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七十四章 氣吞山河

康乾二年八月十五,北漢北方數個大州的兵力集結于冀州治所鄴城,北方軍團、關軍團和河北軍團三大軍團的主力軍會師于此,三個軍團的八十萬主力大軍以及四支精銳部隊的二十萬精兵悍將嚴陣以待,在鄴城祭師出征。

和往常出征時一樣,敖烈令人將忠烈碑擺在了點將台上,忠烈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激勵起了八十萬北漢精兵無與倫比的斗志。在做戰前動員時,敖烈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話︰「將士們,為了留名忠烈碑上的英魂,為了我們身後的親人和家園,為了我們身為軍人的最高榮譽,出征!誓要擊敗曹操!」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飽含著氣吞山河的氣勢。與之呼應的,是八十萬北漢將士們的縱聲高呼︰「出征!出征!!誓要擊敗曹操!誓要擊敗曹操!!」

和往常出征時不一樣,為了打贏這一次的決戰,敖烈幾乎動用了麾下所有的精英,龍虎二將、五虎上將、八部良將、十方全才悉數跟隨于軍。只有坐鎮荊州的龐統和不願與曹操為敵,而主動留守在燕京的郭嘉未曾前來,陣容可謂是空前強大。強大的陣容也從側面激勵著將士們的斗志,每一名北漢精兵的臉上,都因此而帶著對勝利堅定不移的渴望,天下英雄盡聚于此,他們還用擔心失敗嗎?更何況,為了這次決戰,敖烈用了大量的錢財,為每一名將士都裝備了具有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優良的鎧甲和鋒銳的武器,也讓將士們的信心暴漲到了巔峰。

康乾二年八月十日,在敖烈祭師出征的第二天,鎮守荊州的龐統也在荊州與江東交界的柴桑向曹操發出了宣戰,以荊州、江東地區組成的南方軍團傾巢而出,共計四十萬大軍進行了戰前宣言,與敖烈統率的北方三大軍團形成了呼應。一南一北的將曹操牢牢地按在了原。

雖然南方軍團的陣容沒有北方三大軍團那樣強大,但以周瑜、呂蒙等名將為首的陣容,卻也令人不敢小覷。再輔以數十位荊州、益州和江東等地的大將和謀士,再加上四十萬士氣高昂的大軍,迅速在南方掀起了一股暴風,讓很多魏國郡縣的官員,都陷入了恐慌之。更何況,南方軍團的軍事長官是龐統,鳳雛之名,天下誰人不知?鳳雛、臥龍。得一便可安天下,如今臥龍在北方輔佐在敖烈身側,鳳雛卻在南方撐起了另一股浪潮,當真可謂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康乾二年八月十七日,西南軍團的徐庶也做出了呼應。他召集起西南軍團的三十萬主力軍,與孟獲、祝融夫人率領的南十萬蠻兵,向原方向進發,最終在漢駐扎了下來。和敖烈、龐統形成了合圍之勢,堵死了曹操撤出原的道路。圍三闕一的軍事布局,至此宣告成型。

然而,圍三闕一卻還不是敖烈最想要的布局。他深知曹操之能,只要稍微留下一點縫隙,他就有可能逃離戰場,然後遠遁海外。以圖東山再起。為了徹底困死曹操,避免日後再起波瀾,敖烈還下令對青州東邊的海域進行了封鎖。

康乾二年八月二十一日。遠在扶桑的蕭儒趕了回來,他帶來了十萬水軍,並和一直在膠州灣日夜操練的二十萬北漢水軍匯合一處,在孫策的統率下,一起來到了青州東邊的海域,對近海領域進行了封鎖。與此同時,坐鎮江東的孫權還讓老將程普和黃蓋率領五萬水軍與孫策會師,徹底掌控住了東海所有的出海口,斷絕了曹操有可能遁逃的最後一條路線。

從康乾二年八月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一日,短短的天時間內,北漢兩百多萬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合圍,聲勢滔天的將曹操壓縮在了原地區,沒有留給他絲毫的伸展余地,完美的將敖烈規劃好的戰略縱深勾畫了出來,在這個過程,暗影成員這些幕後英雄們的穿針引線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正是他們不停地傳遞消息、不停地對曹魏探的刺殺、不停地在原地區制造混亂,為四路大軍爭取時間、創造時機,一舉完成合圍之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敖烈的戰略構想,他是想以北方三大軍團為主,在正面戰場消耗曹操的絕大部分兵力;以南方軍團為輔,進一步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而西南軍團和孫策統率的水軍,則只是起到牽制作用,同時做好對東西兩側的防御,擾亂曹操的耳目,防止他對西南用兵或者向東海遁逃罷了。等到時機成熟,戰機出現的時候,四路大軍同時出擊,將曹操的勢力在原地區連根拔起,徹底摧毀當今天下阻礙一統的最後一個割據勢力。

同時動用了兩百多萬將士,敖烈的大手筆,令天下為之震動,一時之間,風雲變色!

許昌,魏王府。曹操有些坐不住了。面對北漢兩百萬精兵的四路侵襲,沒有誰能夠做到面不改色,即便是一代梟雄曹操,同樣也不能。

曹操自然不甘心就此束手待斃,即便明知自己並不佔有任何優勢,但他仍然做出了奮起抵抗的決定。新近征召的八十萬大軍大部分已經訓練成軍,堅力量的補充也趨于完成,這多多少少讓曹操的心多了一些底氣。于是,一道接一道的命令從魏王府傳達了出去,征召令像是雪片一般,向原各地飛散。

在曹操的詔令下,鎮守在青州的臧霸起兵二十萬,和北漢大將孫策統率的水軍隔海相望,伺機重新奪回對近海的控制權;鎮守在原與冀州邊境的魏軍大營再次得到了增援,二十萬大軍被送進了大營,和曹仁舊部的十萬大軍匯合一處,共同構建起了抵抗敖烈的第一道防線;同時曹操親率三十萬大軍,以及虎豹騎和虎衛軍這兩支重新組建起來的精銳部隊,帶著荀攸、程昱等謀士,越兮、曹休等大將,向曹仁的大營出發,準備和敖烈在原與冀州交界之地,和敖烈決一死戰。

另外,除曹丕坐鎮許昌之外,其余的曹家弟都被分派到了各方,分頭在兗州西邊和豫州南邊構築防線,抵擋北漢西南軍團徐庶和南方軍團龐統的迫近。臨行前,曹操對這些被外派的家族弟做出了明確的指令,不求他們能夠斬將殺敵,擊退北漢大軍,只求他們能夠守衛疆土,做好防御,不要讓北漢的將士攻入原月復地即可。曹操心清楚,北漢兩百萬大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最有威脅的,還是敖烈親自統率的北方三大軍團,決戰,必定會是在北方與原之間的戰場進行的,所以曹操對開往其他幾處戰場的統帥,明確的下達了無過便是功的命令,只要能拖住其他幾路北漢大軍的侵擾,便是功勞。

矛與盾的較量,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敖烈和北漢的強勢,就像是一把鋒銳的長矛,從各個方向向著曹魏的要害攢刺;而曹操和他的魏國,則只能被迫充當起盾的角色,在四面撐起防線,將原月復地層層保護在其。

持矛者,氣吞山河,一往無前,雖千萬人吾往矣;持盾者,老成持重,不氣不餒,任你橫行霸道,我自巍然不動。敖烈和曹操這一對天生的宿敵,在歷經幾番起落,幾次離合之後,最終還是走向了對立,曾經的同盟合作,在各自劍拔弩張的氣勢下,早已消散于無形。

或許最初兩人的志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能夠振興大漢而努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歲月的洗禮,兩個人都已經偏離了最初想要走的道路。曹操為了實現心的野望,最終走上了自立的道路,成為了一代梟雄;而敖烈也沒能按照當初的設想走下去,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最終有意無意的走上了爭霸天下的道路,這和他當初的想法相去甚遠,可是他卻不曾後悔,既然命運賦予了他這份責任,那麼他便會好好珍惜這次機會,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留給後世孫一個長長久久的太平盛世。

敖烈和曹操兩個人,甚至是他們身後的每一名將士心都清楚,這一戰,必將關乎天下大勢的走向,落敗的一方,也許就再也沒有了爭霸天下的機會了,現在,機會只有一次,敗了就永遠的敗了,沒有人願意承受這樣的失敗,所以,雙方自敖烈和曹操以下,都拿出了生平最為高昂的氣勢,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著最後的準備。

十日之後,曹操率領三十萬大軍來到了曹仁的大營,與營已經就位的另外三十萬大軍完成了回師。十萬魏兵扎下了數十座軍營,前後綿延三十里之遙。

與此同時,敖烈也率部來到了戰場,在距離曹操軍營五十里之外的頓丘駐足,百萬北漢精兵分東南西北五個方向扎下五座大營,每個大營又細化為前後左右五個部分,大小二十五個營寨,昂然而起。

大戰,一觸即發!(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