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八章:反董卓聯盟

靈帝駕崩了!

一時四方雲動,尤其是帝都洛陽更是暗潮洶涌,先是蹇碩受靈帝病終所托,欲在駕崩之時于宮內謀誅何進,而何進幸得司馬潘隱暗示,稱病不入,逃過一劫。

既未誅殺何進,劉辯按理被立為少帝,改年號為光熹元年,靈帝的母親董太後听政,大將軍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

何進久知十常侍為天下所共疾惡,加以痛恨蹇碩陰謀害他,便開始暗中布置誅滅宦官,期間袁紹更是建議︰「黃門常侍權重已很久了,又與長樂太後專通奸利,將軍應當選拔賢良的人才,整頓天下,為國家除害。」遂何進招天下豪杰,厚相結納于他人。

發現何進如此作為,蹇碩心神不安,與中常侍趙忠等人說︰「大將軍執政專權,現與天下黨人欲謀劃誅殺先帝左右親近,消滅我等,只因我統領禁兵,暫猶豫不決,我等現當協手共濟關閉上閣,急捕殺之。」

奈何中常侍郭勝與何進乃同郡之人,認為何進兄妹能有今日,離不開自己的扶助,自己豈會有性命之憂,遂將此事告知了何進,何進大怒,使黃門令逮捕蹇碩,將其斬殺,自己統率其駐兵,同時因為董太後傳旨封皇子劉協為陳留王,封董重為驃騎將軍,並在宮中刁難何氏,大怒之下,下令把董太後送到京城以外的河間去,暗地里又派人將其毒死,並圍殺董重于家中,至此陳留王劉協徹底失去了最後的外力依靠。

隨後袁紹又言宦官親近皇上,出入號令,除惡不盡,日後定是大患,何進心動欲除十常侍,可惜何進之弟何苗與各宦官暗中往來,私受賄賂,通報于十常侍,十常侍在張讓地帶領下,哭救跪于何太後,並挑撥道︰「大將軍擅殺左右親信,專權以弱皇上。」何太後信以為真,令何進放手,何進猶豫不決,給了十常侍喘息之機。

既然不能殺掉十常侍,何進只能增強自身,畢竟宦官在皇帝左右者有的已幾十年,封侯貴寵,內外勾結極為鞏固,于是他召集四方猛將及大批豪杰,令其引兵奔赴京城。

曹操听後笑罵道︰「誅殺宦官,只要一位刀斧手就夠了,何必紛紛召來外兵呢?亂天下的,一定是這何進了!」

確實,張讓等十常侍感覺自己朝不保夕,決心除掉何進,他們以何太後的名義召何進進宮,在長樂宮嘉德門內埋伏刀斧手,將何進屠而殺之,曹操、袁紹等人聞听立馬率兵殺入宮闕,一路上踫見宦官,不論大小,全部殺死,一時皇宮內火光沖天。

張讓、畢嵐等宦官慌忙劫擁著少帝和陳留王,從後宮溜走,逃到北邙山下,竟遇到董卓的西涼大軍,眾宦官自知難逃一死,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河而死。

消息傳到北海之時,孔融痛哭不已,大罵何進無謀,張讓無能,看著心存漢室的孔融,張毅知道這才只是開始,想來那董卓已經成功進京了。

沒錯,事實便是如此,董卓率前軍初到洛陽,那時兵力不足以掌控全城,他便听從李儒之計,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洛陽人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軍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

同此,武猛都尉丁原受何進之召,燒孟津,帶兵趕到洛陽于董卓發生沖突,兩人不合,于城外激戰,其間一人手持方天畫戟,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紅綿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身背戰弓,威風凜凜,更是勇不可擋,一人一騎殺的董卓士氣低落,幸好董卓麾下有一人喚做李肅,與呂布有同郡之誼,以金銀和赤兔寶馬勸得呂布殺了丁原,投了董卓。

隨後實力大漲的董卓更是接收了原先何進的部隊,同時派人暗殺除去洛陽執金吾,掌握了帝都的衛戊軍隊,從這一刻開始,董卓便算是真正掌控住了洛陽。

人一旦強大了,便會無窮無盡的襲來,董卓便是,他先是迫使朝廷免除司空劉弘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隨後更是以「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為由,欲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當時朝臣大多懾于董卓的yin威,敢怒不敢言,只有尚書盧植當面反對,董卓大怒,命令士兵將他推出斬首示眾,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于一死。之後,董卓便將少帝貶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即為漢獻帝。

廢立皇帝之後,董卓又覺何太後礙事,以不孝禮法為借口將其幽禁于永安宮,不久,董卓更是借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後。

至此,整個朝廷都是董卓一人掌權,他將自己升遷為太尉,成為三公之一,掌管全國軍事和前將軍事務,後又自封郡侯,拜國相,躍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權,但實質上,他「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嚴重踐踏皇權,甚至夜宿皇宮內院,褻玩妃子,戲弄公主、侍女,端是膽大包天!

終于曹操忍受不住,以進獻七星寶刀為名,欲除董卓,奈何事敗而逃,潰至陳留,他「散家財,起義兵」,並于天下發布檄文︰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這不,如今這檄文也飄到了孔融這邊,整個太守府內是座無虛席啊,臧霸四兄弟、太史慈、武安國、龍羽、華佗、王修、孔文以及張毅。

「我意出兵剿滅國賊,諸位有何看法?」孔融背負著雙手沉聲道。

堂下寂靜無言,所有人都默默看向張毅,也是,像王修、孔文、華佗這些不經戰事的當然是將希望寄托于他身上,至于太史慈、臧霸、武安國等武將多多少少都跟他有點關系,也都等著他的看法。」公禮,此事你怎麼看?」

怎麼看都好看,張毅很想給他接這麼一句話,哦,有事就看我,有事就找我,我又不是萬能的,再說了,此事還能怎麼看,看世叔你的樣子就知道是鐵了心的要出兵,「世叔,出兵不是大問題,問題是出兵幾何,糧草是否充足,器甲是否完善!」

「我知公禮已有定計,快快說來,現在是越快出兵越好啊。」孔融心急道。

張毅無奈地一拍腦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世叔,這點時間是不能省的,如果你信得過我,這事就交給我吧。」

「我當然相信公禮,但這事我怎能不心急。」

「好了,世叔你就先進去洗個澡,睡個覺,幾日功夫這事一定就有著落。」

「幾日!這也太久了吧,能不能快點。」

「能快我一定快,行了吧,您老進去吧。」他強行推走了孔融,與眾人開始謀劃起此事。

兵不在多,在于精,此戰是正面攻堅戰,山地兵用處不大,起步兵兩千,弓弩手一千五百,再加上零零碎碎地騎兵,補齊人數一共是四千人,至于武將則是臧霸、武安國、太史慈三人領兵,龍羽帶支親兵保護自己和孔融,以做應急之用。

就兵力而言這四千人馬實在是不多,但畢竟不是一路諸侯,有很多路諸侯,再說了看世叔的一樣,一定會不惜傷亡地攻城,若是此戰損失殆盡的話,以後還有什麼可弄的,總得為北海留點種子,不過貌似種子留多了,吳敦、孫觀、伊禮、王修、華佗這麼多人留在北海,至少這老家是不會被人偷了。

安排完所有事,張毅準備回去收拾收拾,然後好好睡上一覺,結果發現華佗欲言又止地跟在後面,「老伯,你有什麼事嘛?」

「小子,其實我我是來辭行的。」

「什麼,辭行!老伯何故如此?」

「哎,你別誤會,這想法我很早就有了,只是這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來,老夫卻也不好走開,如今看北海已經大致完善,老夫是該功成身退了。」

「啊,離開北海!老伯你要去哪?」

「老夫雲游慣了,走到哪便是哪。」

「不走不行嘛?」

「醫道一圖全在于一個醫字,只有四處探訪,方能識草藥,知病情,再說我在這呆的時間是最長的了,該是走的時候了。」

是啊,從北海戰事到徐州戰事,從徐州戰事到四方難民,華佗一直是忙地不停,如今人家要走確實不好強留,只是這離別總不是一番滋味,「老伯既然要走,明日我等好好為老伯踐行!」

「不用了,我特意來告訴你,就是不希望弄的眾人皆知,文舉兄現在心煩著那,不好讓他分心,等你們一走,老夫也就雲游去了。」

「老伯的意思是我來替你解釋?」

「不是解釋,是告知,待我走後,你尋一個好的時機告訴文舉兄。」

「老伯,你也太不厚道了,怎麼好讓我去承受世叔的怒火!」他故意埋怨道︰「要不,等過了這事,你自己跟他說。」

「你啊,就別拐著彎讓我留下來了,一事還有一事,事事無常,真要等沒事了再走,恐怕要成白骨嘍。」

「哪會,打完這戰就沒事了。」他言不由衷地說道,確實後面只會越來越亂,群雄割據的時代馬上就要來了。

「好了,就這麼說定了,你可要先替老夫保守好秘密。」華佗笑道︰「這些日子老夫過的很愜意,尤其是你,當初老夫沒看錯人啊。」

「老伯謬贊了,小子一閑人而已。」

「閑人就閑人吧,你小子就是懶散,罷了,老夫先回去了,你也早點休息。」

他張了張嘴,話到嘴邊又不知說什麼,怎麼說,哎,也只能是衷心地希望老伯一路安好,能有再見之期

兩日後,四千兵馬整裝待發,張毅策馬站在前面,遙看著遠方,心中不禁喊道,董卓、呂布,我們來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