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06章 輿論造勢

李路之所以希望有和奔馳合作的機會,起初的原因是想獲得奔馳卡車並且生產它們。

為什麼李路那麼看重奔馳卡車,根源卻是在他重生前的一次偶然。當時他還在特種部隊,一次演習中,他親眼看見國防軍中數量極少的奔馳卡車拉著拖曳式重炮在泥濘的野外上輕輕松松地越野。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的軍卡,一樣的馬力拉著一樣重的東西,卻頻頻發生意外,不是陷車就是機械故障,而且都還是出廠兩三年的新車。奔馳卡車卻是使用了將近二十年。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奔馳卡車的質量的確是過得硬。

這個印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李路的腦子里,以至于重生後,看到軍卡他就想起這件事。

直到杰克獲得了斯堪尼亞卡車的技術,他這個想法才慢慢淡下來。

現在,奔馳的人卻找上門來想要進行合作,倒是讓李路不得不考慮,要不要答應,如果答應,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合作。他沒有去調查奔馳為什麼會找上遠海公司,那根本不需要調查——肯定是奔馳從鄭大鈞或者一些知道自己背景卻不是很清楚的人那里得知,遠海公司有著深厚的內地大人物背景。

唯一的問題是,奔馳怎麼現在就有進軍內地的想法了,或者說,歷史上本來如此,只是李路不曾了解。

李曉萍遵照李路的意思,和奔馳本港的人進行了初步的接觸,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奔馳無意在內地建立合資工廠。李路不覺意外,歷史上奔馳直到十幾年後才開始在內地建立合資工廠。

于是,李路便失去了對奔馳的興趣。他看上奔馳的本意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技術和培養工人。沒有合資工廠,一切都無從談起。在本港逗留了兩天,也沒什麼事情需要處理的,鄭大鈞等人也不知道他來。李路就安安心心地兩天都待在房間里。

確切地說兩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床上,和妖精般迷人的李曉萍頻頻發生戰斗。到李路準備離開本港的時候,李曉萍已經沒有辦法正常走路了,整個人都憔悴了不少。

也許她需要購買一些補腎藥品吃一吃。

李路正要離開本港,遠海公司的經理人卻向李曉萍匯報,說奔馳的人想得到和李先生見面的機會。李路當即就知道,奔馳的人知道李曉萍不是遠海公司的真正老板,所以才說「李先生」而不是「李小姐」。

不過,李路並不打算給他們這個機會,自顧走了,只是交代李曉萍全權處理這個事情。這兩天,李曉萍已經很清楚李路的條件了,所以只要按照李路的指示去做就行。反正李路對和奔馳的合作已經不是當初那麼迫切和必須了。

回到首都,李路和翟小靜溫存了幾天,假期就結束了。翟小靜調回了總部醫院,以後和心上人相處的時候會越來越多。翟小靜經常往李家老宅跑,照顧小李麥,儼然把自己當成老李家的第三代女主人了。李路為此很欣慰。

而李路的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平靜的時期。他現在的正式職務是總長辦公室特別參謀。他這個特別體現在,他沒有具體負責的工作,但是什麼工作他都需要去做,當需要他的時候。

說起來,李路的工作重點還是在于特種作戰部隊。101大隊結束了在衛藏的任務後返回,李路便頻頻地往101大隊駐地跑,指導他們的訓練。同時,李路並沒有停止自己的研究工作。他本身有這方面的知識是一回事,他做不做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總不能什麼都不學習,完了就表現出逆天的知識來,那豈不是會被當成怪物。

總的來說,在總部機關這段相對空閑的時間里,李路做的最多的,是對特種作戰的理論上的研究,然後把研究成果寫成文章發表出去。他深知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擴大影響範圍。

他要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覺,掀起輿論的大討論。

李路在《國防軍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論特種作戰》的長篇論文,連載了整整五期,將近三萬字的巨作。

李路首先在論文中闡述了特種作戰的具體含義和特點。在第一期里,李路著重強調了特種作戰這種作戰方式,並不僅僅限于陸軍。後世陸海空三軍都有自己的特種部隊,這點無疑證明了這個觀點的正確性。

具體到「特種兵」這個兵種來說,它是陸海空軍數十個兵種當中最新的一個,又是最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一個。

說到特種作戰,就必須說到特種兵,那麼,什麼是特種兵呢?很多人都能找出答案來。通俗地說,執行特種作戰的兵就是特種兵,特種部隊里的兵就是特種兵。這話沒錯。

李路認為,真正的特種兵必須具備全天候、全地形作戰能力,不管他隸屬什麼軍種。隸屬誰,那是領導歸屬問題,具備不具備海陸空作戰能力是戰斗力程度問題。

在文中,李路對當前各大軍區以及海空軍計劃組建自己的特種部隊持歡迎態度,但是他不忘強調,特種部隊不在多而在精,隱晦地提出,希望能首先搞清楚「特種部隊」,然後再動手去組建。

可以說,頭上頂著國防軍第一支特種部隊締造者、國防軍特戰先驅光環的李路,他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的。路三哥早在南疆戰事中,就兩次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他的理念和能力。

洋洋灑灑三萬字的論文轟動了軍隊,甚至被軍校收錄研究,日後更是列為了理論教材。

李路並未就此停筆,他醞釀中的第二波文章緊接著發表——《未來海軍和海洋權益之我見》。又是一篇宏偉巨制。

如果說寫特種作戰的時候,李路是站在軍隊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問題,那麼在寫這篇直接指向海軍建設的文章的時候,李路更多的是站在一個國家的高度去看待問題,提出建議。

他以西沙海戰和金門之戰為具體例子,深入剖析了結果迥然的兩次以海軍為主體的戰斗。他沒有用很高深的語言文字,而是采取一種直白通俗的方式,把海軍的重要性點出來。

「……從日本列島到馬六甲,在可以遇見的未來,華夏將遭到來自帝國主義的圍困——我們將遭遇淺海困龍的困境。突破島鏈的封鎖,保住我們的出洋口,維護海洋權益,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未來的世界必將會是海洋的世界,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全世界。華夏必須奮起直追,加強海軍建設,以保證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手里能夠掌握著一支可以隨著國家利益擴張而擴張的海洋力量……」

「……我國有著長達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有著面積達300萬平方海洋國土。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千百噸級的護衛艦,更不會只需要幾千噸級的驅逐艦。我們需要更大更先進的驅護艦,需要能夠搭載足夠戰機的航母,來維護海洋國土的主權利益。倘若現在不重視,十年後,我們將會被別人甩下半個世紀的差距……」

「……我認為,華夏海軍應該實行階段性發展,大致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到2000年我們應該擁有至少6艘6000噸級的搭載垂直發射系統的防空型驅逐艦,6艘通用型導彈驅逐艦,至少12艘4000噸級的導彈護衛艦,以及不少于20艘先進常規潛艇。到第二階段,也就是2010年前,萬噸級的防空驅逐艦以及更多的先進潛艇、國產航母已經加入海軍的服役序列,至少在2015年到來之際,完成第二艘航母的下水。到2020年,海軍應該至少擁有三個航母戰斗群,只有這樣,才能基本保證需求……」

在接下來的連載中,李路毫不客氣地用幾乎是怒斥的文字,批評當局忽略了海軍的建設,「泱泱大國居然沒有一艘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戰艦」。李路直白無誤地指出,「有人曲解了老人家‘軍隊要忍耐,全力發展經濟’的意思,軍隊忍耐並不代表完全停滯不發展,尤其是最需要加快建設的海空軍。」。

李路沒有任何顧慮地把矛頭指向當政的那位,他知道有些問題並不是他造成的,而是歷史原因。但是,站在對手的角度,李路不介意把更多的屎盆子扣在那位的腦袋上。

一通令人目瞪口呆的怒斥之後,李路回過頭來,從華夏的地理位置、國土資源、自然資源、周邊環境等等切入,大斥某些人以「天朝大國」自居,喪失了基本的憂患意識,並且忽略對群眾的宣傳,任由民間彌漫著自大盲目的思想潮流。然後話鋒一轉,引出海軍的建設。再次強調,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僅是保家衛國的必須,還是全世界中華兒女生存的底氣,更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之林的地位保障。

李路通俗而煽情的文章,首先引起了軍事院校以及地方高校的學員學生的大討論,然後蔓延到中學、社會。經過各大保持的頭條轉載,一時間在全軍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海權熱」,海軍一下子成了矚目的焦點。

李路的目的達到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