找個時機,要把這些情分都補回來。

「王爺既然決定了,妾身+.++沒有異議。」朝局能夠穩定,父親不用被皇帝猜忌,王爺不用孤注一擲,富貴又平安,王妃是知足的。

王妃深知此時此刻,王爺最需要溫言細語的安慰與鼓勵,又絮絮地說了很久很久,道︰「皇上那邊,王爺想好了嗎?」。

「有些事,雖然沒有辦法彌補,但人的心都不是鐵石心腸。」攝政王對皇帝的了解可不是一丁半點,存在要補全以往的兄弟情分,只要皇帝願意給他點機會,算是容易的。

王妃內心是歡欣鼓舞的,誰人不向往生活安逸富貴,在攝政王願意主動低頭的前提下,加上謝家在旁盯著,她好不容易兒女雙全,最盼著朝政平穩、生活幸福了。

「下月十五去吃渭郡王府的喜酒,妾身備下的禮單,您過目下吧。」

靖安侯府的嫡長女與渭郡王的世子,算是自謝儇楊映成親後的另一樁名門聯姻,一邊是王公府邸、一邊是開國侯府,更難得的是這樁婚事算是難得的金童玉女,兩情相悅的。

兩方都是幼時見過面的,平素在京中互有偶聞,沒定親那會還時不時地在花燈會上撞見,知根知底上,是非常不錯了。

「如今,儇兒和楊小姐爭執地少了。」

王妃口吻中不乏欣慰之意。

攝政王瞄了幾眼禮單,見遞給王妃︰「就這般吧。」

「楊小姐模樣舉止都好,郡王府听說也滿意這位兒媳。可惜,我前些日子去靖安侯府看儇兒,那位楊大小姐也在備嫁呢。」王妃沒有刻意點出庶出兩字,就是怕刺了王爺的心。

攝政王稍微想想,便記起了這位在行宮鬧出風波來的女子,面上頗有不喜︰「自作主張,就該受著這般後果。」

好端端的人家不要,非得舌忝著臉做妾。

如此念頭一起,攝政王不免想起了林氏。

他若有所思地打量了眼不知所覺的王妃,沒有說話。

王妃還當是丈夫不感興趣,不曾想王爺是誤以為她趁機給林氏上眼藥呢。天地良心,王妃恨不得能抹去林七許的存在,斷然不會貿然出手揪著從前那些過往不放,進府的事宜不光彩,說出去丟的是王府的臉面,王爺不會高興。

「臣妾過去時,儇兒倒有模有樣地和****在說道,果然嫁人後是端重多了。」性子不復從前跳月兌,人前都不大出來。王妃有遺憾卻不能說,妹妹你應該像從前那樣,人都要長大的。

攝政王默默地點了點頭。

「本王記得趙公子回江淮了吧?」

有回,幕僚商議事情時,其中一位無意說起,某日見著趙公子和林其琛坐在一起吃茶,不過遠遠看著,就感受的出倆人關系不好。話音一落,另一位便笑道,哪能好呢,姐姐進了王府一半都是這趙家推波助瀾呢。

幕僚都是人精,曉得林氏頗得王爺眼緣,不會繼續說下去。

話題便止住了。

王妃點點頭,道︰「是的,儇兒在收拾****的嫁妝,不出意外我記得已經出發下江淮了。」儇兒閑時講起過這事,語氣頗為諷刺,「姐姐是不知道,趙家來迎親的是一位庶出的公子,模樣憨厚,身板魁梧,保不準****路上跟著這人跑了都不定。」

王妃稍微修飾了下用詞,婉轉說出來與王爺听。

攝政王听了不覺莞爾︰「你妹妹還是鬼精的,說得挺有道理。」好不容易給廢了的兒子說了個還算過得去的媳婦,還敢派個身強力壯的庶子來迎,現成的機會嘛。

既入趙家門,嫁誰不是嫁。

夫妻倆拿著旁人的笑料打趣了會便轉回了王府後院,王妃主動地說起了吳姬和大公子,語氣非常平淡︰「大公子快到了啟蒙的年紀,王爺是怎麼想的?」

作為與大公子生母寧氏有過節的主母,王妃要注意避嫌。

主動請個先生來教吧?萬一學業無成,被人說是壓制庶子,禁止庶子成才。

送去外頭的書院學習?定有人會講,她沒有容人的胸襟,要趕著庶子出門,不讓父子倆有感情。

不請不教,呵呵,那閑話就更囂張了。

所幸,讓大公子的親爹去操心罷。

攝政王這點上很通透,果斷道︰「你去尋家靠譜的書院,讓他自己挑著帶去的書僮下人,夏日一過就出發。」

但凡名聲在外的書院,風氣和教書先生不會太離譜,如果大公子想好好學,是學得到些東西的。帶去的奴才又讓他自己選,將來不合心意或教壞了他,也賴不到嫡母頭上。

王妃頷首道︰「妾身會好好挑個地方的,離京城不必太遠。」

「嗯,如此最好。」攝政王該為孩子做的,還是會認真考慮的。

王妃沒敢再問二公子的安排,左右孩子還小,連人都認不全的年歲,這段時間不太見到攝政王,估計連爹都快不記得了。將來五六歲時是個什麼光景,誰都說不好。

至于大公子,她不會選個亂七八糟的地方,按照王爺的心意來,稍有名氣、離京城不遠的書院,權貴宗子是通常不大讀書院的,往往會有族學或者去國子監里學習,年紀到了買個功名或直接安排做實事的大有人在,比如輔國公府就有頂級的族學,請的皆是博學鴻儒,武鄉侯府的公子哥大多不看重這些,只有那些功名在身的書香人家常常送孩子去書院。

既長見識,又好好收心,不至于在家被婦人寵壞了品行。

她就選個風氣好、清流多、師資不錯的書院,後頭的造化看個人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