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章 書房對話

大興四年的這場聚會最終以皇帝的罪己詔而落幕。文人們很滿意,武將們無話可說。李益也想通了,不就是個面子問題嗎,說到底值不了什麼,再說了自己是君父,給自己家孩子們道個歉也沒什麼?

至于燕王,太後生日的第二天便伴隨著皇帝的一聲「趕緊給我滾回去!」落荒而逃!當然這也一舉奠定了在大唐文人的話語權︰我可以不說,我說了你也可以不听,但你不能因為我批評你你就打我,而且,罵的越凶越有名,要打你就打死我!

這些事姜陌不知道,但姜陌後世的經驗告訴自己︰在這個時代,越是貴族越要尊重這些大儒們,畢竟比起後世在這個時代臉面是最重要的事!

趙公明沒有想到自己這個八歲的學生會想這麼多,當時收他為徒只是敬佩其父的壯舉,加上開國公高家門風不錯才起了心思。跟這孩子接觸三年多來發現孩子天資倒是不錯,讀書也算努力就是有些頑皮,但勛貴家的孩子能把書背下去也算不錯了。趙公明一直想的是不求這孩子在文途有多大造詣,繼承自己的衣缽更是扯淡,只要懂人情、曉倫理、明是非也就得了。畢竟勛貴家孩子自幼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只要不造反這輩子都是個平安幸福!

說起來自己這徒弟也是有些可憐,四歲喪父,六歲喪母。本來只要安心等待那頂開國公的帽子早晚要帶到頭上。但誰料到父親早亡,這爵位傳遞有沒有隔輩傳這麼一說,除非高恩運也走在高武前面。

但即使得不到開國公,只要這孩子平平穩穩,能做個富貴閑人也是不錯的。誰料到這孩子前幾天突發疾病,听說太醫都下了活不過這幾日的診斷,趙公明心里也是一陣唏噓,為這孩子可惜。

但前日听說孩子突然還魂,也是吃了一驚,本想過幾日等他身體調養好些再來探望,昨日專門派書僮前來送了點補品。

書僮听府里人說孫少爺已能自己下床,就是性情變得有些古怪,怪在哪也說不出來?高家老太太還下了封口令,哪個腌東西敢在背後嚼舌頭根子就拖下去打死。今日趙公子急匆匆的趕了過來想看看自己這徒弟究竟怎麼樣了?

說是授業三年多,其實趙公明也就是每月來上幾次,每次一兩日,有時幾個月才來一次,傳授一下書經,解釋一下意思,再布置一下作業!

畢竟趙公明不是普通的西席,本身就是大儒。高家人也不指望著孫少爺能些什麼妙筆文章,只要有東水公這塊招牌也就足了!平常對趙公明是極為恭敬,國公爺和老祖宗見了面也是要作揖的,下面的子佷們更要行晚輩禮。

所以趙公明是愛來就來,不來也沒有人敢催,極為寬松。但趙公明最近還是內心有些期許的,畢竟是自己的學生,天資還算不錯,听說朝廷也正在準備仿照南周進行科舉制,如果這個學生肯努力到時金榜題名自己這個老師也是臉上有光的。

「天城身體可好些?為師這幾日也甚是掛念!上次走後也是一個多月了,若有什麼不適,就早些休息。學問一道,貴在持久啊。為師今天過來,就是看望一下!」

「我----哦!天城勞師傅費心了,也不知道怎麼了就感覺昏睡了幾日,昨日醒來身體還有些不適,今天好多了。倒是勞煩師傅掛念了!」

「哦?」自己的徒弟雖然接觸不多,但畢竟也算授了三年課,這孩子平常對自己還算尊重,但在家里那也是小霸王。說話上對自己雖然客氣,但像今天這樣溫文爾雅還是第一次。還真像他們說的變了?人還是這個人啊!

「既然無恙,為師這次打算多住幾日,考量一下你的學業。你也不必緊張,這幾日你身體不好,有些忘卻也是正常的」

其實姜陌正在得意中,靠!以為老子那些穿越小說都是白看的?以為老子三十多歲那是白活的?怎麼樣,咱回答這話多靠譜!天才啊!這才听到老師要考量學業,心里還是有些緊張,畢竟這是前邊身體記得東西自己能否全部接收還真是個數,但從前日醒來也發現自己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有《論語》《孝經》兩本書,心里也緩和了一些。

「你給為師背一下《論語》第十三篇。」

「學生遵命」姜陌倒是不管,把自己後世看到的先學個十足十樣,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就要融入這個社會!簡單的一思考便月兌口而出︰「《論語》第十三篇為《子路篇》︰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子路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

朗朗的背書聲從書房里傳出,趙公明有些恍惚,這孩子雖然病了一場,但學業倒是放下。

這幾年自己知道孩子需要打基礎,除了開蒙讓孩子牢記《千字文》外,更是在《論語》和《孝經》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剛開始畢竟是不到四歲的孩子,光一個千字文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從去年開始便領著孩子專工《論語》和《孝經》。

勛貴家的孩子,尤其是武將家里的哪一個不愛舞刀舞槍?這孩子也是活潑無比,雖然對自己還算尊重,在書房里是老老實實,但平常一旦出了書房那就是個混世魔王。

下人丫鬟們沒少被他折騰,檢查課業挨打也是經常的事,但這孩子今天到無了往日的絆絆磕磕,背誦極為順利,看樣這段時間沒少下功夫。他卻不知姜陌在後世也是中文系畢業的,對四書五經也是有些涉獵,再加上現在的這幅身體,更是合二為一了。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為棄之。」

「先生,《論語》第十三篇《子路篇》三十章背誦完畢,請先生訓示。」姜陌恭敬地一輯到底。

「哦!」趙公明這才從些許的驚嘆中反應過來,「不錯不錯。」又隨口問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是什麼意思,趙公明知道對個兒童來說兩年的時間背誦《論語》和《孝經》雖然難寫,可只要有毅力也是能辦的到的。但平常自己也是對這個孩子粗略的解釋了一遍,現在倒存了幾分認真考量的意思。

「這兩句話出自《論語》第五篇《公冶長》,這句話的意思是腐爛的木頭不可雕刻,糞土一樣的牆不用粉刷,也就是說沒必要在無用的東西上下功夫了。但學生不這麼認為,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朽木有朽木的好處,糞土之牆也有糞土之牆的用處。豈可因為它是朽木和糞土之牆就可拋棄它?孔夫子在《論語》第一篇《問政》對子游問孝和子夏問孝作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是什麼原因?學生認為「子游能養而失之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因材施教正是這個道理!不管是朽木還是糞土之牆肯定合適的對待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正也就是了。」畢竟是中文系畢業,能跟前世真正的大儒討論這個問題讓姜陌很興奮,不知不覺得把把自己和後世的一些看法都說了出來,抬頭卻發現老師正緊緊地盯著自己。

「天生我才必有用!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因材施教!」趙公明喃喃自語!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