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 風起雲涌 第199章 不走尋常路

第199章不走尋常路

朱佑森私下送了定禮,生怕惹得母親大怒,把人一送走,就心急火燎的趕到京城。

其時朱佑桓正捧著太皇太後的懿旨,坐在翰林院吃茶呢,優哉游哉的瞅著一干大儒,正絞盡腦汁的琢磨詞兒。

大婚和冊封皇後的大典連在一起,這在明朝歷史上不多見,上一位乃是英宗皇帝朱祁鎮,正巧未成親時就繼位為帝,當年的盛大場面,至今還被京城百姓津津樂道,數百萬兩的真金白銀撒出去,能不風光嘛

對比眼下區區二十萬兩,委實太寒酸了,可惜任憑宮里的長輩如何勸說,人家哥倆就是死活不同意。

消息很快傳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起先京城百姓非常沉默,漸漸的就有百姓主動趕到午門前磕頭。

公道自在人心,就連滿朝文武都有些受到觸動,帝王大婚,竟然如此節儉,實在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很多大臣痛哭流涕,成化朝的種種不堪歷歷在目,能不感動嘛?

加上返還被先帝爺侵佔的無數良田,清退宮人,懲處貪官,提拔正臣,大批賑災糧餉源源不斷的輸送各地,即使眼下時日艱難,還是有了一絲中興大明的先兆

帝王為天下表率,很容易引起上行下效,弘治皇帝即位初的表現有目共睹,就連大婚時一後四妃的格局都被打破,百姓全都記在心里。

如此一群翰林真真把起草禮書當成了天大之事,好像不如此不能表達對于陛下的敬愛,一晃半天過去了,僅僅落筆了十個字。

另一邊,三位欽天監的官員仰頭觀天象,嘴里念念有詞,十幾位官員跪在地上,從厚厚的書籍中查找吉日,哪怕史書上記載某一日稍有不吉利的事件,統統棄之不用。

朱佑桓漸漸坐不住了,再這麼嚴之又嚴,想之又想的話,恐怕帝王大婚都能拖到十年後不可,黃瓜菜都涼了不說,沒有名分的可憐皇子都能滿地跑了。

當即狠狠一拍桌子,朱佑桓怒道︰「虧了爾等都是專精此道的大家,磨蹭了一天連個影兒都不見,早知如此,老子還不如去街市上隨便抓來幾個秀才呢」

一見被戲稱為六王爺的宗正大人動怒了,大家伙頓時加快速度,其實一整天下來,饑腸轆轆也熬不起了,朱老六委實太壞,逼著人做事還不給飯吃。

這邊朱佑森打隔壁宗人府溜了過來,隔著老遠,朱佑桓起身叫道︰「三哥,我在這。」

朱佑森神色間感概萬千,他從沒想過自家還有這一天,走到哪,無人不是恭恭敬敬,這都是因為有個好兄弟。

朱佑桓笑著一伸手,說道︰「三哥您坐。」

朱佑森有些局促的緩緩坐下,眼看著兄弟又是張羅上茶,又是給一群大臣介紹自己,一直到最後都是站著陪話。

「你也坐,我有事求你。」

「不用,做弟弟的站著就好。」朱佑桓一副理所應當的神色,笑問道︰「大老遠的過來找我,肯定不是小事,對了下聘時人手不夠,還想著喊幾位哥哥幫忙呢。」

朱佑森忙道︰「那是應該的,咱們身為陛下的堂兄弟,義不容辭。」

接著朱佑森把看中孫秀芳的事情說了一遍,朱佑桓思索了下,問道︰「三哥就憑一面之緣,未免草率了,畢竟不知根知底的,此外朱瑞非是良善,與他家結親後患不少。」

朱佑森嘆道︰「要說人家模樣不算出挑,其它方面都一般,而我遇到的女人也不少了,但不知何故,我就覺得她好,一見她就心里砰砰跳,口干舌燥。」

「哈哈好」

朱佑桓頓時放聲大笑,連連稱好,笑道︰「就憑三哥這一番話,這個忙我幫定了。」

「當真?」朱佑森頓時大喜。

朱佑桓含笑點頭,笑道︰「遇見自己喜歡的人不容易,別的事都由我打理,三哥還是尋機會和人家接觸幾次,仔細觀察下其人秉性,成親可是關乎到一輩子的大事。」

「對,我這就去派人打听下。」朱佑森本是個精明人,他很在意未來妻子賢惠與否,不然娶回家個河東獅,到時後悔都來不及了。

定下明日一早就趕到京城的約定,朱佑森匆匆去了,竟是片刻都等不得,朱佑桓為之失笑。

臨近傍晚,總算盼到翰林們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大作,接過來一瞧,朱佑桓立時把禮書合上,二話沒說扭頭就走。

一干眼巴巴等著听到六王爺贊揚一番的翰林,頓時不干了,喊道︰「大人,您給品鑒下啊誰不知您乃是有名的大才子。」

「狗屁的才子,你們全家都是才子。」悶頭疾走的朱佑桓氣急敗壞的罵了一句,不是他不想露一下臉,實在是看不懂上面寫的啥,短短數百字中,不認得的佔了大多數。

一直逃到乾清宮外的卷棚里,朱佑桓沒好氣的吩咐掌燈,今日耽誤的時間太多,得挑燈繼續辦公。

隨手把禮書扔給權義,朱佑桓很沒心沒肺的道︰「自己捧著研究去,不認得字去尋別人,我沒工夫搭理你。」

不說權義一頭霧水的去了,朱佑桓看了看等著回事的宮女和太監,抬手示意等下,大聲說道︰「派些人去禮部,欽天監,翰林院,內務府,命他們把造好的金寶,定下的吉日,相關文書都送過來,對了,別忘了囑咐禮部周大人,他負責整個禮儀流程。」

打發小黃門去了,朱佑桓開始打理瑣事,幾乎都是張口要錢而來,他倒也有法子,特地找了十幾個會打算盤的宮女,組成了一個審計司,所有賬目不單單是親自核算,還要送到戶部去,記檔存案,從此開了明朝一項先河。

夜晚,朱佑樘從文華殿回來,遠遠見到一片燈火通明,問道︰「膳食送過去了沒?」

一位宮娥回道︰「送去了,還是娘娘親手做的,都是六爺素日最愛吃的家常菜。」

「嗯」朱佑樘抬頭看看天色,還未到一更天,吩咐道︰「午門就不用落鎖了,留著門。」

本想和兄弟把酒言歡,可惜國事繁忙,朱佑樘徑自回乾清宮繼續處理各地奏疏,不時傳旨召見閣臣,所有人都是忙到三更天時方散。

帝王大婚在本朝不多見,開國百年來,就操辦過一次。相關禮儀就連戶部官員都很陌生,幾代帝王都是以太子身份成的親,幸好幾十年前,操辦過英宗皇帝的大婚,很多細節都有先例可循,可是本著一切從簡的旨意,很多地方都得修改。

還好有精通古禮的周大人,翻遍史書,引經據典,借此來厘正皇族禮法,以為後世帝王遵循,去掉無數華而不實的浩大場面,既要辦的隆重莊嚴,又要喜慶簡單,看似不經意之舉,實則影響深遠。

明朝中葉風行奢華,尤其是體現在婚喪嫁娶上,動輒耗費一生積蓄,上至豪門官宦,下至尋常百姓,人人皆以攀比為榮,以至于唯恐被人取笑,寧可借官債也得撐起自家場面。

朱佑桓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其中深意可謂是用心良苦,有了帝王帶頭,往後很輕易就有了借口,再有那大肆鋪張浪費的官員,大可以不敬帝王為由而彈劾,而此等事還得適而可止,不能出現滿清朝廷上,人人穿著補丁官服上朝的一幕,淪為千古笑柄。

第二天悄悄的送觀音兒回家,朱佑桓抽空返家見了太太,果然有他一力支持,潘氏的態度來了個大轉彎,算是默認了這門親事。

三姨娘聞訊大喜,忙派人去告知朱瑞,朱瑞喜得忘乎所以,當晚就要進京湊熱鬧,尋張氏兄弟吃酒耍樂。

不想一出門就被一個黑影撲倒,胸膛被一把匕首刺穿,小廝驚得急忙抓人,一瞧,竟然是神色猙獰的朱福。

家門口出了凶殺案,朱佑桓立時大怒,一邊嚴令當地官府審案,並抓捕本地潑皮無賴,清淨地方。一邊派人去打听原委,等得知純屬朱瑞活該後,又派人去官府知會一聲,務要查清前因後果,秉公問案,不得濫用酷刑,存心要氣氣險些一命嗚呼的瑞大爺。

通過此事,朱佑桓告訴了兩位老太太,汪氏和杭氏深怕幾位孫子步了朱瑞的後塵,嚴令成了親的下人搬到外宅,凡是有敢私通少爺的,嚴懲不貸。

十月十八,黃道吉日,一大早,朱佑桓從紫禁城出發,身後跟著一群貴族青年,一個公公不用,一位宮女不帶,也不吹吹打打,就這麼一身漢服的步行朝國丈府走去。

看似不張揚,卻早就引得無數百姓沿途觀看,人人一見之下都驚呆了,敢情皇帝納采,竟然真的拎著一只大公雞跑到未來老丈人家,真真是兩手空空。

時下就連窮人家都得備上四色大禮,十幾兩銀元寶啊不然還不得被女方拎著 面杖打出門外?不時有人嘆息,果然是非尋常人不走尋常路,也有文人士子齊聲贊嘆,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周禮,古時君子之風。

就是五彩繽紛的大公雞太扎眼,古禮那是送的大雁,這算什麼?有那文人忍耐不住,高聲問道︰「諸位貴人,為何不用大雁?」

朱佑桓對此很羞澀的笑笑,說道︰「大雁象征著吉祥,殺之不美,是以用家畜代替。再說滿天下的百姓都有樣學樣,何來那麼多的大雁?」

帶著一群苦瓜臉的貴族,在全城百姓的議論聲中,被無數目光送入丈母娘家,人人都等著瞧笑話。

但見守在門前的英國公大怒道︰「朱佑桓,等你成親時,要敢拎著一只雞跑到俺家招搖撞騙,小心老夫打斷你的腿」。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