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 風起雲涌 第210章 皇兄,兄弟下野去了

第210章皇兄,兄弟下野去了

匆匆收拾好宅院,沒費多少時日,朱家人就直接搬過去入住,當年依附萬家的人家多了,有足夠的小院安置各路親戚。

沒有什麼不吉利一說,一家崛起,一家落魄,這在京城乃是常態。京城總共就巴掌大的地方,達官貴人的府邸就那麼些,除了開國勛貴,幾乎沒有百年世家,你不想要?難道你還能把家建在紫禁城里?

朱祐桓是鐵了心要過過普通人的生活,他看中萬家的宅子,就因為地處皇城和外城之間,周圍什麼樣的人家都有,人煙稠密,百業昌盛

其實也不是他心狠,郕王府那是北京城首屈一指的王府,打建成之日起,就沒想過供外人住,沒有街道,沒有民居,有的只是衙門和關卡,周圍連個市集,普通人家都沒有,來來往往的也不方便,就像是個封閉的大監獄。

現在多好,左鄰右舍的好不熱鬧,出門就是人來人往的鬧市,酒肆茶館什麼的一應俱全,府里佔地面積大,院子套著院子,足夠寬敞,就算敞開了生養,也不愁沒有地方住,園子修的美輪美奐,身處鬧市而不顯噪雜,最重要的就是有人氣。

全家人幾乎一來就喜歡上了這里,歷經萬家二十多年的反復修繕,整個宅子就像是新的一樣,雕梁畫棟,臨山傍水,景致絕佳,人人都非常滿意。

美中不足的就是下人稀稀落落,膨脹到千人規模,一朝被朱祐桓砍掉了足足三分之二強。等于十個丫鬟僅僅剩下小貓兩三只。

不滿也沒用,發牢騷更沒用,據說紫禁城砍得更狠,比起往年的開銷來,今年竟然少了一半有余,甚至還在縮減各種用度,朱家人聞知此事後,頓時都不敢言語了,天子腳下,親戚和皇帝對著干,顯然是在自尋死路。

誰不想過好日子,過奴僕成群的富貴生涯?朱祐桓和朱祐樘這一對難兄難弟,難道就不想嗎?想,都想,做夢都想。可是眼下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紫禁城一向是花錢大戶,每年要耗費全國賦稅的三分之一,必須要想方設法的從自己嘴里摳出銀子。

朱祐樘一心為國,朱祐桓就不免有些假公濟私了,一來他不好意思自己花天酒地,讓皇兄吃苦受罪。二來是看不慣家里的奢華作風,富貴到了頭,弄不好就要樂極生悲了。

分給土地的事宜都交給了汪羽處理,具體事則由戶部經管,至于什麼宗人府,內務府,該哪歇著就哪歇著去。

此事會遭遇到何種強烈反應,朱祐桓很清楚,起碼很快他就將成為天下各大藩王府的眼中釘,反正有本事就放馬過來,巴不得你出頭鬧事,正好有借口裁撤藩王府,收繳土地田產。

與和各地藩王之間的關系大有劍拔弩張的趨勢,截然相反,弘治皇帝終于開了一道口子,準許各地沒有爵位的宗室子科舉做官或是恩萌做官,當然設置了種種規矩限制,比如不許擔任當地官府要職,不許升為封疆大吏,不許進京為官等等。

即使如此,還是得到了數以萬計的宗室熱烈擁護,區區最低等的奉國中尉,一年不過二百石糧食,根本養不活人口日漸增多的一大家子,再說隨著開放讀書,連同務農,經商都一並允許了,誰不向往美好生活?

尖銳的土地矛盾,是促成朱祐樘立下決心的重大原因,數以千萬頃的良田被王族佔據,一樣大肆開采礦山,經營店鋪,壟斷當地經濟,官府管不了,朝廷看不見。

錦衣衛暗訪得來的,觸目驚心的一個個數字,朱祐樘悚然動容,長此以往,財富漸漸集中,土地漸漸集中,此乃亡國之兆老百姓苦不堪言不說,日益窮困的普通宗室一樣越來越窮,人口越生越多,又被種種祖制約束,現如今,人數竟多達二十多萬,一輩子無所事事,除了會娶媳婦,啥都不會。

套用朱祐桓的話來說,好人壞不了,壞人好不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妄想千秋萬代朱家子孫都衣食無憂,除了養出一群豬以外,還有何用?還不如三國劉玄德呢,落魄了就雄起,重振家族,不比漢獻帝強過百倍去?

如此朱祐樘有心收回土地返還百姓,又擔心引起各地藩王群起反擊,是以對普通宗室示好,借此來收買人心,並承諾每位宗室子的每年錢糧不變,即使做了官也照發不誤。

好人都由帝王來做,甘當惡人的朱祐桓,很自然的又下野了,就連一些得了好處的宗室子都不領情,上書痛罵他妄圖更改祖制,禍國殃民。

被免去宗人府宗正,攆回家去閉門思過,以示警戒,兄弟倆又聯手唱了一出雙簧,平息了眾怒,旨意都下了,想回頭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躲在家里,朱祐桓沒閑著,身邊的小丫頭都放出去歸家,有要嫁人的奉送嫁妝一筆,屋里僅僅留下司棋和入畫,還有打理書房的冷雪三女。

看似大公無私,實則轉過頭來,又返聘回來一些家人,借口更加冠冕堂皇,人家這次是雇請回來的,沒有賣身契,是受到大明律法保護的良民,再說人總得有個營生,得養家糊口不是?咱這叫做鼓勵廣大婦女同胞參加工作,為我大明的將來添磚加瓦,增加什麼收入,經濟指標雲雲。

于是乎,各房有樣學樣,漸漸發覺不對勁了,現在的下人都是聘請的,銀子照拿,不滿意可以隨時走人,卻已然是不能打罵隨心了,鬧出人命更不是玩笑的,幸虧朱家人習慣了善待家人,不過是有些不習慣罷了。

有那喜歡作踐下人,動輒置人于死地的人家,將來早晚會自食惡果,當然,此乃後話了。

朱祐桓看在眼里,每天樂呵呵的繼續享受腐敗生活,這一日貓在書房內和冷雪下棋,外面天色陰沉沉的,似乎就要下雪了。

屋里安放了一具鑄鐵打造的小火爐,長長的煙囪探出屋外,燒得都是煤炭,比起傳統用的炭盆子,熱度要勝出一大截,就是難看了些,爐灰飛揚的,不太干淨。

朱祐桓瞄了眼熱滾滾的火爐子,冷雪隨即起身走過去,素手捏在精鐵做的爐鉤子,小心翼翼的撥開爐蓋,通紅的火苗煞是好看,又彎腰執起小鏟子,鏟了些煤塊添加進去,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就是未免太怪異了。

「得吩咐工部打造暖氣了,拿什麼材料制作管道?對了,還有抽水馬桶。」

朱祐桓拄著下巴自言自語,其實燒火炕就是北方度過寒冬的最佳取暖方式,再添加個火爐,整個冬天都不愁了。畢竟眼下沒有高樓大廈,即使真的打造出水暖氣,恐怕也是有錢人家才用得起。

冷雪收拾完畢,拎起鐵質水壺往銅盆里倒了些熱水,霧氣蒸騰,神色很是歡喜。

有了時時燒開的沸水,在寒冷冬日里無疑乃是一樁美事,冷雪開開心心的洗干淨小手,扭頭問道︰「六爺,為何不燒木炭?雖說不經燒,可來源方便,比起這黑石頭,大老遠的打山西運來,價錢足足貴了一倍呢。」

朱祐桓捏起一顆棋子,頭也不抬的解釋道︰「樹木終有砍伐完的那一天,近些年為何動輒大旱,水災?固然與老天爺作怪有關,這樹木沒了,水土流失,一樣是其中原因,誰都知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道理,可惜還是先把樹砍了再說,就說營造紫禁城時,多少千年古樹都沒了?這些年修建佛寺,就算朝廷下旨搜遍天下,也尋不到一顆超過五百年的老樹,每年京城百姓家家都要伐木制作成木炭來過冬,城外的樹林都快被砍光了,我敢說,這幾年就能受到水災。」

冷雪不相信的搖搖頭,京城什麼時候受過水患?反倒是唯恐不下雨呢,點了兩盞野山茶,走過來問道︰「那這黑石頭開采不易,百姓買不起,又有采完的時候,六爺到時又要該如何應對?」

「開采完?」朱祐桓大笑道︰「這你不必擔心,起碼你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其實不單單是山西有煤,各地都有,無非是開采容易與否,那酒泉地下還埋著黑黃金呢至于價格你更不用擔心,現在是開采規模小,工具簡陋,將來就會源源不斷的輸送北方各地甚至是南方,價錢早晚要降到比木柴還要便宜不可。以前不過是鐵匠鋪用些,將來就不同了,最起碼邊關將士有了它過冬,再不怕被寒風凍傷凍死。」

煤炭的熱度,冷雪和家中的丫鬟算是領教過了,為此狠狠吃了些苦頭,連著多日上火,早就不敢用來燒炕,不說身子受不住,不是鐵器也禁不住。送到邊關倒真是有了大用場,立時欣喜點頭。

冷雪忽然露出不忍之色,輕聲道︰「為何六爺一定要讓買草原人做苦工?那些牧民自小生長在塞外,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唉韃靼人送來一萬多奴隸,以往朝廷都是妥善安置,要不就是不予理會,現在倒好,您反而和凶殘的韃靼人做起了奴隸買賣,那都是些可憐無辜的草原人啊」

朱祐桓更無辜的抬頭眨眨眼,說道︰「要不誰去挖煤,你去還是我去?還是讓漢人百姓去?」

冷雪頓時無語,有心反駁又難免別捏。朱祐桓見狀不屑的道︰「漢人中就是有太多類似你一樣的人,不拿本族人當人看,對于異族卻抱著悲天憫人的善良胸懷,成天想著感化蠻夷,歸化我朝,什麼萬國朝拜天朝,實際呢?除了唐太宗外,誰靠著個人聲望臣服過異域萬國了?李世民駕崩才多少年,我漢人心中最神聖莊嚴的長安城,被外族趁機佔據過幾次?大明宮怎麼沒的?掠走過多**孺妻兒?誰為她們報仇過?而你等卻對近在咫尺的種種殘忍行徑視為理所當然,天生就認為漢人應該非為三六九等,天生就沒有外國人高貴,呸假仁假義的令人作嘔」。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