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一 閑散王族 第001章 曾經的第一家族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悠悠千古傳唱的五言絕句,尤其是身臨其境方能體會至深,體會出早年唐朝大詩人杜甫曾經的幾許激動心境。

此處不必多表,自是位于山東泰安州的神山,萬山朝宗的五岳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了。

泰山的雄渾博大,巍峨壯麗,使之從秦朝以來,更是被神話成了君權天授,澤披四海的華夏象征。

不提四海歸一的精神意義,單論景色,泰山的風光也可謂是眾口頌贊,乃至歷代帝王,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善男信女,無不對于泰山頂禮膜拜,各種頌詞以及風流詩句無數,引得騷人墨客千年以來都趨之若鶩,到此尋幽訪勝,登高望遠。

而各種動人傳說,神奇故事也由此層出不窮,論起典故和人文古跡,泰山真所謂千古以還,冠絕千古了。

其時乃是大明成化帝在位二十年的秋天,秋高氣爽,溫度適宜,前來泰山游玩的各路游客絡繹不絕。

大明朝立國已經將近百年,明初民間的淳樸風氣已經漸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竟比奢華,朱門酒肉。就連普通百姓和商人也風行綾羅上身,人情往來繁多無比,各種私人宴席四季不絕,男人縱情聲色,女人不以賣唱為恥。

泰山位于泰安府,百年來屢遭干旱匪患的山東,近二十年來已然恢復元氣,人煙稠密,百業興盛。

岱岳廟下,熙熙攘攘的四方香客紛紛止步于玉皇頂,很是遺憾的翹首以望,除了一些被豪奴簇擁的官眷之外,平民百姓自然不敢登上那帝王封禪之處。

聞名已久的巍峨泰山,除了聞名遐邇的玉皇頂,必到之處就是傳說中的泰山女乃女乃,碧霞仙君所居的岱岳廟了,,無數游人偷看片刻,興致昂昂的動身朝著另一座山峰而去。

此刻半山腰的一座涼亭內,被人用五色幔帳遮擋的嚴嚴實實,不時有身段美好的婦人進進出出。

亭子里,一位一身綾羅綢緞的老婦人端坐其中,身邊陪著一群珠翠滿頭的貴婦人,六個身穿明黃蟒袍的少年,規規矩矩的站在一側。

「老太君,今個是不是太張揚了?哥子們的打扮委實太使人側目了,這傳揚出去,唉!」

此刻站在老婦人身側的美婦欲言又止的低下頭去,正好撞見抬起頭來的一絲輕蔑,心中一顫,喏諾的把目光移往他處,不敢和老太太精神奕奕的眼神對視。

被稱為老太君的老婦神色傲然,頭上一支飛鳳展翅的金步搖顫顫巍巍,不凡的氣度好似母儀天下的太後一樣,事實上,這位老婦人還真是位貨真價實的尊貴之人。

端起身前的琉璃金盞,老太君目光變得有些飄忽,通過掀起來的帳幔,面向那朝往玉皇頂的白色石階,微微開口。

「那老東西還未下來?」

身邊的婦人和少年聞言全都跟著轉頭看去,人人神色古怪,其中幾位少年更是一副揚眉吐氣,幸災樂禍的模樣,唯有立于右首最後一位的弱冠少年神色迷糊,一動不動。

美婦人不敢多想,急忙回道︰「還未下來,汪太監此番被貶南京,想必心情積郁,根本無心觀賞泰山的風光,一時半會兒的就會下得山來。」

老太君頓時輕蔑笑笑,得意的神色間卻有掩藏不住的一絲解月兌,心情復雜的幽幽嘆道︰「十五年了,這老東西一直是咱家揮之不去的夢魘,多虧先帝爺保佑,總算得見柳暗花明的一天了。」

隨著老婦人的感嘆,嘆息聲在四周微微響起,剛才還趾高氣昂的一眾人等,此刻全都是五味紛雜的難過模樣,這重重壓在一家子心頭將近二十年的噩夢,無法不使人心情糾葛,百結愁腸。

原來這一家人姓朱,顯然就是當今皇族,明太祖朱元璋的後代,其中老婦人姓杭,乃是土木堡之變,挽狂瀾于既倒的明代宗朱祁鈺的寵妃,後來被封為皇後的杭氏之嫡親胞妹。

此事說來話長,本是紫禁城中君臨天下的一家子,可惜隨著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復闢成功,一下子淪為了罪人,被廢的代宗皇帝朱祁鈺年僅三十歲時就郁郁而終,多位嬪妃殉葬,唯有妻子和小杭氏幸運的活了下來。

原本復闢的明英宗想殺盡弟弟一家子,已報被奪位圈禁的心頭惡氣,幸好善有善報,因為弟妹汪氏曾經保護過他的兒子,也就是當今聖上成化皇帝朱見深,因此得以逃過一劫。

那汪氏本是朱祁鈺的結發妻子,也就是歷史上的汪皇後,就是因為保護當今聖上而被廢了後的,因當時朱祁鈺想要自己的兒子繼位,要把時任太子的朱見深廢掉,不想被妻子阻止。

汪氏保住了前太子的小命,自己卻被連累的失去後位,而皇後的尊位沒了,卻也成了她後來的保命符,這里面的一飲一啄,委實令人嘆息。

也正是因為汪氏的存在,小杭氏恰巧有了七個月的身孕,得以被網開一面,順利產下一位遺月復子,當時生怕遭到明英宗的殺戮而不敢報之宗人府,在宮里周貴妃和汪氏的暗中保護下,淒淒慘慘的躲到山東。

可即使跑到山東,卻也躲不過無孔不入的東廠和錦衣衛的耳目,惶惶然的過了七八年,直到明英宗駕崩之後,一家人總算深深地松了口氣。

好景不長,雖說繼位的成化皇帝不追究往事恩怨,但是對于小杭氏所生的堂弟卻深有顧忌,一來是當時成化帝在子嗣上頭格外艱難,兩位皇子俱都夭折,膝下無後。二來是前皇帝的龍種,自然對于其皇位大有威脅。

因此滿朝文武都不敢承認小杭氏的妃子身份,只當成被帝王臨幸的民間女子看待,連帶著大杭氏的前皇後身份,史書上更是提都不提此事,只寫個妃子的名分了事。

為了監視小杭氏母子,成化皇帝特意委派親信大太監汪直為此專門成立了臭名昭著的西廠,調派了一群公公和錦衣衛到山東。

關于西廠的成立,其實一開始不過是個隱秘機構,畢竟皇室丑聞無法公然宣之于口,不想太監汪直借機弄權,硬是把個秘密小衙門搞成了個權勢燻天的大特務組織,甚至大有凌駕于東廠和錦衣衛的趨勢。

後來成化十三年,皇帝眼見遮掩不住,索性對外尋了一個名目,假借妖人李子龍一案,光明正大的成立西廠,以至于明朝宦官亂政,錦衣衛無法無天的亂局越演越烈。

書歸正傳,按照皇帝家的慣例,廢帝朱祁鈺的遺月復子起碼也得被封為郡王,但因不被朝廷和宗族承認,只賞賜了一個輔國將軍的爵位了事,就算如此,那遺月復子也沒能活過多久,成親三年後就莫名其妙的暴斃了。

這一段懸案,根本無人敢追究這里面的詭秘,但是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其中原因。說來令人嘆息,誰讓這位遺月復子的生育能力實在是太強悍了,強悍到就連當今帝王都坐不住的程度。

三年生六子,對比天家兩位皇子俱都夭折,連續多年都沒有後代的堂兄成化帝,這其中的蹊蹺也就順理成章了,畢竟關系到帝王傳承的嚴重問題,沒有斬盡殺絕已經是老天開恩,皇恩浩蕩了。

這里面又牽涉出來另一則皇室隱秘,眾所周知!這皇家本無親情,那六個男嬰被日夜監視,其實統統活不過十歲,這帝王無子嗣,誰都不敢擔保臣子們會不會再來一次代宗皇帝當日登基的一幕重演。

幸好有位姓紀的宮女在冷宮內產下一位嬰兒,誕生之日起,就被廢後吳氏和周太後連同太監懷恩,張敏等人日夜周密保護,甚至連嬰兒的胎毛都不敢喚人來剃掉,可憐幾歲小兒的頭發長的老長,像個小野人一樣。

五年之後,張敏見皇帝悲痛于無有子嗣,忍不住訴說此事,那嬰兒立時被欣喜若狂的皇帝抱在懷中,好一通老淚縱橫,當即被封為太子,並賜名朱祐樘,

貴為太子,朱祐樘的生活並未有太大改變,依然被很多人悉心保護,幾經危險,最終平安的活了下來。

不過他的生母紀氏還是暴斃了,太監張敏也害怕的吞金自盡,兩人的死自然都與明朝歷史上有名的萬貴妃有關。

沒有機會毒害太子,最終使得萬貴妃改變了殘忍心態,不在偷偷命人給皇帝寵幸過的妃子灌藥,結果不出幾年,皇宮就一連誕生多位皇子公主。

帝王開心之余,自是不在為難遠在山東的六個可憐佷兒,而汪直雖說是位禍國殃民的大太監,但其一生專注于弄權和軍旅之事,對于此等卑劣之舉興趣不大。

單說此刻杭氏為了出口惡氣而親自率領一家子登上泰山,就是想看看多年來壓迫自家的大太監汪直的落魄模樣,二十多年被圈禁的生活,常人難以想象其中的暗無天日。

果然沒過多久,正當一家人想起這些年新仇舊恨的關口,一抹灰色身影慢慢踱步沿石階而下。

老太君杭氏神色復雜的盯著遠處身穿普通文士長衫,權傾天下將近十年的大太監,目光幽幽。

歲月催人老,幾年不見,汪直兩鬢已然泛白,臉色滄桑,再無半點當年在京城中養尊處優時的威風模樣。

「哼!活該一臉的風塵僕僕,老東西嗜好帶兵打仗,呵!那關外的風霜血雨豈是得閑的?」一聲冷笑,老太君杭氏直言不諱的諷刺因貪戀軍權而在邊關逗留多年,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汪直。

美婦人笑著搖搖頭,附和道︰「他還不是仗著萬貴妃的寵愛,這些年風光的都忘了自己不過是我朱家的一個奴才而已,遠離京城多年,活該被聖上一腳踢開。」

老太君心情愉悅,嘲笑道︰「身為寵臣,卻得意的忘了形,遠離京城本就是自取滅亡之道,可笑他執迷不悟。」

慢慢行走間的汪直並未注意到遠處的涼亭,看似稍顯落寞,實則還是一如既往的神采飛揚,畢竟他並不相信,此去南京算是一去不復返,在沒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了,滿腦子還在琢磨著如何再次邀寵于帝王。

早有守在半山腰的官員圍了上去,人人一臉的阿諛奉承,甚至有幾位七八品的小官吏習慣性的跪倒就拜,以往汪直做到之處,就連封疆大吏都是出城跪著迎候。

「混蛋,這老家伙都落魄了,怎麼還是前呼後擁的。」

重重放下手中的金盞,老太君立時氣不打一處來,那金絲琺瑯造的景泰藍精美茶具險些被摔碎,這色彩艷麗,裝飾豪華的茶具,自然就是丈夫景泰皇帝朱祁鈺在位期間,遺留人世間的瑰寶之一了。

身邊小心翼翼伺候的媳婦潘氏急忙好言寬慰,心疼的瞅了眼家里為數不多的寶貝,勸慰道︰「娘親,汪太監就算沒了恩寵,此去南京也是御馬監的首領太監,本地官員誰還敢怠慢于他?」

說完抬起手中團扇,一邊為老太太扇著輕風,一邊說道︰「不過您老人家放心,汪直這些年過于跋扈,禍國殃民的事情沒少做,得罪的大臣太多了,今後恐怕是沒有機會返回北京。」

老太君眯著眼楮不置一詞,她心里其實比媳婦更明亮著,因為一直不和的汪氏存在,使得京城的消息能及時送到手中,據說如今萬貴妃身子染病,連帶著皇帝也沒心情理會身邊舊人。

這天,似乎就要變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