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最後那支箭矢是在刺客發出慘叫後,才射出來的。
一個人被長劍刺穿軀體,陡然劇痛會使神經麻木,根本不可能再給肌肉下達發箭動作的指令。
所有箭矢都沒有箭羽,包括最後那支。
沒有箭羽的箭矢用連弩發射時,在短距離內不會翻滾,且力道強勁。但用弓箭的弓弦發射時,沒有箭羽的箭矢由于缺少平衡,會在空中有所翻滾。
也就是說,最後那支箭很可能並不是從連弩里發出的,而是從弓弦上發射的,且弓弦未拉滿,有意控制了力道。
那刺客很可能就有兩人,一人拿弩,一人拿弓,最後那一支箭也許是從二樓房中那扇敞開的窗戶中,由另外一個刺客用弓箭射出的。
正是那支箭射中了獨孤雨燕。
用弓弦射弩箭,還控制力道,不滿弦射擊,這不是腦袋被門夾了嗎?
再說了,雖然連弩的部件會受陰雨等天氣的影響而易變形,從而使發射機關失靈,且不便于騎兵使用,故大唐諸軍︰東宮六率、京師十二衛,軍鎮邊軍均很少裝備此類武器。
但制作精良的連弩是一種很好的暗殺工具,近距離射殺某人,幾無失手。
刺客為什麼不在大堂上施以近距離狙殺,反而跑到二樓較遠距離射殺,看來刺客腦袋不但被門夾了,還被驢踢了。
還有,顏十娘預先站立的位置似乎太巧了一些,正好擋在獨孤雨燕跟那個臉色蒼白的年輕人前面。
反應也似乎也太快了一點,仿佛她一直在留意二樓弩箭發出的方位。
因為只有這樣,她才會在弩箭發射的同時起身舞劍阻擋箭矢。
雪棠小姐的行為也很反常︰
她一劍擊中刺客後,連師妹顏十娘的傷勢一眼都不看,就繞身徑直跑去查看獨孤雨燕的傷情。
先前,牛延打擾她既定的劍舞「節目」,已經浪費了很長一段時間,雪棠小姐根本沒有道理繼續花費時間要求李瑯為獨孤雨燕作詩。
難道雪棠小姐把請李瑯作詩視為一個合適的理由,便于她當眾宣告獨孤雨燕為欽定的和親公主?她當眾宣告獨孤雨燕為和親公主,又會有其他的特別用意嗎?
那個臉色蒼白的年輕人身邊的千牛衛比獨孤雨燕還多,顯然也不是一個小人物,李瑯出門時詢問了楊承暉,方知此人竟是天寶皇帝第二十一子,現居于十王府中的盛王李琦。
盛王李琦跟壽王李瑁為一母所生的兄弟,同為已逝去五年的武惠妃所生。
……
今夜馨凝閣意外事件有點詭異,但有一個結果幾乎可以肯定︰
獨孤雨燕中箭,無論她是死是傷,反正前往契丹和親的公主絕不會再是她了。
這樣一分析,整個事情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不過,這一切,不管李瑯什麼事,管他屁事,他也沒資格管。
雖然今晚李瑯沒睡到女人,但他撈銀子的目的已然順利達成。
至于李瑯在眾人慌亂不堪時,為什麼卻依舊擁有這般冷靜的頭腦,是因為一個多月來,他天天面對四頭怒虎的狂吼和作勢撲咬。
震天虎嘯下,能磨礪出冷靜。
李瑯需要繼續保持這種冷靜,才能在舉行殺虎技擊的興慶宮內校場上虎口余生。
……
「李公子和岑公子詩文頗有功底,假以時日,必有一番成就,一腔報國之心,更是難得。」
出得馨凝閣的兩重大門,賀知章與張旭同坐上一輛等候在門口的馬車後,挑簾先對李瑯等人贊揚幾句,然後向已經上了另一駕馬車的道士板著面孔喝道︰
「玄元老道,你個牛鼻子除了呆在嵩陽觀里為皇帝煉丹,搞勞什子的長生不老以外。也多少干點正經事,找個機會向皇帝舉薦這兩位青年才俊,勿使人才埋沒民間,蹉跎歲月。為國舉才,比你煉兩顆長生不老丹積德百倍。」
玄元道長被賀知章一番貶斥,卻不生氣,他大聲笑道︰「賀監,貧道盡力而為。」
里面剛剛發生一連串流血事件,驚心動魄,死傷一片,道士居然還能笑得出來。出家人的慈悲心哪去了。
賀知章年老體衰,兩年後將辭別人世。他雖德高望重,但對皇帝已經沒有多大影響力。張旭是「草聖」,書法開一代先河,不過,仕途卻是不順,金吾長史僅僅為一七品官兒,自身地位尚且卑微,更無向皇帝舉薦人才的資歷。
賀知章開口就要求這個玄元道長為國舉才,顯然,這三人中唯有玄元老道地位最為顯赫。
史載,唐朝從建立到滅亡的290年間,一共有21位皇帝。這21位皇帝中,至少有5位是因為服用丹藥後,因重金屬中毒而喪命,他們分別是太宗、憲宗、穆宗、武宗和宣宗。
除此五位中毒而死的皇帝外,還有幾位唐朝皇帝也曾經迷戀丹藥。唐高宗曾于開耀二年服食丹藥;武則天晚年服用過道士胡慧超的丹藥;
唐玄宗也曾命道士在嵩陽觀煉丹,續歷代帝皇的長生之夢,而且玄宗煉丹十分專心,不但指揮煉丹師們動手,他還躬親此事,身邊還陪伴有一個「女冠子」︰
太真道士楊玉環。
安史之亂退為太上皇之後,玄宗仍念念不忘金灶燒煉丹藥之事,可見迷戀至深。
很多英明皇帝人一老,頭腦就昏聵,晚節不保,令人扼腕。
李瑯不指望一個「制/毒」的道人為他謀求晉身階梯,也不想跟這類人沾邊,賀知章的好意反倒讓李瑯平添為難。
「兩位公子,貧道道號玄元,住在登封太室山下嵩陽觀,現客居城南平順坊內玉真公主的一處別院。他日有緣再會。」
玄元道長對李岑二人說完,伸出右手關上馬車側面車門,他道服的袖子隨著動作往後一縮,手腕上一個鳥雀形狀的刺青一閃而逝,李瑯不由恍然一怔。
鳳雀?
嵩陽觀,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
嵩陽觀傳至後世的有一個《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刻,一千三百年後,碑刻依舊存于河南登封嵩陽書院。碑文由當今右相李林甫親自撰寫,碑字由當世大書法家徐浩書寫。
白居易還曾經作過一首名為《嵩陽觀夜奏霓裳》的傳世詩文︰
開元遺曲自淒涼,況近秋天調是商。愛者誰人唯白尹,奏時何處在嵩陽。
回臨山月聲彌怨,散入松風韻更長。子晉少姨聞定怪,人間亦便有霓裳。
莫非鳳雀跟名垂後世的嵩陽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