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練出一支天下無敵的虎師,就得積聚人才。而從陳倉到涇陽還來的老兵現在已編入長安的「神策軍」,這些人中有不少精通戰術的「專家」。以薛仁貴、皮三定為代表,他們上過戰場,精通兵法,精研戰術,是現成的戰術教官,若不好好用用,還真對不起他們。
教官是現成的,只需要給他規定一下,哪些要教,哪些不用教便成。
待訓的新兵就更不用說了,這次挑選的五千兵士,個個頭腦靈活,所缺的就是讓他們都接受正規的戰術教育,這對大唐軍隊未來作戰相當重要。
這五千虎騎新軍,將來會成為大唐的支柱,他們中有很多人會成為軍官,甚至將軍。即使不能成為軍官,不能成為將軍,他們也是大唐軍隊的中堅,他們也會把頑強的作戰精神和良好的戰術素養傳承下去。
把他們練好,極其重要。
從接手的第一天起,甘林就打定了主意,要把這五千人都打造成一塊過硬的好鋼……
艷陽高照,仲秋的山谷中,微風習習,甚是清涼,遠比谷外涼爽。甘林身著戎裝,騎在赤駿龍駒上,四下里巡視。
虎騎新軍正在刻苦操練,個個一臉的堅毅之色,揮汗如雨。
如今的虎騎新軍,與最初集結時大為不同了。那時的他們雖然精神,卻是缺少膘悍和銳利之氣,經過這些天的操練,他們身上已有膘悍銳利之氣了,只要假以時日。這種氣質會更多。
最近的是陌刀手,穿著新式盔甲,只露一雙眼楮在外,端著陌刀,在軍令中如牆而進,那種威勢非常駭人,讓人心悸神動。
舉刀!一把把陌刀高舉在空中。好象千面萬面鏡子在日光下閃閃發光。劈!宛若雷霆萬鈞,就是泰山也休想擋住他們。
那種聲威,那種凌厲的殺氣,就是甘林這個在血水里洗過澡,在死人堆里打過滾的人也感到一陣心悸。此刀陣練成,一旦出現在戰場上,突厥必將是血流成河,尸積如山。
經過這些天的練,對陌刀的使用更加完善,刀法更加適宜戰場需要。
更重要的是,甘林參照後世體能訓練之法,帶著薛仁貴和皮三定,已經逐漸模索掌握了一套不錯的力氣打熬辦法。這些陌刀手的力氣增長不少。當初才開始練時,他們揮舞陌刀有些吃力,如今比較輕松了。
只要假以時日,陌刀手的力氣會更大,陌刀使用起來更加輕松,劈砍的威力更大。
陌刀手中有兩個熟悉的背影,一個是長孫沖,另一個是房遺直。
長孫沖身材雖然高大,但原本較為羸弱,力氣很小。但進入新營後,進步非常快,兩個月過後,他就達到了營官的要求,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虎騎軍士。
甘林對他的現狀很滿意,把他調來充當陌刀手,這讓長孫沖歡喜無已。
他對陌辦有著特別的愛好,再加上他身材高大,力氣大,做為陌刀手再合適不過了。
房遺直的體質剛來時也較差,和長孫沖一樣,沒跑幾圈步就掉了隊,經常受到營官的訓斥。但虎騎軍的老兵們接手單獨訓練他後,很有章法,伙食也不錯,再加上自己勤加練習,進步非常驚人,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還有一個特殊的新兵,杜構,現在成了「大唐砲兵學校」的一員。
他剛新編入營時,雖然不會武藝。身板卻比起長孫沖和房遺直好很多。又加上他老爹杜如晦和「校長」頗有淵源,在大營時廣得關照。
「校長」何人,甘林專從涇陽挖來的「軍中神算」李愔,想當初,滿朝堂的大臣沒幾個正眼看這位出身不好的六號龍蛋,只有兩位門神爺、知節元帥和杜如晦等人以皇子禮待之,這讓李愔感觸頗深。
知恩圖報,關照自是必須!
所謂「關照」,無非是多來幾鞭子,多上幾馬靴,跑步加幾圈,石鎖多三斤,二個月下來,杜構這身上的肌肉長出來了,還很結實。他身材很高,給人高大健壯的印象,不再是當初只高不大的外表。
杜如晦听說後,還專門請程知節喝了頓大酒表示感謝。
看著杜構,李愔想起了當初的自己,大唐、唐軍,還有那神奇的甘候爺,就是個大熔爐,一塊廢鐵也能百煉成鋼。
不僅這三位是這樣,那五千新制虎騎軍士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練,也是已見一身精悍之氣,膘悍、銳利,遠異常人,讓人一見便知是一群經過嚴格練的猛士。
長孫沖其實是個十分精明的將才,甘林打算讓他每一個兵種都要了解,都要精通。這是一個統帥必須具備的素質。
當初,自己在涇陽統兵,對兵種的了解就是一大短處,幸好有尉遲元帥從中相幫。甘林要推思于後輩,回報大唐,回報門神爺!
看著長了本事的三個昔日的公子,甘大微一領首,一拉馬頭,去了騎兵的練場地。
在執失思德的帶領下,騎兵身著陌刀手那樣的新式盔甲,只露一雙眼楮在外面。馳騁的時候。先用手弩射擊,等到到了弓箭的射程。再用弓箭射擊,然後就是端著長矛進行沖鋒。
此前唐軍與突厥作戰,對長矛的使用並不多。在涇陽時,甘林只能給騎兵裝備長戟,效果雖然不錯,卻不是那麼受看。如今,清一色的長矛配合「飛爪」使用,威力又是倍增。
執失思德手中長刀一揮,騎兵排著整齊的戰斗隊形,綽著長矛,好象萬千條毒蛇一般,聲威駭人。
長矛捅刺之後,虎騎軍拔出新制長刀進行砍殺。一把把長刀在日光下閃閃發光,刀光閃爍,殺氣騰騰。
如今的長刀根據甘林的要求,再次加重加厚,威力比起最早在涇陽試用時又大了許多。
之前大唐虎騎軍的兵士因為使用札甲的關系,面部暴露在外,手臂、腿部沒什麼防護,受傷的機會大得多。如今,給他們配備了甘林設計的新式盔甲,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他們的防護能力驚人。
要是再遇上突厥,這些草原惡狼將對大唐新軍無可奈何,會有無處下嘴的感覺。
遠處一聲鳴鏑飛過,那是皮三定率領的弩陣訓練營。
如今的弩陣,與在當初在涇陽時的弩陣有些不一樣,一是所有的弩兵全部配發了新制橫刀和弓箭。按照甘林的命令,新練的虎騎軍不分兵種,騎兵、步兵、弩步,必須要會騎馬。要會射箭,要會砍殺,這是基本要求。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唐軍的攻擊力和防護能力大為增強。當敵人沖鋒到弓箭範圍時,漢軍不分兵種,一齊放箭,這箭矢的密集程度就大多了,對敵人的殺傷力相應的就會增加。
學會了砍殺,敵人沖到近前時,就是弩兵也有抵抗之力,不會束手待斃……
弩兵的第二個變化是取消了威力很小的角弓,一律換上的新式的宋式連弩,不僅威力增大,能夠連發,還比角弓更加輕便,便于機動。
連弩的厲害勿用置疑。便橋一戰,若無連弩助戰,虎騎軍未必能震懾頡利,取得渭河大捷,即使打勝了,代價會更大,大得多。
未來的漢突作戰必定是在草原和大漠深處,機動能力是首要的。突厥人自小生長在馬背上,騎射嫻熟,再加上他們是輕騎兵。身著皮甲,背負弓箭,輕便靈活是他們最大的長外,是以在歷次作戰中,突厥人均來去如風。今日在東,明日在西。
若伐突之時,唐軍機動能力不夠的話,會吃大虧,拖都會給頡利拖垮。甘林稟報尉遲、叔寶兩位門神爺,和程知節元帥商議之後,決心放棄自南北朝時期中原軍隊就沿用下來的角弓,改用自己移植來的宋式連弩。
這一選擇是適宜的,讓人遺憾的是,曾經功勛赫赫的角弓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甘林特意囑咐大唐軍隊留下一個營的角弓編制,他擔心失了這個素材後,大詩人岑參不能為後人留下「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的名句了。
整個山谷,熱火朝天,將士們殺氣騰騰,只需要再過些時間,就可以合練了。合練一完成,解決了協調與配合,就可以上戰場了。
對誰下手合適呢?是直接對陣突厥,還是東胡、西羌,或是極北之地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