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梵一邊飛著還在想,剛才回來就嚇自己一跳,可是不回那去又能去哪,這時的中國正是剛成立的時候,回去可以先去看看爺爺、女乃女乃,和姥姥、姥爺,看看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了,是不是像小時听到的那樣,什麼地連著炕,一屋住人一屋養豬,這個時候還有太爺爺和太姥爺呢。根本沒見過,家里能有的只是一張黑白照片。這次回去一定要看看,如果能幫上一點忙就忙一些,可是我要是這樣做了會不會改變歷史呢。
林梵此時也很矛盾,可是既然自己回來了,想的是去哪都不熟悉,還是回到故土的好,對那里總有那麼一種眷戀,此時父母還沒有降生,回去看看爺爺、女乃女乃、姥姥、姥爺,的變化也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
小的時候總听爺爺講,咱老家其實是山東人,在大清時你太爺爺躲災逃荒,來到扎賚諾爾,當時往這邊上逃的人有山東的,河北的,還有黑龍江的,這土好,草好,還有煤,還有一個大湖,就是冷點,沒有當兵的,更沒有胡子,所以就在這里安了家。
那時老人的決定是對的,這要是在往北上就是老毛子了,算起來咱們家在這都二百多年了,算是扎賚諾爾最早的移民。
後來老毛子來了,看這的煤多,那時煤層淺,兩鍬下去就能看到,家里一年到頭都燒這個,比燒柴和牛糞強多了,後來日子更好了,還有了電,老家那時還點煤油燈呢,然後就托人往老家帶話,結果老家的人听說這這麼好,來的人就多了,再後來小日本子也來了,和老毛子合作開煤礦,後來打戰了老毛子和小日本子掐起來了,最後就只剩下日本人了,他們自己不挖煤,就將戰犯、農民、牧民抓來當勞工來挖煤,然後在用火車往國內運。
扎賚諾爾就是林梵的故土,這里對于林梵來說在熟悉不過了,上學時林梵偏文科,對于英語和數學真的是不行,由其是英語,都上初三了才開始學,之前學的是俄語,還沒記住英語單詞呢就畢業了,也就是說到了高中時才真正接觸英語,不過也就是那一年林梵參軍了,結果在部隊里的一次遭遇,就成就了林梵現在的境遇。
小時候林梵記憶很好,林梵記得自已的父親和老丈人,就是和采煤有關的機械工程出身,這里的人大部份,都是從事煤礦開采,等相應的工作,歷史博物館就有記載,1902年,蘇俄成立了扎賚諾爾礦業公司,采出的煤炭主要是供中長鐵路蒸汽機車使用,一部分用來取暖和發電。俄羅斯人和中國的工人一起勞動。所在這里多數以俄羅斯風格的住房為主,由于北方的冬天異常的寒冷,設計者把房子的牆壁弄的很厚,而窗戶很小。這種房子在扎賚諾爾比比皆是其實就是木克愣,有些一直保留到60年代。
蘇聯管轄時期,扎賚諾爾煤礦的礦山救護大隊。里面俄羅斯人和國人都是層層選拔的技術過硬的工人,30年代,救護隊已經使用了氧氣和防毒面具等先進的東西。
扎賚諾爾煤礦應該屬于最早接觸歐洲文明的北方區域之一,30年代這里就有舞廳酒吧等西洋的玩意,接待對象是俄羅斯的工程師、機械師等煤礦管理者。中國的很多地方商人和煤炭經銷商、材料供貨商也摻雜其中**作樂,八大市的妓(院)有好幾家,夜晚也是燈紅酒綠的奢靡風光。中國的許多買辦,也應運而生,因而,扎賚諾爾的很多人,得益于開放的氛圍,都喜歡跳舞,喜歡吃面包香腸,飲伏爾加和格瓦斯。
9.18事件後,日本人的勢力漸漸增強,蘇聯人靠邊站了,紛紛卷鋪蓋回國,但是也有少數俄羅斯技術工人和懂煤礦測量地質的專家被日本人留下來了。斯大林主導的蘇聯革命,鎮壓出身富裕的人,原來為沙皇效力的白俄,為了生計,也留在了中國東北,包括滿洲里扎賚諾爾礦區。這些人的後代,有的就與中國人通婚,所以扎賚諾爾解放初期,二毛子很多。
那個時候的煤礦的地面設施很簡單,電力由1500千瓦的燃煤蒸汽發電機組供應,1910年,中國的土地上,百分之八十還處于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和農耕文化,扎賚諾爾煤礦就用上了電。礦區內有電力公司、電燈廠、礦燈廠、更生廠、列巴廠(面包房)、鍋爐房等。30年代後期,扎賚諾爾就有了電影院,老電影院一直用到1963年,因為場地狹窄安全隱患很大,當時的呼倫貝爾盟行署投資在原址建設了新的電影院。扎賚諾爾新電影院1964年6月竣工,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彩色故事片《千萬不要忘記》。
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從人民日報上看中國大部份都在大旱,人們吃草根挖樹皮,有多地還有人吃人的報導,可是扎賚諾爾沒有一個人餓死,更別說吃不飽飯了,雖然吃的也是菜團玉米糊,可就是這樣的一天三餐也是當時羨慕死人的飯菜。家里的一些老人還能偷偷吃上個咸雞蛋。雖然說吃不飽,其實就是當時家庭人口太多,而種地的收入大部份都拿出去支援國家還債了。
1975年,扎賚諾爾歡送知識青年下鄉。林梵的大姑就去了大楊樹農場局‘青年農場’。大姑到了農村,經常是掙不到基本的口糧,成天來信管家里要這要那,譬如糧票啦、舊衣服了、甚至手電筒的電池和蠟燭也時常的給她寄。
扎賚諾爾煤礦距離達賚湖很近,山坡上的荒地肥沃宜于種植,達賚湖的支流就從爺爺家附近流過,爺爺說最旱時也從沒有斷過溜,開墾荒地種香瓜子、甜瓜、土豆、布留客、甜菜疙瘩,玉米、小麥,秋後賣掉補貼家用。
後來農民公社也種,不過是集體的,那時地好種,就是人少,年輕人都上了煤礦,而且這地這麼多年從來沒招過螞蚱子,就是那些年這家賊多,入秋時洞杵子多,開春用大爬犁開地時,滿地的跑的洞杵子,餓了一冬的狼呀,狐狸啥子的就跟著大犁跑,開上一個月的地,狼都吃吐了,看都不看。
集體公社後,爺爺就在公社里趕馬車,女乃女乃就在家里代孩子,到了特殊時期後期女乃女乃的身體一直就不好,都是年輕時干太猛了,做下了病,就那樣也不閑著,在家養個雞呀,牛呀什麼的,平時擠點女乃,到了夏天還可以去賣個牛犢,那時家里也養豬,如果沒有集體公社的存在,現在家里的生活肯定會很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