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面前的是一張大弩,弩的體積要比一般的弩可以預料到重量也要比一般的弩沉許多,同時射程一會遠不少。>
在大弩的旁邊,放著一個長方形的箭盒,箭盒里面整齊的擺放著十支弩箭,這些箭矢大小都是相同的,均是長八寸。
八寸相比起一般的箭矢來說,要短的許多。不過傳聞中,諸葛弩所射出的箭就是比較短的箭矢。此時阿斗已經認定,這就是那傳說中的諸葛連弩。
「丞相,這可是那可以連發十次的連弩?」阿斗開口問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略微有些驚奇的說道︰「太子殿下果然是博古通今,此弩的確可以連發十矢,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元戎弩。」
元戎,就是主將意思,詩經有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在中國,弩很早就裝備在規軍當中,並且用于戰爭。記載中首次顯示出弩這種武器的戰役是戰果時期齊國和魏國的馬陵之戰,也就是孫:擊敗魏國大將龐涓的那一戰。
在戰國時代,國都裝備有弩,中原地區,韓國是制造名弩的國家,所謂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而齊國和魏國也大量的裝備了弩這一利器。後來大秦自商鞅變法變強以後,也大量的裝備的強弩,每次攻城略地,或者是與人交戰,都是強弩在前,戈在後。而且秦人好用巨弩,一些弩,僅僅是箭矢前面的銅,就重達二兩。
而漢代則是弓弩發展史的鼎:時期。特別是武帝時期,軍中就裝備了強弩。漢代弩的種類比較多,但是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拉動,一般的弓三石就是強弓弩最高卻能夠達到十石的力道比如漢代的「大黃力十石弩」。而且漢弩射程遠,殺傷力強。一般射弓箭,能以百步穿楊,就算得是神箭了是平射超過二百步,弓箭的射程就達不到了,而漢代的大黃力十石弩射射程可以達到六百米以,比現熱武器差不了多少。而且漢弩海標有刻度,方便瞄準。
至于連弩,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過一直以來,連弩技術都沒有太大的發展,一些連弩頂多是能夠連發二三箭,比較著名的就是當年飛將軍李廣所用的漢大黃參連弩,但是也達不到連發十箭的程度。
「元弩?」阿斗捧著手中地弩。喃喃念叨著元戎弩便是諸葛連弩地另一個名字。
「丞相。有此利器為何不早點拿出來。」阿斗話雖然這麼說。但是語氣中並沒有絲毫責怪地意思。
「太子殿下元戎弩制造起來頗為不容易。而且弊端很多。就拿這箭矢來說戎弩所用地箭矢必須是八寸長。無論是長一分或者是短一分。都無法使用。而且此弩可連發十箭。威力雖然巨大。但是對箭矢地消耗也非常大。」諸葛亮說著。拿起箭盒。接著道︰「這箭盒中科放十箭。不過這十箭只需須臾之間便可以射出。大戰當中。就是一人攜帶箭矢百支也只能夠供片刻使用。」
阿斗點了點頭。諸葛亮地意思就是這諸葛連弩地箭需要特制地。這八寸地箭比一般得見箭要短許多。所用不是特制地箭矢。諸葛連弩是不能使用地。可是偏偏這種諸葛連弩對于箭矢地消耗非常大。而若是箭矢少了。則無法形成戰斗力。所用使用諸葛連弩。實際是對後勤補給地一場考驗。
雖然箭矢比較短。但是諸葛弩地射程卻不短。比鮮卑和匈奴人弓箭地射程要遠地許多。而且連弩射速極快。可以迅速射出十支箭矢。這些箭矢對于胡人那些輕騎兵殺傷力還是極大地。
「丞相。現在有多少弩和箭矢?」阿斗開口問道。弩和箭矢地數量。是阿斗比較關心地一個問題。
「這段時間,我在漢中已經造出了五千元戎弩,至于箭矢嘛……僅僅有五十萬支。」諸葛亮答道。
五十萬支箭,數目听起來並不算少,但是真正消耗起來,卻消耗的飛快。當年諸葛亮草船借箭,一夜時間,曹軍就射出來十幾萬支箭矢。而諸葛連弩的射速要比普通弓箭手射箭快的多。五十萬之間平均到五千柄諸葛連弩面,一柄連弩也只有一百支箭而已。在真正的大戰當中,五十萬支箭矢根本經不起多長時間的消耗。
「看來咱們要多造些箭矢了。」阿斗輕輕的嘆了口氣。
「太子殿下放心,我已經命馬良前去趕造箭矢一百萬支。」諸葛亮答道。
當年赤壁之戰時候,周瑜為難諸葛亮,曾經命諸葛亮十日內造十萬支箭。這已經算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一百萬支箭矢,不知道要造到什麼時候,而如今劉
在長安,雍州百姓處在水深火熱當中,出兵一事迫+軍肯定沒有時間等待馬良造好這一百萬支箭。
「哎,遠水解不了近渴……」阿斗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而且阿斗抬頭看諸葛亮,突然發現諸葛亮仍然是那麼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
這諸葛亮肯定還有後招!果然是個無限底牌的家伙。
「丞相,你那里是不是還有什麼好東西沒拿出來?」阿斗開口問道。
「哈哈哈,知我者,太子也!」諸葛亮笑著,揮了揮手,沖旁邊人說的︰「抬來。」
片刻後,三名內扛著一柄長槍走了來,這槍的確稱長槍這個名字,從頭到尾,加槍頭足足有兩丈五尺長,槍身是有竹子做制成的,鐵質的槍頭閃著陣陣寒光。
「好長的槍!只是這麼長的……」
「太子殿下,這是我特意為對付胡人騎兵所制,以此槍擺在軍陣當中,可擋騎兵沖鋒,竹子有彈性,槍可以達到兩丈五尺,若是以木頭為槍身,只能制造兩丈的槍身。」諸葛亮答道。
「此槍為何名?」
「還沒有名字,就請太子殿下賜名。」
「這是丞相所造,就叫諸。」阿斗說著,突然想起來了自己從南蠻弄來的藤甲,于是開口說道︰「丞相,我這里也有一個好東西。來人,去取一間藤甲過來。」
張捧著一副藤甲走了過來,阿斗一指,開口說道︰「丞相,我征討南蠻的時候,遇到一個烏戈國人,他們的戰士全都是身穿藤甲。」
「藤甲?就這個麼?」諸葛亮拿過藤甲,而後突然發現,面油膩膩的一層,佔了諸葛亮一手。
「太子殿下,此甲好像是用山中藤條所至,面油膩,好像是用油過,重量倒是不沉,不過此藤條所編制的鎧甲有何用?」
「軍師,你用劍砍來試試。」
諸葛亮並不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雖然比起那些武將來,諸葛亮差得遠,但是舞個劍還是沒問題的。
諸葛亮從旁邊張手中接過一把劍,而後向著藤甲刺了過去。
如今諸葛亮也不過四十歲,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這一劍刺過去,穿透一般的皮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當諸葛亮刺這藤甲的時候,卻怎麼也刺不進去了。
諸葛亮平日就好舞弄機關巧計之類的東西,但是卻從來沒有見過一副藤條編制的鎧甲能夠刀槍不入,諸葛亮此時也顧不得藤甲面的油膩,雙手將藤甲捧起來,仔細的打量起來。
「丞相大人,這疼架勢烏戈國人所制,據說是用藤條用油半年後,拿出來曬干然後再浸半年,如此幾十次,放才能成甲。」
「幾十次?那制造這一副藤甲豈不是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諸葛亮小吃了一驚,在諸葛亮看來打造衣服精良的鐵甲也花費不了多少時間,用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在鑄造一副鎧甲實在是太費時間了。
諸葛亮輕輕的模著藤甲表面,而後略微的搖了搖頭︰「此甲雖好,穿起來也十分輕便、刀槍不入,但是卻怕火攻,用油浸過的藤甲,豈不是一點就著。」
「丞相說的不錯,這藤甲的確是十分怕火。不過這藤甲卻能夠阻擋箭矢,若是我們的士兵穿著這藤甲,匈奴人和鮮卑人的箭矢則不足為懼。」
因為雙邊馬蹬和高橋馬鞍還沒有普及的原因,匈奴人和鮮卑人輕騎兵最主要的戰法還是憑借著機動力游騎,利用箭矢擾亂漢人的步兵軍陣。而這些箭矢也是很最讓步兵頭疼的事情。
對付騎兵,步兵軍陣一般都會擺放的比較密集,胡人騎兵一輪弓箭射過以後,無論如何都能夠對步兵軍陣造成一定的傷亡。而若是有這個藤甲的話,胡人的騎射就不能對漢軍造成傷害,缺少了箭矢的威脅,胡人騎兵的威力就小了很多,若是再加諸葛連弩和諸葛槍的配合,憑借著胡人那些騎兵想強沖身穿藤甲的步兵軍陣,和找死沒有區別。
諸葛亮的眼光自然能夠明白這藤甲的意義,只要不遇到火攻,藤甲就算是無敵的存在。雍州平原多少狹窄的地方適合火攻,藤甲兵不需要太多的顧忌,實用性要遠比在南中強得多。
「太子殿下,這樣的藤甲,一共有多少?」現在諸葛亮最擔心的就是藤甲數目太少,而且制造周期又長,無法裝備大軍形成戰斗力。
阿斗伸出三個手指頭︰「一共有三萬副。」
回家了,明天恢復穩定更新了。求下月票。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