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就業機會和工資情況的變化,美國公眾對婦女就業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30年代,至少有6項關于婦女參加工作的調查報告表明,支持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人不到1/4;1960年的全國調表明,咯多于1/3的丈夫支持他們的妻子參加工作;到了80年代,差不多有2/3的男女認為,婦女為自己的事業奮斗,比支持他們丈夫的事業更重要。
即使在日本這樣十分男權的社會中,人們對男女性別角色分工的觀念也在起變化。據日本余暇開發中心1975年在東京的調,有53.5%的家庭主婦對男子工作掙錢,女子操持家務的傳統觀念持否定牽度;有35.1%的主婦並不認為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是婦女的天職,必須由婦女來承擔。一項1980年的調查也表明,只有29的婦女贊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當然日本婦女對于作家庭主婦的願望比起西方婦女還是強烈得反映了有關國家女性對男女性別角色分工的態度,從中可以看出,在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中存在著一條明顯的界線︰東方人對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守家的態度雖有不同,但贊成和比較贊成的都在50%以上;西方各國卻都只有10%至20%多。由此可見,影響女性就業觀念的因素中,社會和經濟體制的影響較少,文化的影響較大。
《中國婦女》在1989年做過一次對城市婦女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61.1%的人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是不合理的。在女人應該參加工作還是應該回家帶孩子,做家務這一問題上,81%的被調查者回答應該參加工作;只有一部分人認為女人應回家。其中女性選擇工作這一答案的佔85%;男性佔73%;女性選擇回家的僅佔7%;男性佔13%對于如果丈夫收人能維持家庭開支,妻子該作怎樣的選擇一問,仍有75%的回答工作。對于如果社會承認干家務帶小孩是一種社會必要勞動並通過某種方式付給報酬,你將如何選擇這一問題,仍有的。7%的人選擇出外工作。由此可見,養育子女的社會價值不被承認並不是女人想外出工作的唯一原因,社會上的工作已成為女人生命價值和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內容,已經成為她們自我的一部分,如果讓她們月兌離社會勞動,她們的這部分自我就不能實現。
北京、廣州和香港三地婦女就業意願的比較,從中可以看到,北京婦女在無經濟必要的情況下工作意願最強烈,廣州婦女次之,香港婦女工作意願最弱,但是完全不想工作的都在10%以下。換言之,90%以上的婦女參加工作有著經濟以外的動機。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是︰婦女的就業權利受法律保護,就業還是不就業要憑她們的意願,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可以剝奪她們的這一權利。♀當然,雖然人人都有就業的權利,但並不一定人人都能實現這個權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使用這一權利。婦女既然有就業的權利,當然也有不行使這一權利的自由。對于那些不想出來工作、選擇作太太、也能夠作得太太物質基礎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的人,大可不必動員她們出來就業。作出就業與否的選擇畢竟是她們的權利。除此之外。為了解決就業壓力,完全可以考慮男女雙方一方從事社會勞動,一方從事家務勞動的選擇,但是回家的不一定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
關于性別氣質問題
長期以來,在婦女運動中一直有兩種主要的傾向,一種是強調男女兩性的相似之處;另一種是強調男女兩性的相異之處。這兩種傾向之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有人為此將女權主義者劃分為要求平等者和強調特性者兩大類,並將婦女運動中的這兩大類概括為人性女權主義和女性女權主義。前者主張婦女應當發展其人性,這一發展與性別無關;後者則主張婦女應當發展其女性。前者強調男女兩性的共性和平等;後者強調女人應保持和發揚自已的持性。前者要求對男女同樣對待;後者要求對女性的特殊性質和活動加以持別的對待。前者強調女性應當享有同男性相同的地位;後者則強調女性特異的本質及其在社會生活中應當起到的更大的作用。強調平等的女權主義者如斯坦頓,否定性別的差異,而強調特性的女權主義者如亞當斯則認為差異的存在對婦女不是不利條件,而是有利條件。
歷史學家將婦女運動第一次浪潮中有關男女兩性的同異之爭做了精細的劃分︰從1848年至190年,主要的思潮是強調男女的共性;從9世紀96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則轉而強調男女兩性的差異和個性,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母性的公開討論,強調女性的生理能力主要指生育能力影響了女性的性袼、隨後,婦女運動分裂為同與異兩大陣營。一部分女權主義者主張男女應當相同,她們不願生養孩子,追求個人機會與興趣,接受法理社會的原則;與此相反,那些主張男女相異的人則接受禮俗社會的原則,強調傳統女性角色,不贊成婦女就業,主張在家內爭取女性的經濟**和地位。如果從歷史演變的大趨勢來看,在婦女運動的早期,比較強調的是同,是男女平等,婦女運動的目標是去爭取男性已有的權利,要求去做男性所做的事情,自70年代以來的婦女運動轉而強調男女的差異,去爭取的是婦女的解放,婦女持殊價值的實現,而不僅僅是男女平等。♀這是對一個多世紀婦女運動最粗咯的概括,是婦女運動總的走勢。
婦女運動內部關于兩性的同與異的爭論是在三個層面上展開的︰第一個層面是抽象的哲學層而,其爭論焦點是男女兩性基本性質和性格特征之異同;第二個層面是功能主義層面,其爭論焦點在于男女兩性是否有或應該有不同的社會角色與功能;第三個層面是體制層面,爭論的是女性是否應當在制度和立法上爭取到與男性不同的待遇。
弗里丹在《女性的奧秘》中曾引用過美國一位參議員在1866年發表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如果給婦女以平等權利,就會毀掉她們那種十分溫順柔和的天性,正是這沖天性,使得她們對社會生活中的動亂和斗爭退避三舍,絕不參與,她們有比別人更崇高更神聖的使命,那就是在靜處幽居之中造就未來男子的性格。她們的使命是在家里,當男人從生活的斗爭中回到家里來後,用她們的奉迎和柔情去撫慰男人激動的心,而不是自己投身進去,在生活的斗爭中火上澆油︰那些老式的保守主義者對爭取婦女財產權、就業權和選舉權的女權主義者痛心疾首地說︰看來她們對自己失去女性待征還不滿足,她們還想讓全國每一個女人都失去女性持征廣還有人給那位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出席州立法會議的女性格里凱姆寫信說女人的能力就是她對別人的依附,正如葡萄藤,其力量和魅力就在于依附棚架,將一串串果實半遮半拖,如果葡萄藤也想像榆樹那樣,綠萌蓋地,自由自在,那麼,它不僅結不出果實,還會落人塵土,丟盡臉面︰弗里丹批判了那種以科學面目出現、實質是歧視婦女的偽科學,她引了一段這種溈科學的典型觀點︰所有的觀察資料都表明了這祥的事實︰理性的婦女是男性化的,在她身上,熱烈、直覺的知識屈從于冰冷無益的思想。社會心理學上的規律是這樣的︰婦女受教育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性生活失調;在同一組婦女中,性生活失調越嚴重的人,生的小孩就越少她們不僅在生孩子方面,還在性快感方面,都已經失去了女性的特征。
弗里丹在她的書中還批判了弗洛伊鋃對女性心理的錯誤概括,其矛頭主要指向關于閹割情結和**羨慕的觀點。弗里丹對弗洛伊德的批判頗有道理,理由如下︰第一,認為男性比女性在身體構造上更完備是言之不能成理的︰雖然男性有女性沒有的器官,可女性也有男性沒有的器官,只是有差異面已,談不上兩性中有哪一性在身體構造上是不完備的,或某一性比另一性更完備或更不完備;第二,沒有證據表明女性對沒有男性生殖器普遍感到耿耿于懷或受到傷害,個別女人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可能的,但同樣可以找到個別男人對沒有子宮感到耿耿于懷或受到傷害;第三,即使女性真的以為自己比男性缺少一樣器官,也沒有證據表明女性就會因此而普遍地感到自己處境低劣,因而變得郁郁寡歡。
生育在婦女運動和女權主義思想史中始終佔搌著濁特的重要位置,因為生育對于男人來說是暫時的和他人的事情;而對于女人來說,它卻是一件長時間的自身的事情。與此一脈相承的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回題,即母性的問題。早期的婦女運動認為,女性在共同的人類精神上與男性是平等的,但是在育兒和母親的社會功能上同男性相異。在爭取男女平權的過程中,社會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已經剩下不多了,剩下的問題要靠生理學來解決了。因此,波伏瓦和費爾斯通都曾主張,想要實現性別的平等,女性必須要克服生育這一特殊性。
這一觀點的極端不現實使得許多人難以接受。于是,與此相對立的觀點主張,女人不應該變得像男人。這種觀點來自兩個方向︰反女權主義的方向和贊美母性的方向。前者希望女人要有女人樣子,所謂女人樣還是傳統中的溫柔馴順的那一套;後者則認為,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對**的深刻的仇恨與恐懼,應當反其道而行之充分肯定和贊美女人的身體及其繁衍和哺育的能力;贊美女人的愛和平和關心他人,反對男性的好斗和自私自利。結果引起了同與異之間的長期論戰。在這一論戰中,以波伏瓦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站在相同即平等一邊;激進女權主義站在相異一邊,這一論爭建立在**與精神,自然與文化的兩分的基礎之上,爭論的是二者孰輕孰重是**和自然更重要,還是精神和文化更重要。
在男權社會中,男女兩性的差異有時被夸大,有時被否認。在性別差異被夸大時,就強調女人的撫育特征和不善于理性思維等特點,使性別的等級制合法化;在性別差異被否定時,就忽略女性的特殊利益和問題,如性暴力、性騷擾和女性對男性的經濟依賴等問題對婦女的傷害。長期以來,婦女所面臨的選擇或者是被排除在權力機制之外。或者是被同化在男性的陰影里,婦女獨特的價值一直難以實現。
性別與氣質
主張兩性氣質不同的人們對男女的特質做了大量的區分和概括,例如︰科學對詩意;活力對和諧;力量對美麗;智力對愛情;理性對浪漫等等。作這種劃分的人們並不一定持有孰優孰劣的觀點,他們當中有些人認為二者只是角色不同,價值是相同的;另一些人則為兩性的不同氣質子了或高或低的價值。
這場關于兩性氣質的曠日持久的論爭在哲學層面集中在以下幾對概念上︰
第一是關于感情與理性的區分亦有浪漫與理智的概括方法八在感情與理性的問題上,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女人天生富于感情,缺乏理性,缺乏邏輯思維的能力。奧托威林杰的著作《性與性格》項有代表性,他說︰女人根本不懂人必須根據原則行動的道理,由于她沒有連續性,她體會不出對她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邏輯佐證的必要,她可以被認為是邏輯上神志不清的。他首先將女人等同于**,繼而又將其等同于無意識的**,最後等同于消極被動的獸欲。芙國耽治家切斯特菲爾襌曾說︰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有著娛人的口舌,有時顯得機靈,但卻沒有實在的理性或理智事實上她捫只有兩種情感︰虛榮和愛情。
在婦女運動內部,有些人比較強調理性,例如米爾和沃斯通克拉夫特;另一些人如福勒妨明加則更強調浪漫。然而,極少有人能夠對感情一理性這一劃分本身提出挑戰。直到後現代女權主義出現後,這一狀況才有改變,女權主義者認為,浪溲主義和浪溲文化已經成為加強性等級分層秩序的文化工具,其中包括主義,女性的性的私人化和美人理想對女性的壓抑。
第二是關于自然和文化的性別歸屑。很多人相信,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更接近文化。理由有︰女人的**看去更接近自然。女人的社會角色更接近自然;女人的心理更接近自然。不同意這種劃分的人們則反駁說︰女人並不比男人更接近于自然,男女兩性都是有意識的,也都會死去,沒有什麼現實的證據表明一種性別比另一種性別更接近自然,或更遠離自然。
第三是關于哺育性的問題。人們容易把哺育性同女性聯系在一起,認為由于婦女的生育和晡乳活動,使她們具備了一種養育的特性,並使她們更樂意從事養育性職業,如護士、保育員等。但也有人提出,雖然生育的功能把男女兩性分開了,是這個因素對于兩性從事職業的影響並不總是一致的,例如,在西方社會中,醫學主要是男人的事業,是在前蘇聯,它主要是女人的事業;在歐洲,農業主要是男人的事業,在第三世界國家,農業卻主要是女人的工作。盡管如此,人們注意到,有些差別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例如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女性較多地照顧孩子;以及男性的價值佔統治地位的現象等。
第四是關于攻擊性問題。人們總是把攻擊性與男性聯系在一起,把柔順與女性聯系在一起,當人們衡量男人時,所甩的標準是強壯、粗獷、能子、自信;當衡量女人時,所用的標準則是嬌小、細致、軟弱、體貼、美麗、優雅等。還有社會生物學家試圖從進化論角度來解釋男性的攻擊性,他們是這樣提出何題的︰為什麼多數動物的雄性比雌性身體大、較有攻擊性?這是雄性動物為了獲得與雌**配的特權而在自己性別中開展競爭的結果雄性搏斗,雌性選擇。攻擊性適合于雄性的競爭,所以攻擊性是**選擇的產物。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