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學校生活的酸甜與苦辣;或許是學習生涯中的苦澀與辛酸;或許是朋友交往的枯燥與煩悶;也或許是同學之間的互為影響。我迷上了追「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幾天來,我了解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聞一多,蜚聲樂壇的音樂大師貝多芬,鞠躬盡瘁的兩彈之父鄧稼先,博學睿智熱情奔放的福樓拜和虛心使學的三國名將呂蒙。在這麼多的名人中,我尤愛音樂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他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家,他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也許是因為耳疾過早地降臨到他的頭上(貝多芬的耳疾起于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死),他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這對于一個對音樂有著極大興趣的人,應該是多麼大的打擊!然而,貝多芬沒有向上天屈服,他頑強地抗爭著命運。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並將他的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顆英雄心的表現,他那深邃的眼楮更是流露出了他的光明前程。
關于他的相貌,隱約中記得「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的頭發,蓋在他的臉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楮略帶有一種凝重而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禁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頜,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貝多芬,他雖沒有別人所擁有的那份英俊,但他卻擁有世間無價的才華;他雖沒有別人所擁有的那份溫和,但他卻擁有音樂上的偉大成就。
我喜歡貝多芬,是因為他身上有一種敢于同命運抗爭的拼搏精神。那種精神穿越了時空,穿越了宇宙,穿越了無人能及的境界。
我喜歡貝多芬,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對個人而言,經歷一些磨難,的確不算壞事,況且,磨難的來臨與否並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常言道︰「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因此,人若想到達彼此的港灣,需經風雨,歷蹉跎。因為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
我喜歡貝多芬,看重的是他的漫漫人生。他能從逆境中迎難而上,面對種種困難他卻不懂得後退,我敬畏他這種精神。這正驗證了中國那句古老的名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我敬佩貝多芬,敬佩他的才華橫溢,敬佩他的獨特之明(獨特之明︰在貝多芬失聰之後,他利用「骨傳導」繼續著自己的音樂人生)。但我並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別人,而失去自己。因為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放眼貝多芬的人生,他的身上散發出一種味道。是知識,連貫我的全身;是力量,鼓舞我的勇氣;是氣魄,融會于我的心胸!
貝多芬,我所追之「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