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嬤嬤自回,伺候公主準備送嫁。
大內重華宮內,太監女官們進進出出,忙而不亂。
養心殿里,送嫁的安王和和郡王像景和帝請示,預備辭行。
安王有些胖,口才一般。大部分時候,都是和郡王回答。
安王瞄了一眼頭頂上的窟窿,心里納悶,也不敢多問。為了安平公主出嫁,只不過是從哪里出門,皇上就和聖親王意見相左。
聖親王的意思,就一個女兒,當然要從父親家出門。皇上以為,他的同母之妹,靜安女帝之女當然要從皇宮出門。
諸位皇親都不敢插言,太上皇避嫌,也不能發言。大臣們以為這是皇家家務,不肯操心。
其實,這個問題關系到皇帝的承繼源頭問題,就是景和帝的皇位得自于母親,還是得自于聖親王。
如果是前者,姨母太上皇靜寧的後裔皇位承繼就要向後排。皇上最忌憚的兄弟南海王是靜寧女帝的嫡子,也最得聖親王喜愛,就得乖乖地在南洋吃香蕉,喝椰子汁。
聖親王不大高興地答應了皇帝。
接著,為誰送嫁,兩人意見又不和。聖親王想讓安王,就是英太子的遺孤長子,和自己的本出成祖一脈,現在的相王兩人去。
這個問題又繞回皇統源來,皇帝還是不能答應答應。皇帝以為,帝位一直是在太宗一脈傳承,聖親王是長樂女帝的義子,母親的皇夫。從大義名分的哪一點上,都與相王沒任何關系。
其實,宗室們倒不在意,反正都是你們家的人。我們听安排。
皇帝之所以執拗與聖親王掰扯這點,這也怪聖親王。
當初,長樂女帝未婚,禪讓給世宗。世宗的唯一兒子英太子戰死,世宗去世後,英太子兩個兒子年幼,按祖宗遺訓,立嫡,立長,立賢必須同時的三條,無法承繼皇位,只能靜安公主即位,並同時立靜寧公主為皇儲。
為了避免日後爭議皇統承繼,兩人招姑母長樂女帝的義子聖親王入贅。
後來,聖親王屢次監國。
當年英太子對聖親王極好,聖親王一次大祭奠的時候,提出將皇位還給成年的安王。
聖親王的幾個兒子氣得臉紅脖子粗。
兩個大宗正一起破口大罵聖親王糊涂,差點在太祖廟前就打了起來。
和郡王當時年紀還清,不知道顧忌,竟然大聲喊出了太祖的遺訓︰大位全族共有之!武成王無獨斷之權。
武城王是聖親王之前的封號。
最後,靜寧女帝召開皇族會議,定下當時病重的太上皇靜安女帝長子梨景為皇儲,才告一段落。
聖親王先被奪去王號,貶為閑散宗室,再又加封為親王。大梨朝,親王就這一位,並以為例,日後皇夫皆封親王。這麼折騰的原因,就是降低聖親王的地位,廢掉了聖親王在宗室問題上的發言權。
不過,這並沒多大影響。聖親王還是監國,處置朝政,領兵平叛。
他還是表示,萬一再出女帝,內婚人選最好還是英太子的後人。
和郡王還是很沖,當面反駁他,那人家武太子的後人樂郡王家又該如何呢?
所以,景和帝特別在意這件事,直到自己的長子確認為皇儲之後,這件事才沒那麼敏感。
兩個大宗正私下卻說過,聖親王也不是白折騰,其實經過這麼一通大折騰後,聖親王趕在景和帝登基之前,把其余的四個兒子都封王,遠遠地發出京城,消除了兩任女帝帶來的皇位承繼上的大麻煩。
聖親王脾氣磊落,不像景和帝這麼沉悶,大家雖然肚里有想法,倒都不懷疑聖親王,只是覺得事情實在太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