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八十章 密林深處的神秘寺廟(三)

吃完午飯後,正道公子搶著去洗涮碗筷,收拾桌子,明智大師阻止道︰「不急。我去泡壺茶,喝了消消食。我們坐著聊聊天,休息一下吧。」

明智大師端上來的茶,是桃花島上司空見慣的桃花茶,把金銀針桃花采下曬干後摻入綠茶和大青葉焙制而成,有一股苦澀的清香味兒。這種金銀針花桃花茶是桃花島特產,進入六月份後,每家每戶都制作,雖然名字叫得一樣,口味卻千差萬別。

正道公子是喝桃花茶長大的,以說他是桃花茶評品專家。不但各家進貢的桃花茶他都喝過,而且島主家也有專人制作桃花茶。都說島主家的桃花茶最好喝,因為用料講究,制茶人技術精良。

正道公子喝了普化寺的桃花茶後,味蕾再次被感動得一塌糊涂。這里的桃花茶醇香味苦,回甘清涼。剛上口時,感覺有點異樣,會有抗拒感,喝下幾口後,對這種口味漸漸上癮,越喝越想喝。

「你們在茶里放了鹽?」正道公子喝了兩小杯後,放下茶杯問二位大師。

「嗨,你的舌頭很厲害噢。我們把桃花采下後,放在深層海水里腌制一晚後再曬干,所以比一般的桃花茶要咸一些。」明智大師回答說。

「哦?還有這樣的做法?倒是第一次听說。為什麼要放在海水里浸泡一晚?而且不是表層海水,是深層海水?」

「深層海水中含有對植物生長和人體健康都不缺少的90余種無機鹽以及礦物質,如︰鎂、鉀、鈉、鈣、鋰、硒、矽、鉬、鍶、鋅、銅、鐵等,這種水在幾千幾萬年的時光里流動于‘無光層’的海洋深層,無光合作用生,不受外界影響,因此所含成分十分穩定,以幫助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和血糖。」

「桃花在海水里浸泡一晚後,這些營養成分進入桃花內。經太陽暴曬後,還會產生一種對身體十分有益的酵素。常喝我們的桃花茶,以驅除內毒,增進排泄。清痛安神,保肝養顏,延年益壽。」

「這里面的學問真大啊。」

「是啊!我們普化寺的開山祖師爺明慈來自中國,古代中國人認為,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就是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加工,制作成為食品後,即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又能吃出健康來。這用中國成語來說,就叫做‘一石二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東亞文化之母,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客官,您說得很對。我們再回到剛才的話題。您有所不知。我們這種茶是秘制茶,制作方法不外傳,在外面被稱為普化桃花茶。許多保健品公司都想花大價錢購買制作秘方,把它做成成藥,或摻在其它茶里出售,據說銷路會非常好。但是,我們拒絕了。」

「為什麼?難道你們不需要吃飯嗎?而且這麼好的茶。如果以解除他人痛苦,不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好事嗎?「

「出家人絕不提‘金錢’二字,以化緣,但不做生意。我們不會沒有吃的,你看,這里有水有樹有房子。我們自己種米種菜磨豆腐,怎麼會活不下去呢?」

「至于說到解除痛苦,它只有輔助功能。桃花茶畢竟只是茶,不是靈丹妙藥。」

「大師所言極是。」

「你是桃花島人士嗎?」明智大師給正道公子續了一點茶後問道。

「我是土生土長的桃花島人。」正道公子說完後,現明向大師非常注意地看了他一眼。

「既然你是桃花島人士。就應該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我和你說說普化寺的歷史吧。」明智大師自告奮勇地說。

「大師,謝謝您願意告訴我。其實,到昨天為止,我對島上有寺廟一事還一無所知。作為桃花島島民,真的很慚愧,」正道公子非常不好意思地說。

「沒什麼。我們這座普化寺,大概也只有島主等少數幾個人才知道。你既然有緣來到這里,一定是得到高人指點的。」一直沉默寡言的明向大師開口說道。

「不瞞二位大師,確是有人指點。」

「這位高人既然讓你來到這里,一定對你寄托著莫大期望。看來,你將來要擔負起桃花島的興亡重任啊。」明向大師大概已猜出了正道公子的身份。明智大師的反應雖不如他靈敏,但是听完這些後,也領悟了,他看正道公子的眼神里有了不一樣的光彩。

「大師,您說得不錯,我是現任第36代島主仁左衛門耕耘的長子,我叫小林正道。」

「哦,那你就是未來第37代島主啊。怪不得你說要給我們接自來水呢。」明智大師哈哈笑了起來。

「恕我失禮。」

「我們普化寺的歷史和桃花島的歷史一樣長,迄今為止已經一千年了。普化寺屬于佛教曹洞宗的禪宗,開山祖師爺明慈是中國人,他為了躲避戰亂並弘揚佛法,帶著幾個徒弟從中國寧波坐船來桃花島。」

「祖師爺他們一路上歷經劫波︰台風、怒濤、觸礁、沉船,在海上漂流了二十天多後,才抵達桃花島。其間,有兩個徒弟染上風寒去世了。」

「起初,桃花島是個無人島,沒有居民定居,這里只是漁民出海打漁時,用來避風遮雨和休息的小島。因為有淡水,才陸續有一些漁民攜家帶口上島定居。男人出海打漁,女人開墾荒地,種植稻米蔬菜,老人趕海,打撈海草魚蝦,慢慢地人口繁衍,形成了一個村落。」

「祖師爺明慈的到來受到島民們的歡迎,他成為島民精神上的導師。他和第一代島主結拜為兄弟,誓要為展桃花島做出貢獻。後來,島民們為感謝祖師爺,集資為他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普化寺。」

「祖師爺的祖訓是,不管將來時代如何變化,和島主一家的兄弟情誼不變,而且,普化寺弟子門人永遠保持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正道公子听了以後,非常感概,原來普化寺是自己另外一個家啊。

「明向大師,我想冒昧地求教一下,據說您曾經是東京一家大公司的部長,為什麼拋家棄子來到這里修行?」

「我22歲踏上社會,60歲退休,其間,為了養家糊口,拼命工作。工薪族是公司這個巨型機器里一顆小小螺絲釘,他不具有個人意志,一切得服從公司的安排。對公司這個大集體來說,沒有意志的個人容易管理,但是,對于單個生命體來說,這種異化是痛苦的。工作是至高無上的,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工作再工作。」

「直到有一天退休了,突然覺得生命失去了意義。因為,工作是我的全部。由于長年累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家人之間親情淡漠,也沒有親密的朋友。我迷惘、抓狂、失落。為了尋找靈魂安放所,我進入佛教大學學習,懂得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心靈得到淨化,靈魂不再煩躁和孤獨。慢慢地我喜愛上了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吃齋理佛,淡看紅塵。」

「明智大師,您呢?」

「我曾經是明向大師的部下,在一起工作了好多年。我這個人很看重朋友之間的友情,明向大師是我尊敬的人。我不願重蹈明向大師的覆轍,為公司鞠躬盡瘁,葬送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單身,沒有家庭拖累,就追隨明向大師一起出家來了。」

「禪宗的寺院很多,你們怎麼會選中普化寺?」

「普化寺是禪宗寺廟里最古老的一所廟宇,它的戒律很嚴。日本佛教自從明治維新改良後,和尚成為一種職業,上班時穿袈裟、念經、超度、做佛事,下班後,和正常人沒有什麼兩樣,以喝酒、吃肉、戀愛、結婚、生孩子。普化寺的和尚卻不同,必須堅守一千年前的祖訓,這樣的寺廟越來越少,只有在這里才能找到我們心中的佛。」

「社會在變遷,時代在前進,宗教也以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而改變吧?」

「不,正道公子,最難能貴的不是變化,而是不變。不變是一種精神守望,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活哲學。我們寧願做時代的落伍者,也要堅持自己的信仰。」

正道公子望著卷了刃的劈柴刀,豁了口的杯盤碗碟,在溪水里流動的紅色小魚,一千年來沒有改變過制作方法的桃花茶……他的心靈受到一次劇烈的洗禮。

這里的生活讓他心情寧靜,在寧靜中產生一種無以名狀的快。但是,這樣的生活是否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呢?正道公子陷入沉思。

和禮文島的廣濟寺不同,明向、明智大師是更徹底的佛教弟子,他們真正做到了歸隱——「依佛傍老」。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給正道公子以啟迪。不過,正道公子還是覺得哪里差了一點,在這里似乎依然找不到自己靈魂的真正歸宿。

他不想輕易下結論,打算在普化寺住幾天,多用一些時間好好思考一下。人生還很漫長,他不願意再糊里糊涂地生活下去,一味追求美食美味,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過得更有意義。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