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五章 風眼漸成

(新人求關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

尚文遠曾經讀過一本書,叫《中國人的素質》(hinese-harateristies)。作者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nsith)。

這本書里面,說了中國人的很多特性。

說中國人隨遇而安,到處可以適應,耐性驚人,不求準確……林林總總。當時讀完這本9世紀末出版的書,曾經覺得經歷清末近百年屈辱和艱難的中國人,心靈是敏感而縴細的。

但最近因為《貨幣戰爭》的熱銷,報紙上越來越多的有頭有面的人物開始出來評議。隨著這些評議,社會中似乎在醞釀著一些不好的兆頭。

別的城市尚文遠不得而知,單從萬川市民茶余飯後的閑談中,他敏感的察覺到,似乎風向開始朝著他最不願意的方向在發展。

經歷過解放前動蕩飄零的老人們,以及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年人,對于吃飯、穿衣等生活物資上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其他任何事情的關注。

按道理來說,94年,是國營企業工人們最幸福的一年。

因為這一年,國家關于經濟體制的改革正式展開。對生產計劃權,產品購銷權,定價權,資產使用權,工資、獎金分配權都經行了重大的改革。

尤其是工資、獎金分配權的改革。國營企業實行利改稅,企業在完成國家計劃和稅利增加的前提下,獎金可以「上不封頂」,各企業提取的獎勵基金,可以用于發放獎金,也可以用于實行浮動工資升級。

這些政策的施行,讓城市的工人們,兜里就多出很多余錢來,日子自然要過得舒爽些。

但隨著報紙上各種關于《貨幣戰爭》的解讀,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的人,話題自然而然的,開始向物價的方向上轉。

歪嘴和尚總是念歪經,也不知道是誰把《群眾日報》上,楊崢發表的那篇文章進行了一番別意的解讀。說物價在年底最遲明年,將有一個大幅度的漲幅。

自然有人出來反駁,而且拿出了相當多的數據對比,言之鑿鑿的說,物價的波動是市場的自然調節,無須擔憂。而且隨著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徹底激發了國營企業工人的生產熱情,企業的產能出現了一個接著一個的井噴狀態。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未來物價將會回落到年以前的水平

一般市民自然是看不懂那些經濟學者拿出來的那些越來越專業,越來越深奧的數字模型。但敏感的他們卻是最先記住了那些關于物價要大漲的傳聞。

這可要了卿命,剛漲了點工資,物價又跟著漲,這個勞什子改革,跟沒改革有什麼兩樣?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這是最典型的老百姓的心理,餓過肚子的人,不想再重復那種前胸貼後背,喝碗涼水撞得肚子  想的日子。

傍晚的飯後時光,人們的各種消遣就開始減少,反而聚在一起,嘀咕要存點什麼糧食。

連尚文遠在家里的飯桌上,也听到老媽晏華在說這個事。

所謂窺一葉而知春秋,母親就是一個老老實實的機關清潔人員,平時是不太理會社會上那些熱門話題的。但現在竟然說,要買一些糧食存起來,免得到時候買不著,餓肚子。

尚瑞達對妻子的話不以為然,主要是想到,兒子那本書,不出所料的獲得大成功,幾百萬的巨款就要劃歸到自己家里的存折里了。有了這麼多錢,還愁個什麼勁?到時候該愁怎麼花這些錢才是正經。

就跟妻子開了個玩笑,說那有什麼啊,實在不行,回老家嘛,憑咱們的存款,回去買個幾千斤糧食,夠全家吃好多年了。

晏華想想,也覺得是這個道理,就不再說買糧食的事,轉而問小兒子,為啥老向幼兒園請假。

尚文遠這個郁悶啊,前世和現在加起來都4歲的年紀,還天天跟一群小面團子混,這日子沒法過了。

母親不繼續說買糧食的事了,但尚文遠覺察出不對勁,就開始留意起來。

這一天,早早的跟著哥哥、姐姐去上幼兒園,等哥哥姐姐一走開,就跑到幼兒園老師那里,扯了個謊,說小腿隱隱有點疼,想去專區醫院看看。老師知道尚文遠在暑假前治過腿,就同意了。

一回到家,把從國慶後的所有報紙都找了出來,尚文遠費了很長時間,把一篇篇評論文章都剪了下來。並按照正方、反方、中立三個派別分好類,開始逐字逐句讀。

之前還為自己的宣傳策略傲嬌不已,認為重生者這金手指一開,果然犀利,一大幫學者名人跟著自己的指揮棒轉,很有成就感嘛。

但現在細細一讀這些評論文章,以及部分報紙刊登的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小豆腐塊,說某某地方開始出現了部分市民到糧站排隊搶購糧食,而且很多地方私下買賣黃金猖獗。尚文遠的冷汗就流了出來。

泥煤啊,難道自己這小翅膀,又刮歪了風?

物資搶購在這個時代不是稀罕事,整個社會物資極度缺乏嘛。搶購布料、搶購進口服裝、搶購家電。年一開始就開搶了,為啥說這年頭,只要有貨源,做啥生意都能賺大錢呢?就是老百姓什麼都搶,都愛往家里搬,短缺、漲價、通脹等字眼揮之不去的惶恐,讓他們沒有太多的安全感。

但糧食、鹽油醬醋這些生活必需品的搶購熱潮,不是還有一年多時間才出現嗎?自己的記憶出錯了?

搶購風潮這個是貫穿到整個年代的中國主旋律,又不是自己造成的,這個不擔心。但如果有人把《貨幣戰爭》這本書煽動老百姓搶購糧食,動搖國家穩定這頂帽子硬往自己頭上扣,那可就要人命了。真的是要人命,自己老爸,出版社的大伯、二伯還有老友羅書林,乃至出版社的一大幫參與這本書的。

這啥事不能往深了想,越想,尚文遠這腦門子的汗就流得更多,流得更快。

「草,這逼天氣,都快十一月了,還這麼熱!」尚文遠恨恨的罵了一句,繼續看報紙上的評論。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官的沒有出來說話。全是一群經濟學家守著自己的地盤,向對手施以明槍暗箭。

贊成《貨幣戰爭》里的一些觀點的,就寫文章說要警惕通貨膨脹,警惕完全市場化後,教育、醫療、住房、交通、金融等事關國民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失控。

當然,更多的,以吳市場為首的所謂經濟界主流說法就是,現在國家的市場化還不夠,還要繼續深入。生產過剩這只是暫時的市場調節,相反,因為投資主體沒有完全市場化,全國都在犯一種病︰投資**癥。而解決這病癥的最佳方法,就是繼續推進市場化,國營企業私有化,使國家以市場經濟為主體。

隨著報紙上的日期越往後,論爭文章從一開始以討論《貨幣戰爭》這本書,不可避免地向國家改革方向這座樓歪過去。文章字句越來越深奧,越來越難懂,滿篇盡是些數字列表,還有各種晦澀的專業術語。

一開始,尚文遠也搞不懂這些人,國家改革這種大事情,你幾爺子唧唧歪歪個毛啊,搞得那麼聲嘶力竭的,難道紅牆大內里那些人就沒個明白人?真當自己是範文正公呢,一派憂國憂民的模樣。

但緊跟著吳市場後面,跳出來的那幾位。尚文遠才算明白了,敢情這跟儒、法治國之爭一個德行啊。

一種理論勝利了,那就能主導國家的政策走向,而共同持有這種理論的這幫人,就能從這場變革中撈取最大的好處。說到底,還是利益之爭,其他都扯淡。

明白了這一點,尚文遠就感到有點不妙了,有人拿《貨幣戰爭》的作者和出版單位當靶子使了。

那場大運動過後,以文定罪這事就很少了。但就怕人對《貨幣戰爭》這書進行展開,進行聯想。別說現在了,就放在3年後,依然存在這個問題。作者君你想干什麼啊?炮制陰謀論,是說咱們有人想操縱國家,牟取私利嗎?沒有證據就說要警惕通貨膨脹,是想動搖國家穩定嗎?

改革路線之爭,不僅僅是在學者之間才有,政府里自然也少不了啊。這如果要牽扯進去……心里想不發寒都不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