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
靖康的軍隊論走是走不過東夏的,若是追擊東夏軍隊,大漠草原他們不熟悉……而軍隊又有賴于補給。東夏軍隊若不主動進攻,這樣的仗怎麼打呢?皇帝似乎至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上過,晚上大宴喝得高興,和侍寢的美人滾了一夜,日上三桿,醒來才知道眾多將領都在等著自己。
皇帝都不知道狄阿鳥替他想了一夜的問題。
皇帝坐到眾將面前,問他們︰「今日不曾與東夏交戰?戰況如何?」
眾將面面相覷。
東夏軍隊與靖康軍隊數量懸殊,昨天將他們打跑了,今天他們會出現嗎?要是出現,大伙才會感到奇怪,覺得定有陰謀。
董文連忙起身,近前喊了一聲「陛下」。
他想私下提醒,然而皇帝顯然沒有覺悟,大怒說︰「為什麼不出戰?是的。昨天傷亡不小,讓你們覺得東夏軍隊不可小覷,正因為如此,你們要讓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他有多少人,我們有多少人?」
這是典型的中原作戰思路。
你就在我對面,頂多是有個城居住,我只要人多,我不停圍著打,打到你沒人為止。
皇帝還不覺得有什麼,董文臉上已經現出不自在。
他咬了咬牙,告訴說︰「陛下。不是我們不出戰,東夏軍隊它後撤了呀?我們到哪找他作戰呢?就算是能找到,你去攻打他,他又退了呢?當然,我們又不是不能追擊,一來怕分散軍隊,鑽進他的口袋和陷阱中,二來,我們沒有做好分兵佔領東夏的準備。眾將等在這兒,就是讓陛下拿個主意。」
這麼一說,皇帝臉上陰晴不定了,甚至懷疑眾將讓他出丑,不由用不善的眼神掃了董文一眼,冷笑說︰「那就沒辦法啦。」
他又陰陽怪氣地說︰「那就不打啦。回關中?」
眾人跪一片請罪,皇帝冷呵呵地說︰「你們是大將,凡事來問朕,朕替你們去指揮去?該听朕的時候不听,昨天作戰前給你們說,讓你們留下騎兵用以追擊,你們的騎兵呢?今天該你們決定怎麼作戰,卻全都跑來問朕這兒了。」
一名大將猛地站起來,分辯說︰「昨天我們留下騎兵了,也用在追擊上……」
這是頂嘴呀。
皇帝大怒,拿起手邊的玉如意就砸了下去,喝道︰「給朕拉下去。」
董文亦是頭疼。
這位將領名叫劉義夫,亦是戰功卓著之人。
他連忙替此人求情說︰「陛下。陛下。大戰在即,用人之際。」
他不說還好,說了,皇帝反被架在不用此人的套路里,皇帝冷笑︰「朕缺人用嗎?給朕捕了,換個知道怎麼用騎兵的?」
眾人無不失色。
皇帝說的沒錯,劉義夫正是昨日預留騎兵軍隊的將領。
公允地說,董文也不認為他犯錯了,馬上東夏人都要月兌離戰場了,身為騎兵將領,機動性最強,你都不追嗎?
在原地坐著看步兵追騎兵?
何況這每一個安排,都是自己和行轅上的參軍、將領提出之後,上報皇帝決斷的。
上來幾個御林軍,按了劉義夫就走。
劉義夫委屈萬分,扭了幾扭身體,大聲喊道︰「陛下說我昨日作戰有失誤,我沒什麼好說的,畢竟傷亡不少弟兄,可要是說我不通騎兵戰法,某卻不服。某不信別人就能傻站著,眼看敵軍月兌離戰場。」
他幾個不服喊出來。
皇帝更加吃不住,喝道︰「那就讓你服。」
他厲色一笑,給董文說︰「喊驍果都尉健威來。」
董文愣了一下。
他懷疑皇帝早有安排,健布是最早提出騎兵系統-戰法的將領,健威被他一手栽培,皇帝這要換將嗎?
他也不敢再勸了,立刻讓人去喊健威。
健威來到,拜見過皇帝。
皇帝立刻問他︰「若朕以你為騎兵將領,就說昨天戰場上,你會怎麼做?」
健威想也不想就說︰「東夏軍隊是往西北方向撤的,而漁陽在戰場東北,若我為騎將,必往東北迂回,在那兒等他們。」
將領們一下竊竊私語起來。
健威不知皇帝喚他的原委,有點兒洋洋得意,覺得自己這個題打得還算有水平。
皇帝指指健威,冷笑道︰「健威這樣沒怎麼上過戰場的人就都知道,這騎兵怎麼用,用在什麼地方,怎麼追擊,你劉將軍有何話說?你往前追,追的什麼結果?還被東夏軍隊迂回,打得落花流水。」
皇帝宣布說︰「給朕拘囿起來,由健威代指,昨天陣斬敵將,朕還沒有褒獎。」
健威吃了一驚。
這是怎麼一個跳躍法,一介名義上的散將,受父祖他們余蔭得到的一個勛榮,一下子就能指揮萬人。
但是眾將之中,沒有人質疑……他們和董文的想法差不多,這是皇帝深思熟慮過的,今天不過是找個借口,換將。
劉義夫嘆了一口氣,扭頭過去,認命一樣,任御林軍押著他往前走。
健威還在發愣。
很快,他想起熊熙來昨日的叮嚀,大聲說︰「陛下。你不能因為我陣斬敵將褒獎得太厲害呀,那不該是我進身之階。」
他這種辭讓,更讓皇帝覺得順心。
看看?
這是個听話的好孩子,起碼他知道謙讓吧。
皇帝干脆利索地問︰「朕就問你。你能不能帶好兵吧。你祖父傳授的兵法,你學的怎麼樣?就回答朕一個問題,你敢不敢帶?有沒有信心帶好兵?」他諄諄利誘說︰「要是你立下大功,與朕載譽而歸,回到長月,你祖父接在郊外,一問此戰誰是首功呀。朕就會告訴他,你,健威。他孫子。」
健威的臉龐漲得通紅。
身為武人,何人不想建功立業,何人會自認為懦弱,沒有自信,不敢擔當?
何況自幼習武,研習兵法,受祖父諄諄教導,要為國家開疆拓土,要為君王盡忠,事到臨頭,自己能退讓吧?
他繃緊面龐,扎軀,果斷地吼道︰「末將一定不負陛下重托。」
眾將憶起他祖父赫赫的戰功,亦齊聲附和皇帝的盛名。
然而將是換了,東夏軍隊在哪呢?咋接下來與他們繼續作戰呢?皇帝受到健威啟發,靈機一動說︰「必定是在東北,他怎麼裝模作樣,也是撤往東北,那兒是漁陽,他不怕大軍開進漁陽嗎?」。
眾將其實並不這麼認為。
這草原這麼大,狄阿鳥也不是傻子,竟然無險可守之中,在前往漁陽的方向,節節抵御朝廷的軍隊。
但是皇帝說的這麼肯定,董文就傳下命令,讓斥候往東北方向搜索。
搜索了半天,證實了皇帝的睿智。
狄阿鳥替他們想好了,讓他們找到東夏的軍隊,正在白登上往漁陽方向的一片小荒坡上修築營寨呢。
皇帝哈哈大笑。
滿朝將領不知道怎麼找到敵人,他找到了,而且這敵人,還修土城,打算在那兒抵御兵鋒,你說,這是智慧嗎。
既然如此,那就大軍放心開拔,攻打他那個簡陋的攻勢吧。
如果他再撤退,那就打到漁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