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 風起雲涌 第167章 一生勁敵

第167章一生勁敵

這邊朱佑桓忙著縱容屬下劫掠異族百姓,所得分文不要,很是沽名釣譽的學起了歷代名將,憑借狠辣手段震懾人心,許以錢財女奴蠱惑人心,很快就收服五千兵士的忠心,現時當兵圖個啥,還不就是為了銀子?當真金白銀,奴隸牛羊發到手里,誰不歡喜?如此石頭城寨漸漸變得如同鐵板一塊。

邊軍雖然不堪,但其戰斗力還是出乎朱佑桓的預料,哪怕是枉死的太監王敬等人,一樣在面對蒙古人時敢于一戰,後來得知此皆出自原三邊總兵官,威寧伯王越之手。

通過此事,朱佑桓對于這位景泰二年出身的進士文人,有了一份尊敬。王越其人的名聲並不好,起初與大太監汪直交情極深,此點最被世人鄙夷,後來與汪直因出兵之事起了爭執,二人交惡。

汪直被貶斥後,前年又和新任陝西巡撫余子俊為了兵權明爭暗斗,結果兩敗俱傷,余子俊調遷回京,因太子一事進了大牢,他則被奪去爵位,告老還鄉了。

王越乃是整個成化年間,不可多得的一位治兵能人,正因為有了他在,使得甘州乃至半個河套牢牢控制在明朝手中。當年朱見深繼位之後,邊軍的戰力可謂是每況愈下。

有一次大帥朱永和參軍王越率領五千邊軍巡視地方,偶然間遇到了數百蒙古游騎,不想還沒等擺開陣勢,五千邊軍瞬間跑了一大半,要不是有王越臨危不亂,挺身而出,指揮剩余軍隊和蒙古人對峙到了黃昏,蒙古人無功而返,恐怕結局不堪設想。

正是通過此事,昔日成國公朱能的嫡孫朱永,算是徹底服了王越,往後言听計從,歷經王越十幾年來的苦心經營,明軍終于勉強保住甘州等地。

王越的功勞很大,屢次出奇兵重創外族,收復大片失地。明朝本不許文臣封爵,成化朝唯獨王越能憑借赫赫軍功被賜封為威寧伯,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六爺,王公昔日奇襲蒙古月復地,斬獲無數,而且一舉瓦解當年困局,使得蒙古人連夜退兵,近幾十年來能以少破多者,唯王公也。」

帥帳中,李千戶講述著王越當年功績,嘆道︰「可是偌大的戰功被朝廷無視,王公沒錢打點朝中重臣,以至于被文官大肆彈劾,彈劾他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虛耗天下國力已成個人之功;殺良冒功,屠戮無辜,尸橫千里,慘不忍視,要不是王公不惜屈身結交汪直,恐怕不單單是他老人家會丟官罷職,這里也早已是韃靼人的了。」

朱佑桓默默點頭,感嘆道︰「總算有個明白人,對于那些各族外民,該殺時就絕不能手軟,該撫柔時一樣要與漢民一視同仁,皆要視當時情形而定,游牧民就如同放養的牛羊,生養的多了,就必須控制數量,不然水草都被吃光了,怎麼過冬?還不是要靠四處搶劫漢人來度過寒冬。」

「啊」李千戶至此恍然大悟,總算是明白過來六爺的深意,原本他還對此事耿耿于懷,此刻心悅誠服。

甘州城破就是因為當地外族世家,朱佑桓此舉看似狠毒無情,實際既解了後患,又能節省糧食,又能收服將士們的心,稱得上是一舉數得。

人命在戰亂之時如同草芥,殺就殺了,李千戶並不在乎,他在乎的是殺戮本身沒有個說辭,難以心安。

此刻明白過來,自是不再計較,李千戶很清楚,妄圖對異族曉以漢人禮法,動之以情,其實連漢人百姓本身都會嗤之以鼻,何況異族?千百年了,無論是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還是崇尚禮儀之道的宋太祖,哪怕被四方尊稱為天可汗,一等幾十年後,還不是說打你就打你,民族與民族之間,最終還要依靠手中的刀劍說話。

李千戶早年在王越麾下任職,並不是拘泥之人,當即說道︰「如今某身負統兵之責,此事自當攬在身上,以六爺的身份,萬不可被人抓住把柄。」

「用不著。」朱佑桓起身一揮手,笑道︰「都推到那幾個死鬼頭上,這就叫做死無對證。」

當下二人相視而笑,抓緊時間操練兵卒不提,石頭城外,急于消化甘州附近的達延汗巴圖蒙克,眼見石頭城防備完善,馬上退兵百里,佔據甘州城派出幾支百人隊橫掃周遭。

此次南下的蒙古人一共不過八千人,八千鐵騎,這已經是整個漠南蒙古草原上的最強部族了,幾十年來休養生息,時至今日,蒙古人都未恢復元氣。

明軍這邊在等待朝廷的反應,不敢妄動。韃靼人這邊也在等待部曲趕著牛羊牲畜過來匯合,都苦于兵力不足無法攻擊對方,十幾日下來,兩方隔著一條枯水期的黑河倒也相安無事。

最終朱佑桓按耐不住,派出使者趕赴甘州城,願以黃金百兩,牛羊一千換得姚家兄弟的尸骨,對此小王子欣然同意。

彼此都有心見識下對方的首領,這一日秋高氣爽,野花遍地,朱佑桓帶著二十名護衛,策馬來到城外的一個土坡前。

遙遙望著遠處留著濃密胡須,身材高大健壯,虎背熊腰,依稀有些稚氣的蒙古少年,即使早有心理準備,朱佑桓還是吃了一驚。

對方同樣吃驚于某人的年少,如此兩個年齡相當,同是十六歲的一生勁敵,終于在成華二十二年的秋天,初次會面。

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凡善可陳,精通漢話的小王子故意操著一口蒙古語,而朱佑桓更是連個翻譯都不帶,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表面上完全是一副雞同鴨講。

幸好兩位少年都不是傻瓜,完全能領會到對方的意思,巴圖蒙克看著對面一臉趾高氣昂,一身王族蟒袍的少年王公貴族,目光中滿是不屑。

交換完畢,朱佑桓仰著頭,大咧咧的調撥馬首揚長而去。人稱小王子的巴圖蒙克搖頭道︰「大明看來真的氣數已盡,連此等乳臭味干的宗室子都能領兵,可見無人可用了。」

周圍蒙古人皆放聲大笑,笑聲中對漢人夾雜著深深鄙夷,可惜他們都忘了,自家大汗一樣年僅十六歲。

返回途中,一隊百人騎兵迎面而來,領頭的百人長翻身下馬,單膝跪地叫道︰「啟稟大汗,太師按兵不動,說要守護草原。」

「小阿魯台,你該殺。」

巴圖蒙克的臉色陰沉下來,他對于太師早就心懷不滿,自從元朝滅亡以來,蒙古實際上的操縱者,就是歷代太師,大有三國曹操時的作風,挾天子以令諸侯。

現在的太師即是阿魯台的孫子小阿魯台,阿魯台號稱北元太師,連續幾次的鼓動各方自稱大汗,借以暗中操縱,一生都是永樂朝的心月復大患,後來被太宗皇帝朱棣親自帶兵擊敗,躲入草原深處後,于宣德九年,被瓦剌部的月兌歡太師擊殺。

如今漠南草原勢力最強的自然是巴圖蒙克,部族多達五萬人,全族男人皆是控弦之士。其次就是太師小阿魯台,此外還有實力相當的幾大部族。而小阿魯台因祖上的緣故,與位于蒙古草原中間位置的科爾沁部族以及朵顏三衛交情深厚。

其中科爾沁首領自稱全蒙古大汗,依靠著水草豐美的大片牧場,部曲不下十萬人,早在永樂年間就已強勢崛起,實力在眾多蒙古部族中獨佔鰲頭。

至于朵顏三衛,自從太宗皇帝駕崩之後,漸漸不服管轄,名義上算是接受明朝調遣,暗中則仗著有科爾沁部和阿魯台的撐腰,幾十年來與明軍交戰不斷。

尤其土木堡之變後,趁著明朝衰弱之際,打著勤王的旗號大舉入侵,整個長城以北,自大寧府的喜峰口一直到河北宣府,乃至錦州,沈陽,鐵嶺等地,全都佔為己有。

也就是朵顏三衛漢化已深,非常依戀來自大明的各種物資,又與瓦剌人屬于世仇,使得明朝能在其領地上安置文官,表面上依然是大明領地。實際上整個遼東除了山海關等區區幾座城池之外,都已經拱手讓人了。

至于後來奪回半個遼東,一半是靠著自己,另一半卻依靠那女真人,直接導致女真族的崛起,出了個努爾哈赤。

現如今,盛極一時的也先瓦剌已經式微,無論是小王子還是小阿魯台,科爾沁的全蒙古大汗,都算是韃靼人,也就是所謂真正的蒙古人,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後裔。

巴圖蒙克自小野心勃勃,立志統一整個蒙古,重建大元帝國,太師自然成了其眼中釘,做夢都想除掉。此次南下策謀已久,輕騎快馬的深入河套月復地,閃電般攻破甘州城,卻被小阿魯台貽誤軍機,承諾的萬人鐵騎並未如期趕到,不然朱佑桓的小命休矣。

有感于兵力不足,要放置重兵駐守甘州城,哪還有多余兵力回去剿滅太師?巴圖蒙克沉吟道︰「就地招募勇士,隨本汗一同返回草原。」

不提蒙古人開始招兵買馬,小河那邊的朱佑桓也在大肆征兵,他一樣有不得已的苦衷。臨近三邊之鎮號稱兵員二十萬,經李千戶吐露實情,才知不過八萬人,其中僅僅一萬人屬于精兵,其余守城可以,拉上戰場則逢場必敗。

甘州府的兵力不過二萬人,分布各處城池關隘,甘州城內戰死四千多人,其余一萬多人,有四千趕來救援,也就是說,此刻方圓數百里之內的青壯都已經捏在自己手中,萬一蒙古人繞道南下,其後果不堪設想。

五千疏于戰陣的明軍對陣八千久經戰場的蒙古鐵騎,朱佑桓不敢,他還沒狂妄到自持穿越而來,就敢硬上殺敵,別說造不出坦克大炮,就連一條火槍都弄不出來。

唯有靠著現成的火器,盡可能的充實兵員,依靠堅城,以期死死拖住城外敵人,盡可能的等待朝廷發兵救援,雖然希望很渺茫。

和蒙古人招募游牧民不同,人家來了就是騎兵,來之能戰,不但不用花錢,還得自己配備弓箭戰馬。漢人則正相反,莊稼漢要經過長期訓練,方能成為合格的戰士,還得花費大筆銀子。

朝廷沒錢,當地官府沒錢,就連打造鎧甲兵器的錢都沒有,朱佑桓對此獰笑道︰「搶」

如此一千輕騎晝夜兼程,跑到陝西幾座大城,砸開庫房,搶走大批武器糧草,氣的陝西巡撫王恕跳腳大罵某人無恥,虧了老人家深明大義,並未就此稟告朝廷。

這邊走家串戶的拉壯丁,除了漢人外,各族百姓不限,先前燒殺搶掠那都是別人干的,我朱佑桓已經殺了作惡之人為民除害了,逝者已矣

不來可以,全家抄沒充作軍戶奴隸。來了就是一家人,賜予漢人出身,改姓漢姓,皈依我儒家道教,將來搶到的奴隸人人有份。

反正安家費是沒有,軍餉也沒有,總之什麼都沒有。不過當兵的轉為自願,不在屬于世襲軍戶,現有軍戶一律轉為良民,從軍十年土地歸屬自己所有,科舉經商從軍務農,到時悉听尊便,任君選擇。

這一番驚世駭俗,大刀闊斧的改革,算是徹底震撼甘州等地,不提無數官員紛紛上疏朝廷,彈劾李千戶妄改國策,反正某人是躲在暗里地偷笑。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