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1節第51章 新年習俗

這一年的春節,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農村的春節,禮節儀式什麼的很多,需要準備的東西也很多。多年之後當我來到城市,才知道原來城市里的新年是如此的簡單,簡單的像是過個大禮拜,幾乎沒有一絲年味。

在農村,進入臘月就開始有過年的氣息了。

我們那里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年味日重。年前的最後三個大集,分別是臘月十六、二十一和二十六。每五天逢集,而這三天也就是春節前最後買東西的三次機會了。

農村人重視過年,大概因為連續勞碌了三百多天後,深深覺得這年來的不容易吧。因為重視,所以一切都要計劃的妥妥當當、井井有條。比如哪一次趕集買哪些東西、哪一天完成過年的什麼工作等等,既不能造成財務上的浪費,也不能造成時間上的浪費。

在這時候,充分展現了鄉下人樸實且精于算計的性格,算計到連每次趕集買什麼東西、買多少、花多少錢都要提前計劃好。

臘月十六這個集,主要是買一些不容易腐蝕變質的干貨,比如粉條、豆干、花椒、還有各種調味品,有時候燒紙和香燭、灶王爺畫像等也會在這個集上置辦。如果是沒有給孩子買新衣服的,而又準備買布料自己做的,就必須在這個集上買了,不然時間上來不及了。這次趕集還有兩件事,一是考察一下今年的年貨價格怎麼樣,和去年對比,推算出下個年集會不會有太大的漲幅;二是給孩子稍微買一點零食,放寒假了,不能讓孩子在家里干巴巴的等著過年,要有一點吃食,讓他們逐漸感覺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

臘月二十一,就要買肉了。每家每戶都會稱上幾斤豬肉,買上幾條魚,兩只雞。條件好的家庭,還會買點牛羊肉。農村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用買面粉,這玩意家家戶戶多得是。

趕完這個集,家里活就多起來了。掃房子、貼灶王、蒸饅頭、做炸貨、打年糕,以及收拾各種各樣的吃食。這些活兒將會一直持續到年三十的頭一天,年三十就不再干這個了,主要是包餃子和貼春聯。

掃房子是我挺喜歡的一個活動,往往能打掃出這一年中不慎丟失的各種玩具,看看這個模模那個,感到有種老朋友重逢的感覺,特別親切。而每次打掃,又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出一些老物件,有些老物件甚至連爺爺看見也唏噓不已,那是他的老朋友了。我特別喜歡那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一個個愛不釋手,可惜往往玩不幾天,就再一次消失不見了。

臘月二十六,最後一個年集。這個集上,要置辦齊全所有過年需要的物品,如果遺漏了,年前就買不到了,所以趕這個集前都會一遍又一遍的重復算計,還要買什麼,買多少,生怕漏下什麼東西,使年過的不完美。但每次又一定會有遺漏,注定了不完美的結局。

這個集上主要的任務是采買各種青菜。青菜不敢早買,怕月兌水蔫了變質。再就是補買一些前兩集沒買的和新增的項目,鞭炮是必買的,只是買多買少卻沒有一定的定數。

這次趕集回家,那家里的年味就會非常非常的濃了,有一種化不開的感覺,這種感覺對我來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可以拆開一掛鞭炮,隨時一個一個的燃放,而不會遭到大人的呵斥了;二是家里的吃食多了起來,我基本上不用再依靠吃飯的時候填飽肚子了。

一籠一籠的大包子,往往是白菜豬肉的,咬一口順嘴流油,一塊塊寸丁大小的肉丁塞得包子滿滿的。一盆盆的炸丸子、炸藕合、炸松肉、炸帶魚,每樣吃上幾塊,香味直沖腦門,哪里還用得著吃飯,早就吃飽了。還有蒸年糕、炖豬肉、炸雞炖魚、糖包素包、各種干果等,真是盼著天天過年。

所有的食品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肉食。有兩種做法的豬肉,我至今還是特別懷念,只是極少吃到了。

一種是蒸肉,將五花豬肉切成長條,肥瘦都有,先滾上面糊過油,炸至五、六成熟,再裝入蒸碗,配上八角大料姜絲醬油等調味品,上籠屜大火蒸半小時,這時的肉入口即化,肥肉香而不膩,瘦肉細而無筋,實在是無上的美味。

還有種腌制的豬肉,類似于南方的臘肉。但不同之處是,南方的臘肉多是生肉,吃的時候需要再次加工,而我家的這種做法是可以即食型的。將豬肉切成大大的方塊,煮熟後涼透,每塊豬肉上都搓上厚厚的一層鹽,放置在一個大瓷盆里,擱在陰涼的地方就妥了。吃的時候撈出一塊,洗淨鹽巴,切上一片下飯,除了有點咸,其獨特的味道還是很好吃的。如此加工後的肉,可以存放很長時間,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據爺爺說,這種肉就是存放到三伏天也不會壞。但我沒試驗過,因為根本到不了那時候就被我吃光了。唯一的缺點是,這種肉只能臘月過年時制作,平時制作的不但沒有那個味道,而且很容易就壞了。

說這一年給我留下的印象極深,是因為兩件事。

一是這一年我們家沒有像往年一樣去買豬肉,而是自家殺了一頭豬。其實我並不喜歡血腥的場景,尤其是听著那頭豬臨死前「嗷嗷」的嚎叫,覺得有點殘忍。但這種感覺很快就被聘請來的殺豬人奇特的手法給擠佔了,殺豬、放血、吹豬、燙豬、刮毛、開膛、分塊這一系列的工作讓我感到很新奇。等到再吃上大塊香噴噴的豬肉時,對豬的那一絲憐憫是早就拋到爪哇國去了。

幫人殺豬是不收費的,但都會管一頓飯。殺豬的人一般都很壯實,也特別能吃。一大碗肥肉塊,一瓶老白干,在他們面前不一會就見了底,臨走一般再給點生豬肉或是豬下貨,就算是報酬了。

二是這年遠在天京的姑女乃女乃一家回老家過年了。姑女乃女乃是爺爺的姐姐,當時剛剛六十多歲,身體很是硬朗。她有兩兒兩女,都已成家立業,各自有了孩子。這個春節他們決定回老家探親,呼呼啦啦一下子就來了十幾口人。

姑爺爺是很年輕的時候外出工作,後來通過招工途徑進入國企,成了正式工人,再後來漸漸走上了管理層崗位。他和姑女乃女乃結婚後直接把家安在了天京。姑爺爺現在已經退休了,閑下來就會思念故土,所以全家人一合計,就舉家開車回來了。

在此之前,他們只是活在我的想象中,听說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回來過一次,但我早就不記得了。爺爺倒是每年都去看他們,帶著很多土特產,回來時總會捎回很多好吃的東西和人家替換下來的舊衣服。

他們一個個穿的都很洋氣,隨便用哪只眼楮一瞥,也知道他們都是來自城里。和他們一比,我還真有點自慚形穢,但爺爺和他們卻聊得風生水起,很熱鬧的樣子。

我偷偷數了一下,大大小小一共來了十三個人。分別是姑爺爺、姑女乃女乃、秉生表大爺一家三口、秉光表大爺一家三口、美英表姑和女兒娘兩個,美麗表姑一家三口。

他們的孩子都和我差不太多,最大的是秉生表大爺家的偉姑娘,和我同歲,但生日比我大一個月。秉光表大爺家的靜姑娘、美英表姑家的婉姑娘都比我小兩歲,美麗表姑家的是個男孩,叫虎子,比我小五、六歲呢,實在是個小不點,沒什麼意思。

他們的到來,大大增加了過年熱鬧的氛圍,多年不見的一些老鄰居,也來找姑女乃女乃聊天,她們哭一場笑一場的,我覺得有點神經病。

說實話,除了他們帶來的一些美食引起了我的興趣外,其它帶給我的都是煩惱。首先,這麼一幫人在我眼前晃來晃去,讓我感覺實在是有些眼暈;再就是玩耍空間受到了限制,哪里都是他們的身影;爺爺要求我領著這些遠來的孩子們玩耍,但還要讓著他們。四個孩子中三個是女孩,唯一的一個男孩還是個小不點,讓我怎麼和他們玩?幸虧他們也不太喜歡和我黏在一起,算是馬馬虎虎應付著吧。

最忙碌的當屬除夕晚上。

從下午開始,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包水餃,人多包的就得多,當然干活的人也多。這些水餃是準備零晨十二點時煮的,晚飯是不吃這個的。除夕的年夜飯,我們的風俗通常是整上一大桌子菜,而主食則是菜餅,我們那里方言叫「菜盒子」,取其「和」的諧音,希望來年一家人能和和睦睦的。

包完水餃,也就到了傍晚了。在太陽即將落山的時候,我們要進行一項叫作「請爺爺娘娘」的活動。就是在爸爸和叔叔帶領下,我們點燃香燭,帶上燒紙,到逝去的親人墳前焚化燒紙,請他們的靈魂回家過年。此時,家里的堂屋內早已供奉上了家譜和各位祖先的靈位。講究的是點燃香去,回來時香不能滅,否則就是沒請來,然後將香插在堂屋供案的香爐內,再次跪下燒紙磕頭,這就算完成了一次「請」的任務。

全部請完之後,就要帶著燒紙,去關系比較親近的院中拜祭他們的祖先,轉這一圈下來大約要將近一個小時。我們去拜祭他們的祖先,他們也會在同一時刻來我們家拜祭。等到互相間走動完畢,除夕的活動才算基本完畢,可以一家人坐下來吃飯喝酒了。但還要記得隨時添香,使香爐里的香不能間斷。

初一早晨的拜年,是一部大戲。吃完水餃,略事休息後,就開始拜年了。

先是給自己家的長輩磕頭,再就是全村轉悠,給全村的長輩去磕頭拜年。這一圈下來,沒有兩個小時是完不成的。等到全村拜完年,天也就是才剛剛放亮的樣子。

初二早上,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將請來的「爺爺娘娘」們送回去,這就是另一部重頭戲了。等到這件事干完,這個年也就基本結束了。

直到現在,我們老家仍然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習慣。

剩下的時間,就是用來走走親戚,吃吃喝喝,變得俗不可耐了。,最快更新本書最新章節,清爽無彈窗,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