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童明遠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工作上如此,生活上也不列外。這不早餐的時候剛說到要去茅山求姻緣簽,現在童明遠和劉思雅已經在去茅山的路上了。陽光暖暖地照著,清風習習,一如童明遠此刻的心情。劉思雅心里很矛盾,她不知道如何處理和童明遠的這段感情,平時她也不信姻緣說,可如今她又想看一看姻緣簽如何說?能不能對自己有暗示?有啟發。不過劉思雅還有點抱怨童明遠想到哪就做到啦,一點準備也沒有,太離譜了。童明遠則一臉虔誠地說︰

「我知道你們本地一個說法,要麼不說,說了,必須要去,否則菩薩會生氣的。」

「那你也別忘了,茅山的菩薩罩遠不罩近呢?對本地人不咋靈?」劉思雅看到童明遠一臉的得意,忍不住要打擊他。

「呵呵,我是外地人呀!你也是,別看你現在暫住句容,可終究還是溧水人呀!」

劉思雅沒想到童明遠竟然也巧舌如簧,對答如流。看著童明遠的樣子,劉思雅忍不住強辯道︰「那可不一定,說不定我將來就落戶句容了。」

「思雅,不帶這樣的。你就看不得我開心嗎?非要我一臉苦瓜相你才滿意嗎?」

「好啦,我和你開玩笑的,你咋就急了呢?」劉思雅看童明遠急火攻心,趕緊解釋道。

兩個人一路上斗嘴,我們暫不說,先來聊聊茅山。

茅山距鎮江、常州、南京約40公里,交通極為便捷。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眾多星羅棋布的廳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種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風格。茅山還是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東晉時的葛洪、齊梁時的陶弘景、隋唐時的王遠知、吳筠和五代時的王棲霞、朱懷德等都是茅山高道。

抗日戰爭時期,茅山更是新四軍蘇南根據地的中心,被**列為全國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新四軍紀念碑和陳毅紀念館就座落在茅山風景區。

話說童明遠和劉思雅這時已經到了茅山腳底下,童明遠停好車,來到售票窗口,一問價格145元一張,含景區交通費25元一人,兩張門票290元,童明遠二話沒說,買了票。劉思雅可是咂嘴不已,她覺得現在風景區門票的價格高的離譜,可事已既此,也不能再說什麼。

立于茅山腳下,舉頭望茅山,它雖然海拔只有372.5高,比不上黃山,泰山的氣勢宏偉。卻因為坐落于丘陵之地,卻也氣勢不凡。一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像一條白帶子隱約于山間。滿山青松翠竹,挺拔蔥郁。只有那飛檐和黃牆掩隱其間,給茅山增添了空靈之美。山頂煙霧繚繞,亦夢亦幻,倒也給茅山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思雅,車來啦,快上車。」童明遠看車來了,劉思雅還在駐足觀望,就著急地喊道。

「來啦。」劉思雅小聲應道,緊跑十幾步,追了上來。坐到了童明遠為她佔的座位。劉思雅因為跑的急,額頭上已經滲出些許的汗珠。童明遠殷勤地遞上紙巾,還送上一瓶果汁。劉思雅沒想到童明遠這麼細心周到,一個男孩這麼會體貼人,很難得,心里也涌上異樣的感覺。

汽車穿梭于山間的盤山公路,透過窗戶,劉思雅好幾次驚得差點叫起來,山路太窄,太險了。雖然有防護欄,可也讓人心驚肉跳。20幾分鐘後,汽車來到了雲蒸霞蔚的茅山山頂。山頂人一下子也熱鬧起來,小販們的吆喝聲也是此起彼伏。

劉思雅和童明遠因為是特意來求姻緣簽的,所以燒香是斷斷不可少的。可一問價格,把劉思雅驚得目瞪口呆,500元還不帶還價。劉思雅回頭看別的香客,卻發現很多香客都是從山腳下就買好了,帶上來。劉思雅有點後悔,可是現在再下山,已經是不現實的了。童明遠則是一臉不在乎。

「五百就五百吧!我來。」說完就要付錢,被劉思雅攔住了。

「你不懂瞎咋胡什麼呀?算命,燒香有說法的,必須要本人掏錢的,別人替代不了的。」劉思雅一臉的不悅。

「還有這個講究?」童明遠一臉的困惑,聳聳肩,兩手一攤。

「這種事情不信就算啦,信就要按規矩來。否則干嘛特意來一趟呀!」劉思雅振振有詞,把童明遠說的雲山霧罩,稀里糊涂。

猶豫歸猶豫,劉思雅最後還是狠心買了香,一臉虔誠地去道觀指定的地方把香燒啦,童明遠則是亦步亦趨,緊緊相隨。

乾元觀位于茅山郁崗峰西坡,原名「集虎庵」,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初為秦時李明真人煉丹院,傳說秦始皇曾到此求取長生不老藥。南朝齊梁時陶弘說曾隱居于此。觀內有陶弘說當年隱居之宰相堂遺址,康有為題匾並一度隱居的松風閣。

進入乾元觀,劉思雅虔誠地拜了菩薩,求了一簽。撿起來一看簽文是︰

荊山寶玉瑞氣鐘,欣遇楚文雕琢命

兩獻誰知不一同,當時侯爵始能封

劉思雅看不懂,回頭向童明遠求救。童明遠探頭過來一看,也是一頭霧水,什麼也沒看明白。

「咋辦?」

「還能咋辦?找道士解釋唄!」童明遠提醒劉思雅。

「嗯,還是你聰明。」

「謝謝!」能得到劉思雅的夸獎,童明遠自然是喜形于色。他雖然是公司老總,可他也是青年男女,能得到意中人的賞識,那是何等的榮耀呀!

排隊解簽的人真多呀,劉思雅的腿已經酸痛酸痛的。可只求簽,不解簽,這算什麼呀?那何苦還要來一趟呀!現在的情況也只有等啦!

「要不我來排隊,你歇會。」看到劉思雅齜牙咧嘴的樣子,童明遠心痛地說。

「嗯,也好。我到門口找個地方歇歇腳,到了叫我。」劉思雅想一想也是,就同意了。

「末將得令。」童明遠一連喜滋滋的樣子,他覺得劉思雅不再把自己當外人看了,所以回答得干脆響亮。他這一聲把周圍求簽的人引得個個行注目禮,他吐了一下舌頭,尷尬地笑著。

半個小時後,劉思雅接到童明遠的電話,讓她趕緊過來。劉思雅不敢怠慢,匆忙趕過來。

接待他們的道士,一身青衫,頭上挽一個道髻,手拿浮塵,目光炯炯有神,三綹長髯飄于胸前,身形瀟灑月兌俗,頗有仙風道骨的味道。

道士接過簽,細看後慢慢解釋道︰

「無量天尊,施主抽的是一支上簽,簽文的用的是和氏璧的典故。

當年和氏在荊山發現了一塊璞玉,獻給楚王,楚王命工匠查看,認定乃一般石材,楚王遂砍了和氏雙腳。和氏自此後終日號泣,後有人見其苦的淒苦,認為定有隱情,于是再薦于楚王,楚王又命人剖開璞玉,得一美玉,遂名為和氏璧。所以說「兩獻誰知不一同,當時侯爵始能封」

這首簽詩暗示你當下應該能遇著好姻緣,你不要象楚王那樣猜疑不定,不然會錯過好姻緣的。

「哦」,劉思雅听完後若有所思,她覺得道士所言當下能遇到有緣人是不是暗指童明遠呢?那歐陽劍也只是自己生命中的匆匆過客而已。如果是,那就是天意如此。

童明遠听完道士的解簽後,喜形于色,嘴巴笑的幾乎合不攏了,還好幾次偷偷瞄著劉思雅的表情,看能否讀出一些好的信息。

兩個人各懷心思,和道士分別後,童明遠游興未盡,建議再到別處轉轉。而劉思雅此時已經是興趣全無。她搖搖頭,意思是回去。童明遠萬般無奈,只好陪劉思雅乘車下山。一路上劉思雅沉默不語,像一個雕塑。任憑童明遠想盡千般心思,萬般努力,也無濟于事。劉思雅像中邪一樣,可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下可把童明遠急壞了。他原先以為劉思雅經過道士的一番解簽,肯定對自己會親近很多,就算不能立馬許諾和自己好,起碼也會有一個友好的暗示。誰知道現在還不如當初呢?童明遠有點後悔這一趟茅山之行。可事已至此,後悔有什麼用呢?童明遠現在可是惴惴不安,心中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又是什麼?他不敢想,可又不得不去想。

回到廠區,劉思雅方才幽幽地對童明遠說︰「明遠,你先回去吧!讓我好好想一想,也理一理紛亂的情緒,好嗎?」

童明遠雖然一萬個不願意,可考慮到這件事情也急不得,否則會欲速則不達。童明遠知道劉思雅的心結還沒有完全打開,所以也只好打道回府。期待著劉思雅能醍醐灌頂。

劉思雅看著童明遠的車消失在視野里,心里涌起莫名的惆悵。她覺得若有所失。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多慮?又為什麼惆悵?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一章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