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的,楊青雲來到了巨大的百花寶典面前,但是這一次楊青雲看到的百花寶典有些怪異,正面的古篆字已經消失,變成了漆黑的四個窟窿,每個窟窿里,一股股邪惡的意念,正從中冒出來。
「你來了?你不該來的,唉……」
長長的嘆息聲,代替了楊青雲的疑問,也讓楊青雲知道,貌似百花寶典因為他的疑念,有了很大的變化。
這讓楊青雲有些隱隱的擔憂,他真的害怕這本大有來歷,而且來歷神秘的寶典,就這麼離他而去,那樣的話,楊青雲從此平步青雲的計劃,將會變得漫長無比,也會變得機會渺茫。
就連楊青雲自己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變得這麼功利了?往日那些光明正義的想法,並沒有消失,但是卻總是在最先想到的,卻是自己的得與失。
巨大無比的百花寶典之上,第五個古篆字的窟窿,已經在楊青雲沉思時,慢慢的出現,看距離跟大小,赫然也是一個古篆字的模樣。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直,楊青雲,你可要想好了,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關系到你我的緣分,也關系到你將來的一生,這個字,將由你替我書寫上,是正是邪,就看你一念之間了。」
隨著百花寶典的一句話之後,整個百花寶典接著沉寂下來,無論楊青雲怎麼出聲詢問,都沒有回答,甚至楊青雲有個隱約的猜測,這個字,給他的時間,並不多。
這到底什麼意思?
巨大的問號,充斥在楊青雲的腦海,看百花寶典的意思,它十分不喜歡楊青雲走捷徑,也不喜歡楊青雲做一些對不起善良與正義的事。
這個楊青雲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但是這個字?到底是什麼字?該拿什麼書寫?這些都沒有一個交代,這百花寶典也太不負責了吧?
內心中狠狠的吐槽了百花寶典幾句,楊青雲卻不得不聚精會神的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失去百花寶典?失去師傅對他的敦敦教誨,讓母親失望?父親的大仇不能的報?這些一想想,楊青雲就渾身顫栗,害怕不已。
絕對不能失去百花寶典,這是他楊青雲最大的底線。
難道這些,都跟他剛剛經歷的那些黑暗想法有關?楊青雲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問題的關鍵。
那他楊青雲又該怎麼做?才能符合百花寶典的心意呢?
這個問題,又讓楊青雲陷入到久久的思索中。
那一年,楊青雲八歲,師傅第一次來到他們家,老道用他那溫暖的手,撫模著楊青雲的腦袋問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這話楊青雲听得懂,也知道出自論語述而十一,跟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概是一個意思。
當時的小青雲就很納悶,這老道不會是瘋子吧?怎麼問一個小孩這麼深奧的問題?難道他被老頭當成了顏淵、孔子之流的聖人了?
于是當時的小青雲回答了這麼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算是楊青雲兒時的一股信念,也算是這些年來,楊青雲的真實寫照。
但是當時老道的回答,卻讓楊青雲現在想想,都覺得匪夷所思,震撼莫名。
「不妥,不妥啊,人無好壞,事無對錯。何時你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你就明了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此彼莫定呼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
至少當時楊青雲被老道這一大段的之乎者也饒懵了。他還是第一次听到這麼復雜深奧的話語,當天老道離去,楊青雲就找了許多的書籍,來查看這句話的出處,可惜直到楊青雲大了,在北華的圖書館里,才查到這句話出自「大正藏」第45卷。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事物原本沒有比與此的差異,區分彼此原本就是出自人為,是人們強加在事物之上的,那既然事物沒有彼此的差異分別,那又有什麼是真實存在的呢?
至少到了那一刻,楊青雲才真正的震撼到極點,也才知道他師尊的學識,已經到達了何等地步。
現在一想想這些話,楊青雲有些幡然領悟的感覺,難道說?一切術,不過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用對了規則,或者是說用對了自己建立的規則,那術的本身,並沒有對錯嗎?
想想自己,假如一貫堅持著自己的理想跟信念,堅持著做人的善良、正義、做事的磊落,不計個人得失,那這些所謂的身外之物本身正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至少在楊青雲看來,他是能經受得住內心的考驗,經受得住一切的誘惑的。
想到這里,楊青雲緩緩的閉上了雙眼,對著那依舊邪惡的百花寶典的第五個窟窿上,用重重的筆鋒,遙空寫下了一個頗為正氣的「術」字。
那一剎,百花寶典仿佛又活了過來,一個滾燙的金色「術」的古篆字,果然出現在了巨大的百花寶典之上,接著,上方的四個窟窿上,四個旋轉的「百花月復黑」古篆大字,竟然一一的排列好之後,出現在了楊青雲的面前。
「不得不說,你之感悟,頗得吾心啊,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希望你以後一定要謹守本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吾心足矣。」
隨著百花寶典內,那蒼老聲音的一番欣慰之言,這張被楊青雲抹下深深痕跡的扉頁,竟然悄悄的閉合上了,接著,依舊散發出璀璨金光的百花寶典,在逐漸變小後,飛入了楊青雲的腦海中。
隨著百花寶典的消失,楊青雲腦海中那滾燙的五個古篆字,終于再次變得格外的金黃耀眼,只有楊青雲腦海深處,一個個黑暗中的惡念,在金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正在默默的觀察著楊青雲,觀察著所有的一切。
人有善惡執念,有好壞之分,並非因為楊青雲的念頭通達,而就此消散,只不過它們會隱藏,會隱忍,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