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中書令李林甫在城東的邸第,田園水,園林幽邃,是京城有數的奢華豪宅。府第的後花園還專門開鑿了一個碧波蕩漾的人工湖,湖邊垂柳依依,湖中有假山游舫。
今夜,游舫緩緩在湖中游蕩,舫上布滿彩燈,絲竹聲聲,一群宮裝舞女在悠悠樂曲聲中,長袖擺裙,翩翩起舞。
李林甫坐在船艙內的扶手圈椅上,淺啜香茗,細眼微眯,似乎在賞舞,又似乎在深思。
備上厚禮,夤夜來訪的平盧節度使安祿山恭敬地坐在一側的錦墩上,額頭上有細細的冷汗滲出︰
他今天在華清宮中的言行舉止,李林甫竟然了如指掌;他拜會楊家姐妹的如意算盤,李林甫居然也心知肚明。
口有蜜,月復有劍,眼線遍天下。大事小情,無有不知,為相六年的李林甫著實讓他不可小覷。
……
安祿山據守河北道東北邊關,靠著頻頻與北方的奚與契丹交戰,以邊功邀寵。
安祿山表面上總是刻意扮傻裝愚,一副呆頭呆腦的模樣,騙取皇帝信任,其實他的內心狡黠異常。
為博皇帝恩寵,他定期獻俘。而且,除了獻俘以外,他還在極力收刮民財,每年所獻雜畜、奇禽、異獸等珍玩之物更是相望于道,沿途郡縣都疲于遞運。
安祿山用這些阿諛手段為自己謀求了不少軍功,得以飛速擢升。升遷之快,聖眷之隆,空前絕後。
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官的固有體制下,安祿山創造了邊關軍帥仕途騰達的一個新神話。
不過,安祿山雖然躊躇滿志,但也並未被破格升遷沖昏頭腦。
開元二十四年,他盲動冒進,結果被契丹打得大敗而歸,喪師辱國,論律當斬。雖然當時李林甫出于斗倒張九齡而投玄宗之所好的策略,力保于他,最後使他僥幸死里逃生。
但作為一個失職戴罪的死囚,在被押送至長安的漫漫長路上,他披枷戴鎖,心里充滿著憂傷和恐懼的那一幕,讓他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生死教訓告訴安祿山︰朝中有人好保命,朝里有人好做官。所以他一直在朝廷尋求強大的靠山。
他首先找到了李林甫,正好李林甫也需要他,兩人當即一拍就和。
……
李林甫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僅僅依靠計謀是並不能解決問題。
兵,才是王道。
刀起人頭落,神馬皆浮雲。
雪亮的屠刀下,沒有計謀,沒有尊貴,沒有皇帝,沒有文明,沒有一切,只有死亡。
李林甫目前最需要的是實力和地盤。
大唐軍力主要分布在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劍南、嶺南十個軍鎮,這十個軍鎮又逐漸演變成三大軍事集團。
其中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等鎮為西北集團,河東、範陽、平盧為東北集團,劍南為西南集團。
西北諸鎮首領主要是王忠嗣和皇甫惟明,是太子李亨的勢力範圍。
西南的邊帥章仇兼瓊忠實于皇帝,現在隨著楊玉環得寵,又頻頻對楊家暗送秋波,年初更是借著鮮于仲通的推薦,順勢把劍南道采訪支使的重任委給楊玉環的堂兄楊釗,其心叵測。
李林甫要想鞏固其權力和相位,就自然而然地只能選擇東北的安祿山了。
在開元年間,邊將大都由漢族文臣武將來擔任,功績卓著者提拔為相。而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戰功提升,危及他的相位,便向玄宗奏言︰
「文臣為將,難當矢石,不若用寒族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若能對蕃將撫而將之,彼必能為朝廷而盡死。」
李林甫勸皇帝大批啟用包括安祿山在內的蕃將,皇帝也深以為然。
而且,李林甫重用安祿山,還有另外一層考慮︰
李林甫素來支持冊立壽王李瑁為東宮太子,為此李林甫一直與當今太子李亨激烈抗衡。
雖然目前李林甫穩佔上風,把太子肆意玩于股掌。但朝堂爭斗,不到最後一刻,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如果一旦與李亨**交手失利,李林甫就需要安祿山引兵來援。
……
安祿山雖然能與李林甫各取所需,但他總覺得李林甫其人太過陰鷙,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且四面樹敵,不是一個長久穩固的靠山,故而一直想腳踏兩只船,再傍上另一座大山。
皇天不負有心人,安祿山尋尋覓覓,終于,這座大山現在被他的慧眼找到了︰
那就是太真道士楊玉環。
……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皇帝與當時還身為壽王妃的楊玉環在驪山溫泉初次相見。
溫泉中,楊玉環如芙蓉出水,冰肌玉骨,皇帝立即為這人間絕色徹底傾倒,驚為天人。
皇帝神魂顛倒,竟悖常倫,暗中命兒媳楊玉環侍寢華清宮。
溫泉美人,水滑膚女敕,郎情妾意,公公兒媳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勾搭成奸。
為徹底得到楊玉環,皇帝一直煞費苦心。妹妹玉真看在眼里,便及時給皇兄獻上妙計︰
玉真讓皇帝打著孝順的旗號,借口為竇太後祈福,下詔令玉環出家為道,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進太真觀。
從此公公兒媳便雙宿雙飛,胡天胡帝,硬生生把一個清修道觀搞成齷蹉**。
可憐壽王李瑁,夫妻五載,纏綿悱惻,卻最終落得被父皇強奪至愛,變成一個惹人譏笑的綠頭王八。
李瑁尷尬郁悶,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楊玉環不僅天生麗質,艷色無雙,而且精通音律,歌舞俱佳;琵琶玉簫,樣樣拿手。
兼之人又聰慧體貼,很會承迎侍奉,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男人嗜好,所以令李隆基如獲至寶,愛不釋手。
……
安祿山初次見到美若天仙的楊玉環時,其實跟光棍漢李瑯的心情差不多︰
那傾國絕色讓人瞬間欲火焚身。
坐擁人間絕色,暢飲杯中美酒;床上听美人嬌呼,沙場聞敵人慘嚎。所謂大丈夫,當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