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秋老虎一過,雨水就卷了涼意澆透了暑氣,潘氏還張羅著給娘家送去中秋節禮,給老父做了身新衣,又納了雙新鞋,才要帶了蓉姐兒去瞧他,娘家佷兒來給她報信︰「阿公沒了。」

潘氏的爹今年八十,算是高壽,一向跟在兒子家里,是蓉姐兒的太公,最愛同小輩兒玩鬧,回回潘氏帶了蓉姐兒去,他就將她抱到膝上,伸出拳頭給蓉姐兒數手指頭玩,往往捏緊了藏起一個,哄得蓉姐兒兩只手捧牢大手,翻來覆去的找尋。

蓉姐兒知道阿公就是太公,眨巴眨巴眼兒,潘氏一听卻跺了腳哭,還是沈老爹出來︰「哭個甚,這是喜喪呢,還不趕緊辦事兒。」

原來做的新衣新鞋子便成了潘老爹的壽衣壽鞋,全身換上了新的停在房中。潘老爹三十多上死了老婆,把一雙兒女養大,又給潘氏尋了門好親,自己的兒子更是疼愛,就為了這份疼愛,六十七八還在外頭撐船,好賺些零碎錢給孫子孫女兒買糖果子吃。

潘大郎過過苦日子,性子同潘老爹一付模樣,誰料到自家兒子這里,竟是個不肖的,成日不做正經事,專會逗草打狗,女兒又懶,萬事不踫,十五六了還是橫針不動,豎針不拈的,自家做一付襪子還要推到老娘身上。

潘氏趕緊收拾了包袱回娘家幫著治喪,蓉姐兒自然不能跟了去,叫玉娘帶了她,蘭娘帶了妍姐兒,兩個女圭女圭跟了她們去織綢,沈大郎跟著潘氏去買些錫箔紙錢。

待去了潘家,老嫂子劉氏倒能干,早早就把面和好了,要做一百零八的饅頭供在靈桌前,屋子里一處狼藉,紅紙白紙疊了一桌,卻不見她女兒媛姐兒,竟還在屋里,將將起來洗漱。

潘氏也不說她,走到灶邊燒火,又有請了信的親戚舊友往門上來,趕緊煮起茶來,忙的腳打後腦勺,鵬哥兒一家家報了信,回來就吃飯,劉氏還要給她做,潘氏模了三十個大錢出來︰「這時節亂糟糟的,還做什麼湯面,自家出去買一碗進來,問問媛姐兒,若要吃,也給她一碗。」

這才算把這兩個打發了,潘氏從早晨忙到夜里,蒸得了饅頭,調了紅水點上點兒,裁了白布做衣,屋子里的喜慶顏色俱都換了下來,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掃干淨。

潘老爹住的那間屋子便停靈用,潘氏嫌它太潮,想把院子里鵬哥兒單住的那間空出來,鵬哥兒說甚都不肯,劉氏慣了兒子,還是把公爹停要屋里,蓋上白布。

潘氏回來氣憤不過,又嘆︰「我爹一輩子不予人添麻煩,到走了,還撿這麼個風涼日,要再熱點兒,嫂嫂同我兩個怎麼辦得過來。」

孫蘭娘捧了茶湯過來,听見這說的不像,趕緊接口︰「娘,明兒我跟了去,也好幫著打打下手。」第二日果真不再去織綢,跟了潘氏去下橋里,做了一天活計回來,累得渾身酸乏,捶了手道︰「連娘都忙個不停,表妹怎生就這般站著干看,一只手指兒都不動的。」

「她便是那個性子,你莫同她多話,你看家里,尋常可跟那邊來往?」沈大郎哄睡了女兒,又來給妻子捏肩,還倒了盆熱水來︰「給你燙燙腳兒。」

孫蘭娘笑一笑︰「勞動你,」說著去了腳襪燙起腳來,看一回沈大郎︰「你怎的同那兩個都生的不像,這家里同你最像便是秀娘了。」

閑話一回兩個月兌衣睡了,玉娘屋子里燈卻沒熄,蓉姐兒在床上翻來翻去睡不著覺,玉娘以為她要起夜,擦了火把燈點著了喂她水喝,蓉姐兒擺擺手不要︰「玉娘,死了疼不疼的?」

玉娘給她正正小竹枕頭︰「似太公這般,活到八十便是喜喪了,老天帶了他去享福呢。」蓉姐兒似懂非懂,又問︰「那太公還來跟我數手指頭麼,上回數了四個呢。」她舉起手伸出四個手指頭,曲在一塊噘起嘴兒︰「太公答應給我買桂花糕兒吃。」

玉娘不曉得怎麼答她,胡亂哄睡了她,第二日早晨起來還以為她不記著了,誰知道蓉姐兒怎麼也要跟了去,按說這樣大點的娃兒不該去到靈堂去,怕眼楮太干淨了瞧見不該瞧著的,可潘氏拿她無法,只好把她抱了去,叫她去院子里玩。

潘家的天井比原來王家的還小的多,長了一棵樹,此時剛黃了葉兒,蓉姐兒撿了一捧,趁了無人跑去太公屋里,悄悄把白布掀起來,輕輕叫他一聲︰「太公。」

潘老爹瞧著倒似睡著了一般,活著的時候慈眉善目,死了也不是猙獰模樣,蓉姐兒見叫他不應,拿手去模他的手背,潘老爹手背上生了許多斑,青筋一根根的,此時全都糾在一處,蓉姐兒拿手一踫,又是涼又是軟,可要再把他的手團成拳頭,那骨頭卻硬,她怎麼也團不動。

外頭劉氏哎喲一聲,見蓉姐兒在,趕緊進來瞧一眼,見點的長明燈沒滅,把她趕出去︰「趕緊出去,這兒可不能呆的,別把燈弄滅了,太公還要走路的。」

蓉姐兒記在心里,倒有人進門問,她也似模似樣的答︰「太公沒了,太公走路要點燈。」守在門邊看著那油燈,燈芯若是燒到跟油平了,她還曉得伸手進去挑上來一些,把來吊唁的人家看得嘖嘖稱奇︰「好乖的娃兒,這樣懂事體。」

媛姐兒心里不樂,太公沒了,她也要守喪,原都在相看的親事,這一停就是一年,原也能在百日里說親成禮,可家中這般光景哪里能在百日里辦兩場紅白事,日日躲在屋中不出來,難得出來倒個茶,听見夸獎個毛孩子,冷哼一聲︰「可不是,她倒是伶俐的,太公這才最疼她。」

蓉姐兒不理她,看見人來人往的在屋子里走動,拿兩只手合了燈,不叫風把燈吹滅了,劉氏瞧見了,又奇一聲︰「怎的姐兒一點不怕,就是咱們媛姐兒都不肯再睡後頭的屋子了。」只有一牆之隔,媛姐兒怎麼也不肯睡在自己屋里,偏要跟父母調個屋睡。

蓉姐兒小人兒也听的懂,只說不出,潘氏一听接了口︰「太公待她最好,變做了鬼也疼她呢。」蓉姐兒點點頭,又去看那燈,燈火原還暗暗的,忽的亮起來,燒得旺了,蓉姐兒差點兒燒著手,縮回來盯著坐上看,笑一笑的招招手,轉了圈子玩起來。

潘氏回頭看見,把她抱過來︰「太公走路,你莫要吵。」

蓉姐兒皺皺眉毛︰「太公不走路,太公歇歇。」潘氏一把把她抱起來不許她再在這個屋里呆著,哄了她往外頭去,拿給她一塊細糕吃。

來吊唁的人家給了白包,還要拿一個長壽碗回去當做潘家的回禮,潘老爹活到八十,又兒女雙全,算是長壽多福的,他的碗兒倒有人爭,一個一個的拿出去,那熟識的人家一拿就是三五個,潘家備的碗很快就用盡了,潘氏領了蓉姐兒去瓷器鋪子,支了錢鈔叫再備一百個,同那伙計爭了幾句,把錢饒上幾分。

蓉姐兒站在鋪子外邊,瞧見徐小郎坐在馬上,後頭跟了一路的車,還有人抬箱子捧包袱,徐小郎也瞧見了她,吳家一家因著天亮不用再避暑,拖家帶口的全往江州去了,徐小郎看見她頭上戴了朵白絨花,曉得是家中有喪事,又不是重孝,料是宗親,便也不下馬相問,只在馬上沖她擺擺手,蓉姐兒歪頭看看他,也伸出手來揮一揮。

見馬兒走的遠了,又蹲下去跟瓷器店里的娃兒玩翻花牌子,听人念百花歷,潘氏出來抱了她家去,又燒一付紙錢,因著有人來吊,媛姐兒鵬哥兒正戴了孝帽子干嚎,蓉姐兒听見哭得滲人,抱了胳臂問︰「太公不是去享福,為甚麼哭?」

一場喪事熱熱鬧鬧辦完了,停的靈抬出去,也沒尋個陰陽先生點穴尋個好風水,也沒水葬到南山上去,只在自家地頭挖個坑出來,薄薄一口棺材擺了進去,灑上土,就算發完了喪。

夜里蓉姐兒還新鮮著不肯睡,一個人咕咕咕的玩個不休,好容易哄睡了她,半夢半醒的還說起了夢話來,夢里還在掰手指頭,模模糊糊數了數兒︰「太公……四個……」

玉娘夜里常給她把尿喂水,早就習慣了警醒著,听見她說話,把她拍起來,蓉姐兒翻身還在玩,叫一聲太公,把玉娘倒給唬住了,怕她惹了不干淨的東西回來,夢里逐了她玩兒。

白日里同潘氏商量一回,那走了魂了孩兒俱都發熱生病,這才請了人回來叫魂,可蓉姐兒好好的,只不過作一場夢,許是白日有所思,夜里才有所夢。

到這天夜里還是這般,潘氏便把大白抱到蓉姐兒屋子里,原來兩只貓兒夜里太鬧,這才挪了出去,這回把它抱進來,看它夜里叫不叫,可夜里大白非但不叫,連小白都安穩得很,乖乖睡著,再問蓉姐兒,還是跟太公一塊兒玩。

一直到第三日起來,蓉姐兒用著早飯,手上拿一個花卷,撿那蔥花肥厚的嚼吃著,自家面前的那一小碗的粥也喝得干干淨淨,抬了臉讓玉娘給抹了嘴兒,忽的說道︰「太公走了。」

小娃兒一句無心之語,倒把潘氏驚了一身汗出來,潘老爹最喜歡的便是蓉姐兒這個重外孫女,每每去瞧他,都抱在手里不放,趕緊到陳阿婆那里討主意。

陳阿婆拍拍腿兒︰「既是走了,多燒些紙線上兩柱香也就罷了,想是放心不下孩子,這才留連不去,如今想是安了心,便去了。」

潘氏還是放心不下,使了錢到慶元寺供了個長生牌位,上邊刻了沈老爹的名字,貼了黃簽兒,幾百個牌位前供上些淨果香花,付幾個錢叫僧人時常念念地藏經。

蓉姐兒頭上的白花七七四十九日之後才除了,再問她太公來不來,她便只是搖頭,潘氏嘆了一口氣,模了她的腦袋︰「太公疼你呢,你可要忘著他。」

蓉姐兒「嘻」的一笑,伸出四根手指頭來,潘氏抱了她玩鬧,外頭黃巾小帽的驛站小伙計進來遞了信,已是支過錢的,拆了一瞧,是蓉姐兒爹娘送來的信,說是到年前便要回來,還是走水路。

信末還寫了,說是已在江州置下了院子,到時便舉家都遷到江州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換要麼換地圖

沒錯,蓉姐兒要長大了~~~啦啦啦

看了一眼衛子夫,被陳阿嬌的唐朝頭妝衣嚇了出來

就是有林峰,也看不進去哇!!!!!!!

大吉大利求包養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