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八年正月初六,洪承疇正準備緊急出關,期望于河南滅賊部。
高迎祥,張獻忠部眾攻陷滎陽,屠泛水,又數天之內南下取固始,初九日庚申,攻取鳳陽霍邱。霍丘城破時,縣丞張有俊、教諭倪可大、訓導何炳若、大豪紳田既庭等,力戰而死。
正月十一,掃地王張一川攻打潁州城,知州尹夢鰲率壯勇登城守御。正月十二,張部挖掘城牆腳,城牆傾陷數丈潰口,百姓見勢不支,紛紛四處奔避。
尹夢鰲跪地哀求壯勇固守。見賊寇勢大,壯勇無人听從,潰散而去。
尹夢鰲獨持大刀帶家人擋在城牆傾塌缺口處,張部緣城而上,尹夢鰲力戰,揮刀殺十七人。等到張部大隊人馬擁上前來,家人除死者外,余都逃走。
尹夢鰲四顧,除弟佷外竟無一人共事者,即投烏龍潭淹死。其弟、佷七人隨之自殺。尹夢鰲,雲南人,以舉人身份知潁州,尚算是勤政愛民。
趙士寬,字汝良,號菉裴,山東萊州府掖縣人,以官聲為潁州通判。當時本來在壽州,听聞張部進犯穎州,一天一夜夜飛騎二百多里,回歸潁州城守城。
他和家人部下剛進城,張部就四圍合擊。趙士寬欲鼓勵城里人防守,但是城里許多士紳率先逃離,趙苦勸無法,城內分擾,竟然無人守城。張部輕易攻進城里。
趙士寬巷戰多時,本就不多的部下死傷殆盡,最後也投黑龍潭水死。趙妻崔氏,與三女登樓自焚。州役從死者十余人。後來明朝廷贈光祿寺寺丞。
潁州城中,還住著一位任過兵部尚書的張鶴鳴。天啟年間,當時擔任兵部尚書的張鶴鳴,曾全力支持巡撫王化貞進攻後金而不服從經略熊廷弼的指揮,導致遼東全線敗退,張鶴鳴因此丟官返鄉。
張鶴鳴見城破,逃到別的房子里。他的長子張大同就在此人人奔逃的危機時刻,為救父親家人,故意居住本宅,在門口題大字「張大相公書房在此」。
張一川部下抓住他,強迫他下跪,他寧死不屈。又追問父何在,大同說︰「要殺便殺,我不可能說出父親躲藏處讓你們抓的。」
張鶴鳴家下人投降者引領掃地王部去張鶴鳴躲藏的民舍,綁縛張鶴鳴來自己家,拷打索取藏金。張鶴鳴回答︰「沒有。」
張大同爭著說︰「家里財產都是我掌管,和父親沒有關系。」掃地王部下流賊不听,大搜其室,見皆古玉及陶器。
這些人不知道古董價值,生氣下將張鶴鳴從頭頂用大斧劈開。
見父親慘死,張大同奮臂大罵,一賊要殺他。旁邊一賊勸說︰「已經殺了他父親,暫且留下他命,但是必須獻金贖命。」
張大同罵道︰「父死義不獨生!」罵愈烈。賊人憤怒去其須,又用刀斫開他半邊臉面,罵仍不絕聲。賊部于是肢解了他。(注1)
張一川輕易地攻佔潁州城,盡取子女玉帛。
潁州張鶴鳴估計是農民軍在崇禎八年以前處死的最高級別的官員。彼時農民軍軍紀極其糟糕,城破之後,遇難的官紳士庶多達一百五十多人,婦女殉節者二十七人,烈女八人。
農民軍破潁州、霍縣後,一部南下攻入廬州府境,另一部即殺向壽州(今壽縣)、鳳陽。
鳳陽,明王朝的「龍興」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
取得天下後,明朝廷曾在這里大興土木,先後為朱的父母修建皇陵,擴建了朱少年時代當過和尚的龍興寺,並按南京的規格修建鳳陽城,定其為中都。故此,鳳陽對明朝庭有特定的意義。
鳳陽府更是南京的北方門戶,如鳳陽一失,則南京門戶洞開,必受兵鋒威脅。如南京出問題,那東南賦稅重地、半壁江山就很難保住,大明朝的氣數也就差不多了。因此,鳳陽一帶,無論從哪方面而言,都不應該出任何差錯。
明朝廷在鳳陽設有留守司,另有班軍、高牆軍、操軍和護陵軍六千余人。鳳陽巡撫督漕駐淮安,兼護泗陵(皇祖陵),太監駐鳳陽。這些軍隊很久不打仗,各級武職只顧貪污軍餉,誰會去訓練士兵,戰斗力可想而知。
崇禎六年(1633)冬,農民軍突破黃河,南渡河南後,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就曾經上書朝廷,要求派兵防守鳳陽皇陵。
崇禎七年(1634),張鳳翼(當時是兵部尚書)也上書,希望朝廷命鳳陽撫按加強防守。崇禎曾召諭兵戶兩部,詔令淮安巡撫朱大典、楊御蕃扼守南畿和鳳陽祖陵。但總體來說,鳳陽的防守非常薄弱,尤其是負責防護的巡撫楊一鵬、太監楊澤都不知軍事。許多官員甚至認為,朝廷大軍四圍,流寇怎會殺向鳳陽一線。
不幸的是,農民軍恰恰選中了朝廷防守比較薄弱的鳳陽地區作為主攻方向。
農民軍破潁州、霍縣後,一部分南下攻入廬州府境,另一部分殺向壽州(今壽縣)、、鳳陽。
作為龍興之地的鳳陽,無疑有特殊政治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給予殊遇,在賦役方面給了不少豁免。但是到明末,豁免已不復見。相反,鳳陽作為中都,百姓承擔的差役、匠作多如牛毛,年景幾乎到了過不下去的地步。
崇禎四年(1631)十一月,當時任南京禮部右侍郎的錢士升,在奉命祭告鳳陽皇陵後,曾向崇禎上疏匯報鳳陽地區衰敗的景象︰鳳陽號稱帝鄉,但一入其境,只見土地多荒,廬舍寥落,一望蕭然。
究其故,是因為鳳陽土地本就貧瘠,在江北屬下下之郡。一遇災荒,百姓紛紛向外逃荒。而走掉的那部分戶口本應承擔的賦役,就須讓留在本地的人承擔。如此惡性循環,自然是戶口越來越少,荒地越來越多。」
錢士升最後要求朝廷對鳳陽予與特殊照顧,減免鳳陽的賦稅。
崇禎在看過奏疏後,只是輕描淡寫地批了一句知道了。正想方設法增加收入的崇禎,不敢開先例,怕各地起而效尤。自然無法接受錢士升建議。
所以,鳳陽局勢便不可避免地要惡化下去了。崇禎七年(1634),鳳陽守軍曾發生兵變,皇陵衛指揮侯定國被亂兵殺死。
到了崇禎八年(1635)正月,鳳陽守備太監楊澤得知農民軍圍壽州後,急令留守朱國相準備迎敵,令風陽知府顏容埴領鄉兵防守。楊澤,聲名不佳,和大多數太監一樣,唯財是貪。
鳳陽商民對他很是不滿,曾訴告于巡按御史吳振纓。吳振纓哪敢得罪楊澤,不敢接受訴告。群情激奮之下,百姓一擁而至太監署,點火焚燒。吳振纓則伺機逃月兌。
于是,一些痛恨官吏的百姓便偷偷地赴潁州去接納張一川部。
正月十五日夜,元宵節。鳳陽城中官吏士紳慶祝佳節,火樹銀花,滿城士紳歌舞不斷,至于城里無數嗷嗷欲餓死的窮人,自然不會有人提及。
張一川軍的先頭部隊約三百多人,化裝成商賈、車夫,分批潛入鳳陽城中。到了約定時間,城中火光四起,喊殺聲處處,百姓狂奔,一片混亂。張軍乘亂佔城,張獻忠,高迎祥大軍隨後而至。
當時鳳陽本無城牆,無險可守。城中雖有數千兵馬,但在此情況下,根本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留守朱國相、指揮袁瑞征倉促應戰,其部多死于敵手,朱袁二人亦戰死。
掃地王張一川殺入府署,抓到了身穿囚衣混跡于囚犯中的知府顏容瑄,用棍子把他活活打殺堂下。推官戴文英等六位文官,四十一位武官,也被處死。士民被殺者多達數萬人。
張高部將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皇陵糟蹋得面目全非。放火燒掉了皇陵、享殿以及陵區內的三十萬棵蟠松,殺掉了守陵太監六十余人,關押在陵區高牆內的罪宗(即犯罪的宗室人員)百余人被放跑。
又放火焚燒城中的公私邸舍二萬余間。龍興寺也被點著了大火。一時間,鳳陽城內外火光沖天,光照百里之外。
農民軍公開打出「古元真龍皇帝」的旗號,在鳳陽地區恣意虜掠三天三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過了幾天舒心日子,慶祝這前所未有的勝利。
據傳農民軍曾在鳳陽神祠中佔枚問神,得下簽。一怒之下,剖神像,拔營而去。
在分兵撤退時,還有一個小插曲。李自成曾向張獻忠索要皇陵中那些善拉會吹的小太監,張獻忠舍不得給。李自成一怒之下,便與張獻忠分開。
鳳陽失陷,消息至北京,朝野上下一片驚慌嘩然。
兵部尚書張鳳翼接到敗報失色,站立不住,暈倒在地!
崇禎接到中都淪陷、皇陵被焚的消息後,悲痛欲絕。當天本要開講經筵(注2),他特傳旨免行。自己素服避殿,親赴太廟祭告祖宗之靈,並命百官修省。
鳳陽之變在崇禎心中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在默默承受著朝廷上下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之際,不得不面對列祖列宗,反省自己即位以來的種種舉措。不過,他更希望他的軍隊能在短期內剿滅農民軍,報此血海深仇。
新一輪部署下,先作了人事上的調動。
鳳陽被焚,必須要有人負責。漕運御史、鳳陽巡撫楊一鵬在劫難逃,被斬首棄市。
與楊一鵬一起被迫究的,有鳳陽巡按吳振纓。他被逮下獄,最後充軍戍邊。
至于貪財的守陵太監楊澤則先畏罪自殺了。
楊一鵬被逮後,由朱大典總督漕運,巡撫鳳陽,協同洪承疇圍剿農民軍。又調動精銳的遼東兵三千,由總兵祖寬率領,開赴前線。急令洪承疇加緊圍剿工作。
注1本卷史料取自計六奇《明記北略》卷十一,由于這次事件才使得主角命運有了大的飛躍,所以才詳細說明
注2中國古代皇帝研讀經史而舉行的御前講席。宋代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單日舉行經筵,由講官輪流入侍講讀,名曰春講、秋講。明、清兩代基本沿用其制。舉行經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味道研經」,探究經書中的微言大義;一是「以古證今」,亦即以史為鑒,吸取封建統治經驗教訓。經筵例不由閣臣兼之。清順治九年(1652)後始以大學士知經筵事,以尚書、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學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講。經筵設御桌、講官案。清代皇帝在文華殿行經筵儀,先講《四書》、《五經》,然後由皇帝宣示滿、漢文御論,各官听講。事畢,由各官行禮,于文淵閣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