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7章 得償所願

建安七子︰「七子」之稱見于曹丕《典論論文》,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七位詩人。他們都親身經歷了漢末動亂,有一定的政治抱負,因此在創作上表現出一些共同特征。其中,除孔融年長,去世又早,其散文雖沿襲東漢文人的老路,但卻能以氣運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其他六人則年齡接近,是鄴下文學活動的參與者,既具有建安風骨的時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獨立的個性特征。王粲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劉楨的五言抒情詩成就亦較為突出。

20竹林七賢︰是正始中期以後形成的林下談玄的名士文人群體。《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間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三國志魏志嵇康傳》裴松之注引)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表現出超凡月兌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對一種自由自在、閑適愉悅、心與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七賢的政治立場和處世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21左思風力︰左思《詠史》八首無論是抒寫志向懷抱、憤懣反抗,還是寫自己的遺世高蹈、大徹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氣勢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灕,筆調挺拔,辭采壯麗,形成獨有的豪壯風格,與以潘、陸為代表的繁縟雕飾之風迥異,表現了鮮明的創作個性。不但對詠史詩的題材有極大的開拓,而且他這種「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證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斷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獨創表達方式,對後世詠史詩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左思的詩歌繼承了建安詩歌的風骨,被譽為「左思風力」。

22田園詩︰這一詩體是因其題材得名的,內容以歌詠農村景物或農民、牧人、漁父的生活為主,格調恬靜悠然。東晉陶淵明的一些詩歌,被稱作「田園詩」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詩人不滿現實而又無力抗爭,從而退居鄉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流露出不願同流合污,隱逸避世的思想情緒。其詩在當時雖然並無多少人追隨,卻直接影響到盛唐山水田園詩的興盛繁榮。

23山水詩︰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客觀的審美和描寫對象的詩歌。曹操的《觀滄海》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西晉左思的《招隱詩》和郭璞的游仙詩都寫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這類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客觀上為後來的山水詩提供了藝術經驗。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大謝(靈運385—433)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大量創作山水詩的第一人。他以其對自然景物純客觀的工筆精細描繪、繁富典重的風格開創在前,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的雛形,對永明新體詩和後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小謝(朓464—493)繼之于後,以其白描寫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和清新明麗的風格,發展和豐富了山水詩藝術。因為同樣擅長山水詩創作,又是同族,故被後人合稱為「二謝」。由于大謝追求在山水中體悟玄理,沒有徹底擺月兌玄言詩的痕跡,小謝則往往結尾滯澀,都顯示出「有佳句,無佳篇」的遺憾。他們的創作受當時以及唐代詩人的熱烈追隨。

24元嘉三大家︰指謝靈運、顏延之和鮑照。三人並列作為元嘉詩歌的代表,在藝術上各有追求︰謝靈運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顏延之追求典麗華贍之美,鮑照追求熱烈濃艷之美。元嘉詩歌上起晉宋之交的謝靈運,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鮑照。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開創者,鮑照則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大量創作七言歌行體的詩人。元嘉詩歌新的特點是「莊老告退,山水方滋」。首先,山水題材大量進入詩歌創作;其次,詩歌創作由東晉的哲理化改變為重抒情,抒發了強烈的感慨;再次,元嘉詩歌出現了對不同創作個性的追求。另外,元嘉詩歌的新變還表現為詩歌形式的有意探討。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學環境和士人心態的轉變有密切關系。一是劉宋時代玄學在思想領域中已不佔主要地位。二是劉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後用寒門掌機要權柄。

25永明體︰「永明體」是指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一種新詩體。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中,周發現了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規律,沈約、謝脁等詩人將其運用于詩歌創作中,結合漢魏以來的對偶、用典等修辭手法,講究「四聲」「八病」等,以規範詩的聲韻。這種新詩體,人稱永明體,代表詩人有王融、周、沈約、謝眺。永明體是中國格律詩的開端,此後,詩即從自由狀態開始走向格律化。

26宮體詩︰蕭梁時代文風頗盛,志求「新變」(《南齊書文學傳論》)而思想狹窄貧乏,導致聲色大開,出現了以表現宮廷生活庸俗內容的宮體詩。「宮體」之名,始于梁簡文帝蕭綱。宮體詩以描繪女性的體態、生活為重要內容,風格雕飾綺艷。宮體詩代表人物,梁代有蕭綱、蕭繹、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陳代有陳後主及其「狎客」江總、孔範等人。

27玄言詩︰玄言詩發端自魏正始時代。西晉著名玄學家不善作詩,故只有少數詩人以玄言入詩。東晉中期是玄言詩的成熟和□□期。東晉末葉,玄言詩已經式微了。玄言詩的特點在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淡乎寡味,純以韻語敷述玄理,背離了藝術表現的形象、情感等原則。例如孫綽的《答許詢》,滿篇是道、神、玄風、蒙園等玄學詞語,確乎「平典似《道德論》」。這種不同于前代的東晉特有詩風,不但直接啟發影響了陶淵明來淡自然之風格,而且對後代文人詩歌中沖淡自然、曠達閑適風格的影響至為深遠。而且,玄言詩人對山水的體悟與描寫,也為晉宋之際山水詩的成熟和發展奠定了審美心理和創作方面的基礎。

28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志著北朝文學開始復蘇,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較著名的是溫子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溫子升,是北魏文學成就最高者。他的詩歌本來具有北方質真樸野之風,但是他亦學習南朝詩風;邢劭,詩作慷慨悲涼,有魏晉之風,同時,邢劭又非常佩服沈約,他的詩歌今存十余首,多為模仿南朝之作。魏收亦多為模仿南朝之作。

29志怪小說︰多指超現實的神靈鬼怪之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關的。是普通百姓表達理想願望的需要,他們將自己的反抗情緒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曲折的表達出來。志怪小說的內容是宣揚迷信思想,大談鬼神妖異,神仙道術,志怪小說大都采用非現實的故事題材,展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藝術上比較簡略。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還有托名漢東方朔的《神異經》、《十洲記》、題為張華《博物志》、王琰的《冥祥記》等。志怪小說成為唐傳奇的先聲。

30軼事小說︰又稱志人小說,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其盛行這與魏晉以來品評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會風尚大有關系。由于清淡頗為社會所重視,所以記載名士清淡言論的志人小說便在社會上有了社會的需求。一些士族子弟要想獲得聲名而仕進,就必須學習名士的言談和風度,而志人小說則起到「教科書」的作用。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還有有邯鄲淳的《笑林》、葛洪的《西京雜記》、裴啟的《語林》、沈約的《俗說》、殷芸的《小說》等。軼事小說成為我們今天研究中古社會文化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

31《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說。作者干寶,原30卷,今本為20卷,是為「發明神道之不誣」而作。內容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來源廣泛,保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32《世說新語》︰劉義慶《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逸事小說的先驅,以魏晉知識分子為主要記載對象,故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對後世的小說和散文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慶《續世說新語》、宋王讜《唐語林》、明何俊良《何氏語林》、清王《新世說》等。

該建築地處巨野城東七公里——今麒麟鎮陳胡莊以東、後馮橋以北大窪內,為縣級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33詠史詩︰詠史詩的創作始自東漢班固,建安以後也有不少作者,但寫法上大抵是實詠史事,略述感概。左思的作品則是借古諷今,抒發個人懷抱,以詠史的方式抒寫懷抱,將詠史與抒懷結合,開創了詠史詩創作的新路,是詠史詩的一種新創,對後代詩人詠史之作提供了很好的範型,因而對中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34《玉台新詠》︰東周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歷來認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成書于宮體詩發展的高峰期。收詩769篇,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1卷,共為10卷。基本上是自漢迄梁的作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