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一個月後,青玉出現在江城商會館中。

孫校長的小學校,青玉已經不能再去。童小姐無什大礙,陳家豪也出了院,孫校長自掏腰包,給了陳家一筆錢當作營養費,陳家也就不再多說什麼。童小姐呢,孫校長將青玉的課加給了她,又為她漲了薪水,她那里也就消停下來。

無論從孫校長的角度還是從青玉的角度,都不願此事擴大,也許,這樣的結果,是最好的。而青玉對孫校長的感激與愧疚之情,也只能埋藏在心里,無法相報了。

青玉想起沈孟懷的話,看來,也只有去江城。江城商會的義學館,是專為貧寒子弟讀書而設,也是會館的一項慈善義舉,青玉也覺得自己很合適這樣的環境,她很願意為那些窮孩子教書,與他們相處。但青玉不能否認,最終促使她下決心去江城的,是因為沈孟懷的緣故。

江城,顧名思義,是一座臨江之城。長江之水貫穿了它的中央,將它一分為二。也是靠著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江城的染織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尤其在明清時,更是成為全國的印染中心,享譽九州。

唐先生的德軒染坊就設在城北的江邊,背靠長江,方便運送貨物。江城大大小小的染坊不下百家,數德軒染坊名頭最響。

唐先生年輕時在江城一家染坊當學徒,他肯吃苦、也肯用心,學了一手印染的好手藝。他不象一般的學徒,只埋頭做苦力,卻喜歡揣摩,更不甘心只當個小小的印染工,在積攢了第一筆資金後,他便自己開了個染坊,取名字中的一個「德」字作為染坊之名,就叫「德軒染坊」。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德軒染坊生意越做越紅火。江城既為全國印染中心,自然吸引了大批各地商人來此,而各地的商業會館也應運而生。江城所有的會館中,有兩大會館最為有名,一是由徽商阮功權所設的徽州會館,另一個就是唐先生的江城會館。

唐先生見在江城已沒有多少發展空間,他又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經過實地考察,在繁華的榮城開了家絲綢店,專營自家染織品布料。

德軒染坊的染織品無論棉、麻、還是蠶絲,均為上乘,加上榮城是個繁華大都市,無數達官貴人的光臨,讓唐先生的生意十分紅火,于是他在榮城的「恆軒絲綢店」很快就名聲大作。

榮城的生意做得越大,唐先生在江城那邊便有些分身無術,盡管太太沈佩珊也很能干,在很多時候能幫上一把,但一來唐先生總認為女流之輩只適合在家相夫教子,不便長期拋頭露面,二來,雅萱身子弱,身邊也需要家人照顧,他一直看好的是沈家小少爺沈孟懷。

沈家在連城家業頗大,有上千畝的良田,但沈老爺沈梨君體弱,這些年,里外一直都由太太孟青黛打理。沈家大少爺沈碧懷因不滿父親專寵孟青黛,借口外出求學求官,長年不歸。小姐沈碧落則早已嫁為人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