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逝者如斯夫,過得真快,轉眼就是張良修成一身智慧後的十年。
張良遇見了劉季。
劉季按張良之計,將豐邑城圍得密密麻麻,水泄不通。
此戰基本沒有動手。
因為,張良告訴劉季︰「只要後勤保證我們的圍軍糧草充足就行了。」
大家都樂了,正好征戰多日,圖個清閑,休息幾天。
劉季是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人,而且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完全寄希望于張良,不過,他憑自己的直覺,也覺得張良一定能搞定。
所以,他重操自己的嗜酒愛好,找來歌女支舞蹈助興,自己請大家在軍營喝酒。
劉季感慨道︰「想當年,咱們在沛縣每日喝酒交友,生活悠閑自在,自從起兵後,好久沒有這麼悠然吶。」
蕭何笑著接道︰「這可全倚仗張良的良策……」
劉季笑曰︰「真是運籌帷幄之中,要決勝千里之外了,哈哈哈哈。」
且說,雍齒守在豐邑城中,見劉季多次都攻佔不回,而且退兵去搬救兵,覺得很有成就感,但是,他深知劉季不是那麼輕易放手之人,所以一直保持最高應戰戒備。
可是,幾天後,他發現劉季帶著隊伍又打道回府了。
然後,只是駐扎在城外,按兵不動。
納悶了雍齒幾天,不得要領。
但是,再幾天後,糧食告急的訊息讓他登時茅舍頓開。
豐邑小鄉糧草本來就不多,如今被劉季團團圍住,根本沒有辦法與外界溝通,沒幾天他就熬不住了。
雍齒知道劉季非常恨自己,這樣耗到最後,肯定會死在劉季的刀下。
雍齒又想了幾天,雍齒前思後想了幾天,終于決定投降,便派出使者出城向劉季表示︰只要不殺頭,願意獻出城池。
劉邦急著重新奪回豐邑,而且覺得雍齒是老鄉好,雍齒的隊伍中也有好多自己的兵卒,就對使者說︰「先免雍齒一死,但必須將功贖罪。」
就這樣,劉季沒傷一兵一卒,就輕而易舉奪回了豐邑。
雍齒被暫時收押在大牢里,他的娘多次過來我家求饒,想劉季把雍齒放了。
我和劉季都被她給煩死了,于是劉季決定打開牢門讓雍齒自己走掉。
這事給張良听到了,他對劉季說︰「仁義在口中,詭詐心中藏。」並解釋道︰「仁義在心中是沒有用的,應該做出來,要學會假仁假義。」
于是,劉季按張良的授意,在集市上當眾釋放了雍齒,並給他封了一個小官,說了一番慷慨激揚反抗秦朝暴政的話。
結果,放了一個雍齒,卻又有幾千人馬來投。
幾乎在劉季克復豐邑的同時,項羽也率部攻下了襄城,並下令坑殺所有戰俘。項羽這人暴虐成性,當初在會稽助他叔父項梁奪權時,就一口氣殺了百十個殷通的將士,以後又多次用坑殺這種方式對付他攻下的每座城邑的普通軍民,他所經過的地方,幾乎無不遭到他的殘殺毀滅——襄城血洗之後,在攻打城陽時又一次實施大規模的屠殺,這種濫殺,自然播下了許多仇恨的種子。
雍齒的背叛給劉季上了深深一課。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次的結果卻得到了三個好處︰第一,劉季得天下第一謀士張良;第二,張良團隊的加盟,讓劉季的嫡系部隊在逆境中成長;第三,張良的指導下向當時風頭最勁的項氏集團靠攏,成為反秦隊伍中的一員主要將領,這是後話。
投奔劉季後,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劉季獻計,劉季的軍隊屢戰屢勝,所向披靡。
張良為什麼對劉季這麼看好呢?
因為這些年來他曾多次嘗試把《太公兵法》中的用兵之道與人討論,但跟他討論的人要麼對這套紙上談兵的東西不大感興趣,要麼就是一頭霧水,想不到劉季卻心有靈犀,不但理解得透徹,用起來也得心應手,張良感慨「沛公真不愧是個上天早有安排的大人物」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