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 風起雲涌 第231章 嘉峪關

第231章嘉峪關

極目遠眺,蔚藍色的天空萬里無雲,藍的令人心悸,左右群山連綿一眼望不到頭,前方卻是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半山腰上,朱祐桓神色興奮,因為他站立的地方,乃是聞名遐邇的嘉峪關。

歷經戰亂,整個關隘早已變成一片廢墟,根本看不出當初半點雄偉模樣,除了依稀可見的地基,殘瓦,黃土以及那青山上的處處殘桓斷壁,見證著歲月滄桑,見證著漢人祖先的豪邁足跡。

從漢中出發,朱祐桓先是北上甘肅,匯合率軍而來的朱輔,攻佔河套最後一座被韃靼人佔據的城池安西,接著兵不血刃的收復嘉峪關,至此,整個河套全境重新成為大明領地。

數十位戰將簇擁著一身戎裝的少年統帥,目光熱切,和去年名不正言不順不同,今日的朱祐桓貴為燕王,即使是三邊指揮使朱輔,兩省總督王越,都心悅誠服的投入其麾下。

朱祐桓隨手指著山腳,朗聲道︰「這里要立下一座石碑,上寫天下雄關四字,以為後世子孫時刻銘記,先輩是如何從這里,西去開疆擴土的。」

眾將心中一凜,已然從王爺的話語中,感受到凜凜殺氣,看來王爺是不會滿足于固守嘉峪關了。

「吾等當誓死追隨王爺。」眾將轟然應諾,一連串的大勝,甘肅邊軍的士氣已是達至頂點。

附近一群文官卻是愁眉苦臉,在這險要之地修建雄關,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天文數字,這也就罷了,最令人心酸的,就是修建關隘動輒要十幾年,簡直是要了親命了。

朱祐桓沒理會他們,反正歷史上的嘉峪關,就是在弘治朝修的,此種事自有朝廷操心。

留下善守的秦紘籌備瑣事,下令甘肅籌備無數水囊,朱祐桓挑選出三千精銳,每人三匹馬,攜帶二十日左右的軍糧,能夠堅持兩個月的飲水,率軍踏上茫茫戈壁。

此時正是春暖花開的清明節前後,西北氣溫不高,晝夜溫差極大,但對于行軍來說,卻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之一。

戈壁向來不屬于蒙古人,沒有草場的地方,不單單被漢人視為不毛之地。

經嘉峪關一路向西北,全是騎兵的隊伍速度不快不慢,每日前行百里,又有哈密衛的向導帶路,漫長艱辛的十四天之後,終于走出戈壁絕域。

為了節省水源,每人每日只可飲用三碗水,馬匹牲畜不在此例,朱祐桓身體力行,咬著牙堅持,很快得到全軍將士的擁護。

「王爺,您看,您看我們走出來了。」

忽然前方傳來前鋒營的歡呼聲,緊接著全軍沸騰。騎在馬上,嘴唇干裂的朱祐桓,望著眼前的綠意盎然,說道︰「難怪西域各國很少攻打過來,娘的,稍一不慎就得全軍渴死。」

向導哈桑笑道︰「王爺所言甚是,這附近方圓上萬里地,除了戈壁就是沙漠,人煙稀少,路途遙遠。除了我吐魯番和哈密等少數綠洲之外,幾乎都是人跡罕至之地。每次進京朝見我大明天子時,上百人的使節團,籌備飲水都是最頭疼的事,何況如這般幾千人了,每次有想要攻打漢人的貴族,一想到行軍引水都要自備,這萬一吃了敗仗,恐怕連家都回不去了,因此都打消了念頭。」

朱祐桓哈哈一笑,笑道︰「原來不單單是我漢人頭疼,河套啊河套,不愧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哈桑陪著憨笑,漢人佔據河套,無疑對各族人都是夢魘,要不臣服,要麼遠走千里逃到西域深處,想當年縱橫河套的回鶻,連長安城都佔據過,稱雄西北的西夏王朝,使得北宋疲于應對。

哈桑乃是回人,小時候出生在哈密衛,後來哈密被吐魯番佔據,他和很多族人千辛萬苦的逃到甘肅,後來又定居四川,讀了幾年書,考中了秀才。

扭頭對著黃皮膚,黑眼楮的哈桑,朱祐桓漫不經心的道︰「我還是那句話,回人祖上都是漢人,因各種緣由遷徙到西域又遷徙回來,你們要信仰伊斯蘭教我不阻攔,但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你們和漢人同根同源,不是蒙古人,不是吐蕃人,不是哈密人,和西域各族都不一樣。」

哈桑聞言緩緩點頭,神色有些復雜,原來哈密附近居住著二十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三支,分別是回回,畏兀兒,哈剌灰,非常有意思的,就是這三個民族的長相習俗,都和漢人間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西域最有名溫和順從,不尚戰斗的民族,以善于耕種,經商聞名。

明朝立國之初,攻佔了半個新疆,除了不毛之地難以屯兵外,哈密三衛的特點也是一個原因,也因當時明朝的死敵乃是蒙古,大臣們始終認為西域各族不是明朝對手,牢牢佔據河套地區後,索性封了哈密城的首領為王,以為西北屏障。

並不是明朝人沒有長遠眼光,彼時西域確實屬于雞肋,時有蒙古人的威脅不說,整個西域乃至中亞,阿拉伯世界都是蒙元遺留下來的各大汗國,絲綢之路不暢,西域沙漠化嚴重,無法大規模遷徙漢民。

主要還是路途太過遙遠,以古時各方面條件,縱使一時征服西域,也難以長久佔領,此難題即使放到後世,一樣是件頭疼事。

半個時辰後,全軍尋到一處小綠洲,朱祐桓下令安營扎寨,四處巡視一圈,隨便尋了個篝火堆席地而坐。

不一會兒,哈桑低著頭過來,嘴巴動了幾下,但還是扭頭而去,朱祐桓笑了笑,接過兵士遞過來的烤餅子,狠狠一口咬了下去。

朱輔打遠處走來,蹲子坐下,笑問道︰「還未成功?」

「快了。」朱祐桓口齒不清的嘟噥,干燥的大餅委實難以咽下去,喉嚨火辣辣的難受。

朱輔忙解下自己的牛皮水囊,遞過去說道︰「這是前鋒營尋到的當地清水,已經驗過了,無毒。」

朱祐桓大喜,一把搶過來咕嘟嘟的敞開了牛飲,好半天,才舒服的打了個飽嗝,嘆息道︰「水比黃金珍貴多了。」

「這鳥不拉屎的破地方,我是不想再來第二次了。」

朱輔揮手命爭搶著水囊的兵士散開,低聲道︰「這些日子一直緩慢行軍,到底為何?兵貴神速,再這麼大搖大擺下去,那韃靼人早就聞訊逃走了。」

朱祐桓美美的飲了個飽,心滿意足之余,笑道︰「我就是要讓他們倉皇而逃,要讓他們的達延汗,領我的情。」

朱輔愣住了,不可思議的道︰「現今韃靼大軍正準備攻打我朝,不重創他們老巢更待何時?」

朱祐桓悠然說道︰「打下了又如何?不過是損失了大批婦孺牛羊罷了,搶掠些漢人村落,幾年就能恢復元氣。現在我大明缺的是時間,與其和達延汗不死不休,不如暫時言和,他統一他的蒙古,我抓緊時間休養生息。」

朱輔不贊同的道︰「統一蒙古後,將來如何能敵?莫不如設計誘俘此人,鏟除後患,讓蒙古草原永遠陷入四分五裂。」

要說以前听到這個建議,朱祐桓絕對贊同,可是此一時彼一時,認識到火槍的重要性之後,他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蒙古草原太大,實際上除了成吉思汗,不會再有第二個人能真正統一整個蒙古,就算給小王子幾十年,頂多他會佔據最大的一塊版圖,蒙古人忙著互相征戰的時期,往往也是對于漢人最和善的時候,因為他們急需明朝的各種物資。

率軍千里而來,卻故意放過王帳,小王子能體會出朱祐桓釋放出的善意,能和明朝交易通商,互不侵犯,顯然最符合韃靼人的利益,趁此時機征服各大部族。

如此明朝一舉擺月兌處處受敵的被動局面,搖身一變,成了坐山觀虎斗的那位,各族眼看韃靼人勢大力強,要麼歸順,要不投靠大明,如此趁機縱橫捭闔,大明正好漁翁得利。

只要十年,十年之後朱祐桓有信心,憑借數萬訓練有素的火槍兵,遍布各大要塞的火炮,四通八達的水泥路,哪怕你蒙古鐵騎來個幾十萬,也得讓你們魂飛湮滅不可。

現代火器顯然是騎兵的最大克星,因此朱祐桓不急,他巴不得小王子等統一整個蒙古呢,省了無數麻煩不說,到時兩軍對壘,堂堂正正的打敗蒙古人,就好似滿清和俄國對付蒙古人一樣,一戰而定天下,在蒙古貴族中冊立幾位傀儡,蒙古草原一勞永逸的劃入我大明版圖。

這些當然無法對朱輔解釋清楚,朱祐桓想了想,說道︰「先易後難,河北嚴陣以待,那達延汗保證會低頭服軟,會派出使節懇請陛下贖罪,有他在,北方起碼能保得三五年平安,嘉峪關未建成之前,不可輕啟事端。」

「也是。」朱輔身為甘肅將軍,自然知道嘉峪關的重要性,不禁點頭同意。歷史上,確實是雙方都有所求,使得修建嘉峪關修的順風順水,修建期間並未遭受過太多騷擾。

眼看無仗可打,朱輔未免有些無趣,牢騷道︰「早知如此,我何必跟著跑出來,平白吃了恁多苦。」

朱祐桓笑道︰「誰說白跑一趟?我又不傻,大老遠的跑這受罪?」

朱輔精神一振,喜道︰「老子就知道你鬼主意多,快說,你到底想做什麼壞事?」

「呵呵」朱祐桓得意一笑,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寫出幾個字。朱輔使勁瞅了半天,念道︰「吐魯番」

三日之後,朱祐桓率軍趕到哈密古城,听聞大明將士遠來,在四川避難了將近十年的各族父老,傾巢而出,跑到城外歡迎。

哈密衛各族人自從太祖朝,就一直對大明忠心耿耿,八十年來,除了個別幾位忠順王蛇鼠兩端外,大多數時期,各族百姓都忠心守衛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新疆東部門戶。明朝正因有了哈密衛,不單單和甘肅彼此呼應,還能夠震懾整個西域乃至把勢力延伸至中亞,因此西域諸國名義上皆臣服于大明天朝,每隔幾年就有西域使節赴京朝貢。

這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重鎮,直到嘉靖年間,隨著城池被吐魯番攻破,回回等各族遷徙到寧夏等地,哈密成了一座空城,至此,也宣告了明朝對于西域的徹底失去。

第231章嘉峪關

第231章嘉峪,到網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