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二章 城外馳道

出城的時候走春明門,回來的時候走明德門,這是早就制定好的,也是這個時代的規矩,叫做來去不同路。

早就有了兵部的報批和京都府的備案,所以高府的車隊自然是無比順暢,雖然沒有什麼標示,但是還是不少人把高天城認了出來。

高天城的名氣自然不用說了,在洛陽東城洛陽縣這一塊又常常拋頭露面,大家自然清楚小高大人的長相。

雖然不知道小高大人這是要干什麼去,但在洛陽人心中,小高大人就是大唐的驕傲,作詩那就不用說了,據說能讓咱們這幾年過的這麼舒坦的文德新政也是小高大人的手筆。

詩作那玩意兒離咱太遠,關鍵是咱也弄不懂啥意思,但是吃飽玩好可就是咱的福分了,不管小高大人去干什麼,問聲好總是應該的。

于是,一路上問好的、請安的、喝彩的絡繹不絕,高天城倒是面不改色、穩重如山,只是在馬上微笑著頷首致意,只有最近的孫元看著高天城略微的雙手心里明白自己的主子恐怕心里早就樂瘋了。

連一向沉穩的老夫人听見車外的嘈雜聲,都忍不住讓侍女悄悄打開了車簾瞅了一瞅,看見所有人都在向自己的孫子喝彩,心里忍不住的得意,在侍女的刻意恭維下,本就是一臉皺紋的老臉又是增加了不少甜蜜的褶子。

出了城門,高天城的臉都有些僵了,這種程序化的微笑自己足足練了三年才有現在的效果,自己對著銅鏡都能體會了「如沐春風」的感覺。

越過城外的民巷,車隊來到了馳道上。

四百年戰亂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江北各地的道路比較通順,畢竟無論是那個割據勢力也希望在自己的境內兵力運作能夠更機動一些,另外再就是「跑路逃命」的時候能夠更快一些,因此大唐建國以後只是略加修補,便成了現在大唐的主要交通系統——馳道,這也是大唐所有的基礎設施中唯一能夠勝過南齊的地方。

上了馳道,視野也就開闊了起來,景色也就逐漸浮現了出來,正是陽春三月,兩旁的農田里不少農戶正在勞作,自己碉地可能是極為上心的,加上周圍嬉戲的幼童,爽朗的笑聲充盈著整個田野。

高天城心情很好,華夏百姓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只要不是天災都能堅強的活下去,他們唯一的訴求就是吃飽喝好,這個世上其實他們才是最容易滿足的動物。

自己不來到這個時代均田制也會出現,畢竟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一定會出現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但畢竟自己的到來加快了這個進程,或者說自己盜用了前人的智慧讓大唐的百姓提前享受到了均田制所帶來的歡樂,這就足夠了。

自己沒有夢想著改變這個世界,或者說提前進行工業革命一類的東西,有些客觀規律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改變的,即使你是穿越而來的。

高天城只能盡自己所知、自己所能讓自己的小翅膀多扇一下,默默的影響一下這個時代,對高天城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唯一一點不滿足的就是路兩旁的農夫們並不認識自己這個「改革的倡導者」,否則應該是滿含著感激的淚水上來給自己作拱,自己大度的扶起,表示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再即興賦詩一首留下一段佳話才是最美妙的。

出人頭地永遠是下位者的夢想,真正站在一定高度上以後你只會看到更高的山峰,你不會再在乎一些基本的物質享受,反而你更注重的是出人頭地後所帶來的尊重感與滿足感。

西南遠處那座山脈就是邙山了,自己去過的唯一一次就是去送自己的師傅回山,自己的師傅是個真正的文人,和自己的「沽名釣譽」不同,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是執著于某些事情的,在世人眼中,他們或痴狂、或木訥,但這些人內心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值得每個人的尊重,自己的師傅趙公明就是其中的一人。

對于真理的讓趙公明非常的簡單,一個大儒從來沒有什麼門第之分,只是簡單的追求自己夢想中的學術,這也讓高天城真正了解了中國文人的傳承。

默默地在心中向著師父的方向致意,打定主意回來後一定要去拜訪一下師父,解開自己給師傅留的難題,這老家伙估計現在每天想的都是這個。

振奮心情,撩動一下馬韁,來吧,讓我們「紅塵做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狂奔共享人世繁華!」。

一見自己的少爺提馬狂奔,護在周圍的幾個老兵和孫元連忙提馬趕上,孫元的騎術極爛,一會就被幾個人遠遠的落下了。

雖然說是高武囑咐過了要讓高天城磨礪一下,但是家里人還是給高天城準備了單獨的馬車,萬一少爺累了歇歇也是好的。

秋月沾了這個光,可以自己一輛馬車,正偷偷掀開車簾看著田野的春色,看見自己的少爺提馬狂奔,心里說不出的高興,要是自己也會騎馬該獨好,若是和少爺騎一匹馬更是好上加好,想想自己依偎在少爺的懷里共騎一馬,秋月的臉都紅了。

老兵們不一會便追上了高天城,看見老兵們游刃有余、悠然自得的樣子,高天城心想自己的騎術還真是差得遠啊,比起這幫馬上都能吃飯睡覺的老家伙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一會的功夫,高天城便停了下來,跟自己預先的完全不一樣啊。

預想中的畫面應是這樣的,陽春三月,一位濁世佳公子策馬狂奔,鮮衣怒馬說不出的萬種豪情。

現實情況是全他娘的是土啊,估計自己的形象現在也好不了哪去,這馳道太坑人了,回頭一瞅心里總算平衡了,好不容易趕上來的孫元從煙塵滾滾中騎了出來,臉上已經看不出人模樣了,光看著精靈古怪的眼楮還在眨巴。

高天城不滿的吐了吐嘴中的灰塵,朝著旁邊的老兵說道︰「老吳,不仗義啊,你們為啥提前蒙上了口巾,不知道提醒本帥一聲。」

這幫老兵這些年一起教導高天城,早就熟捻無比了,雖說天城少爺缺乏經驗,但平常訓練里的只言片語便讓自己這幫老軍伍吃驚無比,,什麼「單兵素質」「迂回穿插」諸如此類的自己這幫老兵聞所,就連大帥听了也是目瞪口呆,天城少爺詳細一解釋自己再回去琢磨琢磨還真是這個理,真是龍生龍、鳳生鳳啊。大帥舉世名將,大公子更是軍中楷模,就是孫子也是熟知兵法,厲害、厲害啊!

尤其是馬掌的出現,更是讓老兵們對高天城死心塌地,自己都是四五十的人了,這個年紀在大唐軍中不算老、也不算小,有了這玩意說不定自己還能重返沙場,上南邊鬧上一鬧。

就是一點,高天城總是讓自己這幫老兵叫他小帥,雖然沒有軍中的職務,但家將就是這樣,你爺爺是大帥,兒子自然就叫少帥,兒子死了孫子自然就是少帥,至于小帥這個稱呼听上去太小家子氣了,再說軍中也沒這個稱呼啊。

幾個老兵也給小帥提過意見,沒想到這次小帥很認真,說是古時候有個叫做張學良的少帥,人家別國的武將領著十萬大軍入侵,這個少帥領著六十萬大軍連抵抗一下都沒有抵抗一下就撤了,害的老百姓生靈涂炭,我爹也是頂著這個少帥的名字戰死的,不吉利,太不吉利了。

小帥號稱大唐第一才子,說的一定是真的,老兵們心里自然無比鄙視那個姓張的少帥,何況老兵里還有高恩賜戰死後幸存的親兵,听了以後更是深有同感,將軍那麼英武的人竟是死在這個名號下啊,于是老兵們就改了口,小帥就是對高天城的唯一稱呼。

「小帥啊,這個原來都告訴過你的,野外作戰,尤其是騎兵,這口巾是必不可少的,你這「兵法大家」不會沒有準備吧,這是不是就是你說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啊」,平常早就習慣了和小帥互相挖苦的什麼軍事素質,逮著機會的老兵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高天城很是尷尬,這個事自己真是忽略了,這幫老兵沒一個好玩意,這個時候還不忘揶揄自己,正巧灰頭土臉的孫元趕了過來,一臉嚴肅的對著孫元說︰「平常怎麼教導你的,你看看弄的灰頭土臉的,口巾呢,騎兵必備的口巾呢?」

看著和自己一樣灰頭土臉的高天城,孫元滿心悲憤,你也不瞅瞅自己比我強多少?明明自己忘了,還他娘的教育我,每次都是我當替死鬼。

嘴里還是回答著︰「標下駑鈍,竟是忘了教官的敦囑,標下馬上去取,教官,用不用給你取一塊?看你的樣子——」

用嚴厲的眼神制止住企圖大放厥詞的孫元,高天城不緊不慢的說道︰「本帥是要親身體驗一下不帶口巾的危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好了,本帥的親身體驗結束,去給本帥也去取一塊吧。

勒了一下馬韁,雙腿一夾,悠閑的騎著馬緩緩而去,留後無數「鄙視」的目光。作者我愛清泉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