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不光要當好監護人,還要做孩子的朋友。♀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是成長。
——中國教育家陳鶴琴
我始終記著兒子曾經跟我說過的話︰「如果我的看法和媽媽你一樣,我就可能該是三十歲,而不是十三歲。」要和孩子做朋友,真正的辦法就是和孩子一樣成長一次,以幼兒的眼光看待看待三歲的孩子,和他一起過三歲的時光;以童年的眼光看待童年的孩子;以青年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孩子,和他一起走過懵懂的童年、走過躁動的青年時代。不要以為我們媽媽是屈就了,實際上我們是高攀了,很多時候我們的「腦袋」都只有「墊起腳尖兒」才夠得著孩子們的思想。
我經常教育孩子做人要寬厚有愛心。記得有一天放學,兒子一進門就委屈地問我,同學每次向他借東西他都會給,而今天他的橡皮丟了,為什麼同學卻不借給他。
我並沒有正面回答她,而是問︰「如果那個同學下次找你借東西你還借給他嗎?」孩子想了一下告訴我︰「還會借給他,因為自己不能和那個同學犯—樣的錯誤。」我听後欣慰地笑了,告訴他︰「你是個好孩子,一定會和所有的同學做好朋友!」而且從那以後我發現孩子總是在鉛筆盒里多放一塊橡皮。我覺得孩子在逐漸成熟起來,而我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不斷成熟。
關于孩子學習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低年級的孩子最首要的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自覺性。首先媽媽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從孩子上學以來,我的家里除了周末,晚上一般不邀請朋友來訪,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盡量保持室內安靜,作為媽媽這個時候我們也會看書、看報,在提高自己文化修養的同時也能增加家庭的學習氛圍。從孩子第一天上學起,我就要求他放學後回家第一件事是寫家庭作業,之後才可以看六點至六點半之間的兒童節目。吃過晚飯,我會和他一起坐到字台前復習一天的課程並檢查作業,然後預習第二天要學的知識、整理課本和書包。這樣半學期下來,孩子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二年級以來,他都是**安排在家里的學習和作息。我的孩子特別喜歡看書、看報,我發現以後就給他買各種他喜歡的兒童刊物,現在只要在家沒事的時候,他總是會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翻閱,甚至于上衛生間他都不會忘記拿上一本書。當然這不算是好習慣,但每次看到孩子專注的表情,我都不忍心去阻止。
孩子的業余生活我們也安排得很豐富,晚上我們會利用一些時間同孩子一起到樓下跳繩、跑步,做一些適當的體育運動,雙休日我們會帶孩子去書店買一些他喜歡的書,放長假的時候,我們會帶著孩子去旅游,開闊孩子的視野。
看著孩子逐漸成長和進步,作為一名媽媽我覺得更需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心理分析︰
現代家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缺憾之一,就是在家庭中沒有同齡伙伴,基本上只是同父母交往。加之父母對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這就在客觀上使獨生子女更加渴望父母成為他們的同齡伙伴。孩子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像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無論是從本身的義務上,還是從教育的意義上說,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同孩子進行感情上的溝通都是必需的。
當兒子還在二、三年級讀書的時候,我曾經非常激動地準備了「怎樣做好好媽媽和好老師」的演講稿,但我發現,我無法下筆,因為我做的不夠,沒有切身體會是怎麼也編造不出來稿子的。最後,我決定休息一天,單獨和兒子到海灘去。我們玩球、玩貝殼,做一切在海灘上能做的事。一天下來,我已精疲力盡,兒子也累了,但是非常快樂。在回家的路上,他十分突然地說︰「媽媽,我今天和你玩的特別高興。♀告訴你,從現在起,你要求我做任何一件事,我都準備去做。」這就是媽媽與孩子一起游戲的結果。
與孩子相伴,做孩子的朋友對獨生子女來說尤其重要。在媽媽與孩子共同的活動中,兩代人可以形成平等交談、相互溝通的習慣,障礙自會排除,隔膜自能打破,最容易建立友好親密的感情。
?
【給媽媽的小建議】
大多數媽媽認為自己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些媽媽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目標和孩子緊密聯系在一起,她們的心態大多是「為了孩子,我們什麼都可以做,受多少苦都值得。」還有的媽媽可能「自從有了孩子,我們沒有了原來的娛樂和愛好。」我認為這樣的心態就是典型的不再學習,不再成長的媽媽心態,有的媽媽不是不想發展自己,而是對未來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已經這把年紀了,還有什麼前途?不如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更可靠。因此,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體,以為孩子發展得好,就是自己的榮耀了。
只有自身教育理念的不斷充實與完善,才能跟上學校、社會的教育步伐。
做為媽媽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體會到孩子的一些切身感受,才能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以及優缺點所在。和孩子共成長不僅能夠給孩子做出正確的指引,也可以帶給自己很多歡樂。現在的家庭當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和孩子共成長,孩子會把你當成他的良師益友,一些看似孩子之間的秘密他也會給你分享,因為孩子不僅把你當成了媽媽,孩子還把你當成了好朋友。如果孩子像朋友般的信任你,那你和孩子之間就沒有什麼行不通的事情了。
對于孩子的缺點、錯誤不要橫加指責,要像朋友一樣提出讓他能夠接受的意見。除此之外,媽媽還要多多關注一下孩子們喜歡的東西,借孩子的喜好來引導孩子興趣的發展,並且從中找到你和孩子之間的共同語言,讓孩子主動把你當成朋友。
3.讓孩子和你無話不說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听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it界名人李開復
你是不是也發現孩子最近怪怪的,好像很不開心,但是無論你怎麼問,他都不願意和你說。
其實孩子的世界雖然簡單,但是卻還是會有一些煩惱,這些煩惱是他不願意和媽媽說的。那該怎麼辦呢?不如換一個角色,讓自己也變成一個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交換心事。
老公的堂姐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叫詩詩,今年剛剛4歲。一次,我到她家做客,我到她們家之後,發現女兒並不是稱呼媽媽,而是直呼她的全名。老公的表姐是一個大學老師,我很奇怪,她的孩子怎麼直呼媽媽的名字,而她也並不生氣,也樂呵呵的直呼女兒的名字。
看到我很迷惑的樣子,她告訴我,今天是他們家的兒童日,就是說今天全家人都是兒童,爸爸媽媽把自己變成一個五歲的小孩,和女兒是平等的朋友關系,所以她們今天沒有爸爸媽媽和女兒,他們今天只是朋友。
詩詩從小就比較膽小,遇到什麼事情總是不敢說出來,小時候上幼兒園,小朋友欺負她,她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媽媽,把所有事都放在心里。直到有一天詩詩的媽媽去接她放學,才發現女兒被同學欺負。
在回家的路上,詩詩的媽媽就問詩詩︰「詩詩啊,小朋友欺負你,你怎麼都不告訴老師和媽媽呢?」詩詩低著頭什麼都不說,媽媽接著又問︰「你怎麼回家什麼都不和爸爸媽媽說呢?」詩詩還是沉默不語。詩詩的媽媽知道這樣問詩詩一定是不會說的。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她和詩詩說︰「詩詩啊,你在幼兒園玩過扮演爸爸媽媽的游戲嗎?」「玩過,我都是當媽媽的。」詩詩很認真的回答她。詩詩的媽媽接著說︰「那我們在家也玩一個游戲,明天是星期天,我變成一個和你一樣大的小姑娘,我不再是你的媽媽,我變成你的朋友,我們一起玩玩具,一起吃飯,好不好?」詩詩說︰「好啊,我有很多玩具,我們一起玩!」詩詩高興極了。
第二天,他們開始了兒童日。詩詩的媽媽把自己變成一個五歲的孩子,她們互相稱呼對方的姓名,把對方當成自己的朋友。詩詩把她最喜歡的維尼熊拿出來,和媽媽說︰「我們一起來玩維尼熊吧,它是我最喜歡的,你喜歡嗎?」
詩詩媽媽把自己以前最喜歡吃的糖拿出來給詩詩吃,她們就像兩個小伙伴一樣一起分享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詩詩高興極了,她和媽媽說︰「我們現在是好朋友了,你玩我的熊,我吃你的糖。」媽媽知道她成功的變成了詩詩的好朋友,于是就和詩詩說︰「我們現在是好朋友,那以後就互相交換彼此的小秘密,好不好?」詩詩想了想,說︰「你是我的好朋友,那我就把我的小秘密告訴你,但是你也要告訴我你的小秘密噢。」詩詩媽媽鄭重的說︰「那是當然了,我會告訴你的!」
于是詩詩把自己心里的小秘密告訴了朋友媽媽︰「在幼兒園里面有一個小朋友老是欺負我,但是我覺得我不應該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因為他們是大人。」詩詩媽媽又問︰「為什麼呀?你告訴爸爸媽媽和老師,他們會幫你,讓小朋友不再欺負你了。」詩詩說︰「如果我告訴他們,他們會說我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听到以後,忽然明白了詩詩為什麼不敢告訴自己小朋友欺負她的事。在詩詩心里,媽媽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她希望自己在媽媽眼里是一個很堅強的孩子,但是告訴媽媽以後就表示自己是一個軟弱的小朋友,于是她選擇了和跟她地位一樣的「朋友」媽媽說。
詩詩的媽媽說︰「其實你告訴媽媽和老師不表示你就是一個膽小的小朋友,我們要學會用最好的辦法保護自己,這樣才是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詩詩听了以後覺得「朋友」媽媽說的沒有錯,于是答應朋友媽媽,會把這個事情告訴老師。
從那以後,每個星期都有一天是詩詩和媽媽的兒童日,這一天,她們互相交換彼此的秘密,說著心里話,詩詩的媽媽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告訴詩詩很多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詩詩慢慢的也變得更加活潑、自信、勇敢。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