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消息保密得很好,墨濂和賈環南下的路途非常順利,一如出發時的好天氣預示的那樣。♀兩人先是快馬趕至淮安,這里是黃淮運三水的交匯處,也是京杭運河里運河段的起始點,漕運發達。且可謂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們最愛在淮安河下定居,故想要打听些什麼,從淮安開始最為適合。一入淮安境內,兩人並著兩位侍衛便找了一家客棧住下,打算先看看能不能了解一些情況。現在兩人的身份是京城來的商賈人家的公子,試圖在這里找找有什麼好的生意可以做。
說是打听事情,但是為了不打草驚蛇,幾人也沒有積極走訪,反而是天天流連于各色茶樓。一般來說,茶樓這種地方是各類小道消息最為靈通的。如今國盛民強,特別是江南這等富庶的地區,民風也更加開放一些,所以在酒樓茶館里討論地方政策的儒生百姓也會很多。雖然涉及不到什麼機密要事,多听一些,拼拼湊湊總還能得到些信息。
「這年頭老百姓的都日子不好過啊!」一個坐在茶攤邊上休息的小販正在和旁邊的老漢閑聊。
此時,墨濂帶著賈環正坐在這個路邊茶攤上,兩人穿著普通布料的衣服,雖行為舉止與周遭不太相同,但也不算顯眼。
「可不是嘛,」老漢顯然是剛干完體力活,擦了擦汗接口道,「今年秋天繳的糧食就比去年的多,而且東西賣得也越來越貴。這都臨近年關了,家里的年貨恐怕都是置辦不起。」
墨濂兩人正好坐在老漢和小販的身後,這對話是听得一清二楚。听到此話,墨濂就暗暗皺起了眉頭。賈環可能對賦稅之類的沒有概念,但是墨濂卻非常清楚地知道父皇根本就沒有下達關于加重農業稅的旨意,只怕是這些地方官員自己私自做的事情。♀
這時,對話仍在繼續。
「我看你們整天跑街竄巷的,雖然累,恐怕日子會比我們這種靠地吃飯的好些吧,不是說商販交的稅很低嗎?」
「哪能啊,」小販苦笑道,「那些都是給有權勢的大商人定的,他們要是交了好運,甚至都不用交稅的。像我們這種小販繳的過稅和他們比起來只多不少。這麼一來,能到溫飽就不錯了。」
這下子就是賈環也听出來不對了,什麼叫交了好運就可以不交稅?若說的是像薛家一般的皇商也就罷了,但听這小販的口氣,明顯是只要有些權勢的大商人就可以。單單一個淮安城就是這樣,那麼整個江南地區呢?這水還真的挺深。賈環開始擔憂起自己的小命了。
連日來听到的消息加上派出去的兩個侍衛打探的消息拼湊起來大抵如墨濂所想,這整片江南,就沒有一個清官。若是僅僅如此也就罷了,畢竟水至清則無魚,他墨濂也不是什麼天真的人,可是他還听到了什麼?官商勾結、與民奪利、徇私枉法,整個官場烏煙瘴氣,壞我社稷之根本,種種相加簡直不可原諒。
墨濂沉著臉在房中思索了一晚上,決定第二天就出發去揚州。墨濂已經想好,雖然沒辦法將江南官場上的毒瘤連根拔起,但總要將主要的人物捉拿歸案,也好給一個震懾,讓他們收斂一點。當務之急在于聯系上林如海,將實質性的證據取出來。從取到證據的那一刻開始,只怕就要面臨各種危險了。♀
一行幾人順著運河而下,不過數日就抵達揚州府。到了揚州府,幾人也沒有著急趕往林如海的住處,反而是在客棧中又住了兩日。一來是休整一番,也避免過于醒目被他人的耳目發現,二來是就像在淮安一樣,可以好好看看這揚州城的景象。
此時距離除夕不過三日。臘月廿七趕大集。街邊走卒小販叫賣聲不斷,上街采辦年貨的人們可謂是摩肩接踵,大家都趁著這年前的最後一次集市將家里面還差是東西買齊。哪怕手中余錢不多,也想著能置辦一些是一些,總需要過個舒心年。一時間街上孩童的歡聲笑語伴著大人與小販討價還價的聲音,喧囂不已。
江南的冬日陽光明媚,雖濕冷,但被這充足的陽光一照,讓人暖到了心頭,竟生出一絲懶洋洋的感覺。賈環正是伴著這絲感覺倚在酒樓靠街的窗邊,也許是陽光照得太舒服,此時他竟然一點都不想上街去湊湊熱鬧。這讓墨濂有些驚訝。
「二哥,」自從進了江南的地界,賈環就一直這麼稱呼墨濂,「我們什麼時候去找姑父?」
「我已經派人將名帖投了過去,今日等到申時我們再過去。」
賈環點點頭,現在離申時不過半個時辰,而這家酒樓里林府不遠,不用著急。
等墨濂帶著賈環到了林府的時候,正好林如海剛剛散衙回府。賈環這才第一次見到了傳聞中的姑父林如海。
林如海現年不惑,個頭中等,但身材削瘦,留著長須,文人風骨盡在舉手投足之間。只是比皇帝還小將近十歲的林如海已然兩鬢花白,顯然這些年過得並不順心。想來也是,愛妻的離世,官場上的殫精竭慮,唯一的愛女又不在身邊。算算日子,之前黛玉正是在來年開春的時候收到林如海病危的消息,思及此,賈環不由得默默在心中同情一下這個姑父。
「臣林如海參見殿下。」
未待林如海跪下,墨濂已經將他扶起,道︰「林大人免禮。這次前來是以賈家的身份前來的,林大人按照對待親戚的態度即可。」
這時,賈環才有機會上前給林如海見禮。
林如海見面前這個少年,只是一愣就反應過來,難怪名帖上寫的是賈璉賈環卻又附帶了特殊的信物,看來這四皇子正是借用的賈璉的名號。
墨濂本來就不是一個很熱絡的人,加上林如海又是朝廷重臣,需要避嫌。故僅僅在幾句寒暄之後,墨濂就直接開門見山道︰「想必林大人已經知曉我們此次前來的目的了。不知大人對此有何高見?」
林如海听到「我們」二字時,不著痕跡地瞟了一眼從見禮後就一言未發的賈環,心道這孩子恐怕真的入了皇帝和四皇子的眼,這等機密要事都不避諱,小小年紀不知是禍是福。「聖上和殿下的意思臣懂得。臣雖不才,在江南近十年的時間,手頭上還是有一本賬的。只是江南各色勢力盤根錯節,想要取得足以顛覆的證據恐怕困難。」
「既然林大人如此坦率,本王也少不得直說。」墨濂端坐在椅子上,答道,「證據是否足以顛覆並不重要,關鍵看的是有沒有心徹查。」
林如海一听,也就放下心來。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四皇子這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他皇帝已然有心拔除江南的毒瘤,不至于他拿出證據來反而自己被牽連進去。他雖早已存了必死之志,但總得為自己的黛玉打算一番,若是冤死,死後還留著臭名,要讓黛玉今後如何嫁人。既然放下心來,林如海也不再遮掩,將江南的局勢細細地說給墨濂听。
「江南諸府並不齊心,甚至一府之內不同的官員經常也屬于不同派系,總結起來大約三派︰一是依附于趙相的官員並商人,一是依附于賀相的,剩下的在江南根基頗深卻不想參與的官員則自成一派。但是這最後一派往往最為復雜,不過也最容易爭取。」林如海三言兩語便將這些官員及其背後的派別說了清楚,至于賀相也好趙相也好,他們身後的皇子不用他明說,想必皇帝和四皇子心里都門清。
當今聖上一生南征北戰,一門心思都撲在了政事上,對于這後宮的管理還真的不夠上心,以至于後宮爭斗不斷,等回過神來,剩下來長成的兒子也就那麼一只手可以數的過來。大皇子墨清性情急躁不喜彎彎繞繞,卻又野心不小,向來自詡為長子,且自認戰功赫赫,對皇位志在必得,且其生母淑妃趙氏,是趙相的嫡女,在朝中也有趙相一派的支持。二皇子墨澤是先皇後唯一的嫡子,如今的賀相正是墨澤的親舅舅,按理說嫡子即位理所應當,但不知當今聖上是怎麼考慮的,就是沒有冊封太子,二皇子並沒有什麼特殊待遇,和幾位成年的皇子一樣,冊封了郡王,出宮建府了。估計是不甘,墨澤對于皇位的爭奪可一點也不示弱。此外,除了對皇位一點都沒有表現出想法的墨濂,余下的兩位成年皇子對于皇位的爭奪只能算是小打小鬧了,也沒有能力將手伸到這麼遠的地方。
對于林如海的描述,墨濂一點也不吃驚,趙相與賀相在朝中的爭斗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在江南各收人心確實是意料之中的。他倒是對于不願參與奪嫡的那一中間派系比較感興趣,若是可能,這也是一個突破點。」再過幾日便是元旦,找個機會帶本王見見你相熟的官員。」墨滾吩咐道。這事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不過要怎麼不引起懷疑的給四皇子引見各色官員這就是林如海需要考慮的事情了。l3l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