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九節 朝議之爭(下)【第三更!】

「晉王殿下到!」

隨著太監扯著嗓子一聲尖利悠長的輕喝,大殿中原本爭得面紅耳赤,橫眉瞪眼的朝廷重臣,不約而同地停了下來,詫異地抬頭望向高坐在龍椅上面沉似水的皇帝陛下。請記住本站的網址︰n。若論最近朝中爭議最最大的人,非晉王楊廣莫屬,自涼州大戰以來,晉王飽受攻訐,備受爭議,而為其鳴冤抱不平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更有之。而陛下的態度更是奇怪,任由一些別有用心的臣子攻訐晉王,而對有些大臣為晉王請功的奏折全部駁回,似乎真如外間傳言的那般,晉王殿下忽然由一個最受皇上皇後寵愛的晉賢王,變成了最受陛下討厭的王爺。

「宣!」

皇帝的奇怪表現自然引起了臣子們的注意,應知皇帝的任何決定都可能關系到整個帝國的布局,因此這些大臣都想從皇帝的表情上看出一些什麼,可惜他們全都失望了,楊堅的表情波瀾不驚,沒有任何意外的情緒渲露。

「宣晉王覲見!」

听到太監那聲悠長的宣聲,楊廣目光深沉地望著眼前的大宮,他那一直非常輕松平靜的心境,忽然沒來由地緊張了起來。原來自己並沒有真的完全做好了應對一切的準備,楊廣很快找到了自己緊張的根源,他感覺自己距離歷史從來沒有像此時這般的近,近的只有一步之遙,卻又如此的遙遠,遠得讓人心中沮喪,「這就是這個帝國的中心,端坐在這個中心正中間的帝國皇帝,自己的父皇,掌握著這個國家所有的人的生死榮辱,包括自己!那高高在上的座位,至高無上的權力,推動著歷史前進的謀臣武將,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在這里……」

「晉王殿下,陛下宣您覲見!」旁邊的太監低著頭恭听宣聲,過了片刻卻遲遲不見動靜,驚疑之下不禁小心地抬頭朝旁邊偷偷看了一眼,卻見楊廣盯著前面的皇宮愣愣出神,不僅滿頭大汗地小聲提醒道。

楊廣微微一怔,從沉思中驚醒了過來,他一整表情,理了一下衣衫,面色凝重地踏步朝大宮走去,踏上一步一個武士把守著的天階,穿過龍橋,走進了這個不知是大吉還是大凶的地方。原本硝煙滾滾的大殿,此時卻陷入了一片肅寂,大殿里近百文武大臣的目光在第一時間落在了楊廣的身上,看著他龍行虎步,目不斜視地走上前來。

「好一個英俊灑月兌,儀態非凡的少年王爺!」天下雖傳晉王儀態俊美,大部分人終究沒有見過,今日一見眾臣不禁私下非議,覺得就氣度儀態,陛下其余四子,包括太子在內無人能與晉王相提並論。

即便見過楊廣的也不禁覺得眼前一亮,一年不見,楊廣的身材明顯長高了一大截,一身雪白的錦衣儒衫在身,玉帶緊身,挺胸收肩,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盡顯楊廣的儀態,觀其表,劍眉清秀直入兩鬢,深邃的眼神沉穩有力,卻又不失少年的鋒芒銳氣,英俊柔和的臉龐,天庭飽滿,鼻翼堅挺,稜角分明不失剛毅。

楊廣一擋衣擺,恭謙地跪了下去,「兒臣楊廣,叩見父皇,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兒臣日夜思念父皇母後,一路匆匆行來剛剛才到京,來的匆忙,憂父皇召見兒臣,怕父皇等急,未及置換朝服,請父皇贖兒臣不敬之罪。」

「兒臣頑劣,心中只想多殺幾名突厥蠻子替父皇分憂,讓父皇高興,卻不想為蠻人所傷,害父皇母後心憂,實在是大不孝,置職責不顧,實在是不忠,請父皇置罪!解除兒臣行台尚書之職,兒臣但願留在父皇母後身邊,侍候左右,為父皇母後敲膝捶背,已盡兒臣孝心,則兒臣雖死亦無悔矣!」楊廣說著說著似乎心中無數委屈與悔恨一同涌上了心頭,最後忍不住哽咽起來,聲音听著令人心酸。

楊堅聞言冷肅的面孔一斂,心中一寬,卻哼了道︰「哼,知道你有錯就好,先平身吧!至于處置之事暫且不提,朕與諸位愛卿正商議國事,你是河北行台尚書,坐鎮北邊防御突厥,且站在一旁听著!」

「兒臣遵旨!謝父皇不罪之恩!」楊廣抽噎一聲,收聲躬身施了一禮,默默地退到了左側首位。楊廣心中暗嘆一聲,自己的試探算是失敗了,楊堅的反應讓他一時有些模不準自己父皇的打算,有些忐忑不安地斜著眼楮悄悄地打量了一下殿中局勢。這才發現這大殿上該來的大臣全都到了,連一些地方重臣也被招了回來,卻唯獨缺少自己那個作為儲君的太子大哥。楊廣禁不住皺了一下眉頭,「既然是商議國事,招自己來,為何作為儲君的大哥卻缺席了呢?」

新就任的尚書右僕s 虞慶則,忽然從行列中跨了出來,他扭頭望著楊廣微微一笑出言贊道︰「臣恭喜陛下,晉王殿下恭孝仁慈,年紀輕輕便一心為陛下分憂,其心可表,其志可嘉。」楊堅聞言不置可否地一笑,目光淡淡地望了眼挺身而立,一副洗耳恭听模樣的楊廣,目光又落到了大臣們身上。

虞慶則也有點模不清皇帝的目的,但是他有種感覺,皇帝陛下故作冷淡,絕對不代表著晉王失寵。虞慶則想了一下收起心思,他目光在大殿中掃了一下,回頭朝楊堅低下頭,恭敬道︰「陛下,臣以為自東漢末年以來,禮崩樂壞,天下大亂,雖經魏晉短暫統一,而天下終究歸于混沌,至今南北分治已有兩百余年。兩百年來,中原不斷遭受外族的侵入,內部更是戰亂不斷,百姓不堪其苦,長憶商周之威武,秦漢之強盛。」

他的聲音抑揚頓挫听來很有魅力,讓人忍不住想听他說些什麼,「當今局勢頗如戰國末年,百姓不堪戰亂之苦,分裂之痛,思安思統,統一之勢已成。然臣以為事有輕重緩急,思慮長遠,當以滅陳統一為先,然慮及當前,卻以打擊突厥,消弱其勢為要。若不趁此良機,將突厥打痛,北邊終究要再受其亂,我朝更難以騰出手全力對付南陳,臣以為李將軍所言甚是,陛下不可不察。」

「僕s 大人此言差矣!陳朝若是陳宣宗鍵在,精勵圖治,兵強馬壯,雖非君賢臣明,有長江天險在,我朝若想南下統一自然要大費周章。然陳叔寶之陳朝遠非陳宣宗之陳朝,當初陳宣宗剛駕崩,尚未出殯,正值國喪,陳叔寶便不顧群臣勸阻大肆宴請,荒y n玩樂,斬直言之客,滅無罪之家。听政之後,其用孔範、施文慶、司馬申這等小人,只知大建宮室,搜刮美女。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游宴,制作艷詞,如此不孝、不仁、荒y n無能,喪盡天良的無道昏君,伐他何須勞師動眾?不用北邊抽調一兵一卒,便能于一役盡全功!」吏部郎中薛道衡絲毫不給這個新宰輔臉面,輕哼一聲執笏而出,毫不客氣地望著他針鋒相對地侃侃而談道。

帝國左僕s 高穎目前不在京師,太師李穆一向不朝,新貴楊素因罪下獄,朝中說得上話的便只有蘇威、虞慶則等人,而他們則任由下面的那些官員吵得不可開交,一個個如入定的老僧般垂目恭听無人出言。而如今虞慶則與薛道衡加入爭論,終于使這場從卯時便開始的朝議之爭升級到重臣之間,已經到了分出勝負的關鍵時刻。

「看來自己還是受歷史記載影響太重了呀!自己只知道歷史上隋朝于突厥入侵後的次年大舉反擊,卻忽略了在這之前的政治博弈!」楊廣低垂著眉毛將一切盡收眼底,見狀禁不住心聲感嘆,「這朝堂上的爭執,看似政見不同,其實無疑是利益的之爭罷了。」

「且不說這些大臣的諫議如何?建議先取突厥者,大多是北邊出身的將領官員,他們對北地,對突厥大多了解,若與突厥戰多半要啟用他們。而建議先取南邊者則大多與南邊官員利益休戚相關,以隋朝目前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南北同時開啟戰端,而國家資源向南或者向北的傾斜,直接關系到南北方官員的建功立業以及升遷獲爵的機會,關系到他們背後每一個人的前程,這些大人有如何不爭?」

楊廣抬頭偷偷撇了一眼高坐在龍椅上沉默不言,任由自己臣子們爭得頭破血流不發一言的楊堅,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