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章 前世之旅之旁觀者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職業叫做旁觀者,與世無爭,冷眼旁觀,置身局外,從旁邊觀看或者觀察的人。舒愨鵡如︰冷眼旁觀、袖手旁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不知道我現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看著自己的前世,除了過多的感觸,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這個就是你創造的世界,不,是我們創造的世界!世界沒有絕對的美好,也沒有絕對的絕望,我想你也該知道一些事情,我之所以帶你去看你的前世,就是想告訴你,有些事情不能看表面!」

「你想告訴我什麼?」

「我想告訴你的很簡單,相信你應該也能感受到,不是我們冷情,而是我們必須那麼做……」紅色的眼眸悠遠而又彷徨,仿佛感受到了什麼!

「那這一世我是做什麼的?」

「就像你現在這樣!」

「我現在這樣?」

「嗯,就是旁觀者!」

「旁觀者是一種人?」

「似人非人」

「不懂」

「你只需要看著……」

那是什麼?身體變的輕飄飄的,飛了起來,穿過一團團霧氣,不對,是雲朵,大朵大朵的雲,俯視著大地,飛了起來!

這是要去哪里?就這麼毫無目的的游走,來到了一處宮殿……里面傳來的嬰兒的啼哭聲!

在堯的10個兒子中,繼承陶唐氏族首領職位的是嫡子朱丹,他是堯與正妻散宜氏族的女皇所生。除嫡子丹朱外,堯「又有庶子9人,皆不肖。」其他幾個兒子。分別是︰丹朱、監明、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

娥皇、女英,是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

娥皇女英,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的位置禪讓給舜,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這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制度的雛形。

怎麼會出現在這里,我記得不是在奇異空間里修行嗎?難道是想傳達給我什麼?我就像是一個旁觀者一樣默默的注視著……

「我堯也有女兒了!哈哈」看著一代帝王輕輕地抱著懷里弱小的女兒,滿面柔情,視若珍寶!

「陛下,給我們的女兒起一個名字吧!」一邊虛弱的帝後溫柔的看著這一幕。

「嗯,那我的好好想一個,這可是我們的第一個女兒,必須得起一個好名字,那就叫她娥皇吧!這個名字既優雅又不失我們皇家霸氣,怎麼樣?」

「由陛下做主」帝後默許了這個名字。我開始在記憶里搜索關于娥皇的歷史,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中的一個,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的位置禪讓給舜,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

小女嬰被眾人追捧著,直到被放到搖籃里,我才清楚的看到女嬰的容貌,小巧的鼻子,白皙的皮膚,長得很漂亮,只是,怎麼看都覺得有點眼熟,在哪里見過呢?不過,這麼可愛的寶寶,真是誰見都愛!

「啊,肚子肚子好痛啊!」突然,帝後躺在床上捂著肚子痛苦的喊道。

「來人,來人,快點來人,快快,皇後怎麼了?」堯帝驚慌失措,看來很疼愛帝後。

「陛下,您先出去,恐怕帝後的肚子里還有一個孩子。」穩婆顫顫巍巍的說道。

「什麼,還有一個!」堯帝目瞪口呆,趕緊退到了一邊。

里面又開始忙碌起來,端熱水,擦汗,洗毛巾……各司其職,外面的花瓣雨漸漸停了,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紅色的光隱隱作現

二女嫁舜,究竟誰為正宮,誰為妃子,堯和夫人爭論不休。最後決定了一個辦法,據說當時舜王要遷往蒲阪,堯命二女同時由平陽向蒲扳出發,哪個先到哪個為正宮,哪個後到,哪個為偏妃。娥皇、女英听了父王的話,各自準備向蒲阪進發。娥皇是個樸實的姑娘,便跨了一頭大馬飛奔前進,而女英講排場,乘車前往,並選由騾子駕車,甚覺氣派。

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渾身淌汗,路過西楊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讓牲口飲水解渴,以便繼續趕路。在行進中,不料女英駕車的母騾,突然要臨盆生駒,因此車停了。這時娥皇的乘馬已奔馳在遙遠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騾子生駒的影響,落了個望塵莫及。正宮娘娘的位置為娥皇所奪取,女英氣憤之余,斥責騾子今後不準生駒。因此傳說騾子不受孕,不生駒,都是女英封下的。

後人將二女牲口飲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現襄汾縣西楊村附近。

又傳說,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以後,曾到長江一帶巡視,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兩位夫人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王。二女在湘江邊上,望著九嶷山痛苦流涕,他們的眼淚,揮灑在們竹子上,竹子便掛上斑斑的淚痕,變成了「斑竹」,「斑竹也稱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

楚人哀之,將洞庭山改名為君山,並在山上為她倆築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歷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嘆詩詞,盛唐之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駢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1961年,**主席在听取故鄉湖南的同志匯報湖南生產建設情況後,興奮之余,揮筆寫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輝詩篇。開頭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發情感︰」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帝舜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並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帝舜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帝舜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帝舜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

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餃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楮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干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