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九章 流民漸多

從折梨花的小院離開之後,賀飛和王武便分別向著呂家寨的南門和北門的方向去看了看。身為呂家寨家丁統領,換成現代話就是保安大隊長,賀飛有必要給整個呂家寨的人民帶來安定。只不過,大廈將傾,整個國家都將要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小小村寨的安定,也不會有多久了。賀飛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是自己卻根本無能為力去抵抗。

這種無力感對賀飛的打擊其實挺大的,現在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了「抗金勝利」的興奮當中,你如果跑到大街上面跟別人說金兵馬上就要打來了,對方不抽你耳光算是對你好的了。別說老百姓了,皇帝同樣也是安之自得。哪個人要是敢跟他說抗金什麼的,立馬就不高興。

宋欽宗把宋徽宗從鎮江接回來,看起來國家太平了。李綱被外放,種師道被氣死,國家的權利又一次落到了投降派的手中。蔡京、童貫等賊死後,又有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成長了起來。

而且,表面上,整個大宋獲得了和平。

金國的第一次侵宋戰爭,對于宋國的國力並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在心理上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那些膽小的士子,靠著科舉出身的,在朝中身居要職的官員。這些人天生愛好和平,害怕打仗。而且他們有強烈的自信心,能夠靠著外交手段,讓這個國家獲得和平。這種禍國殃民,誤盡蒼生的自信早晚會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

士子在太平年代,可能還能盡耍風流,可是到了戰爭年代,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了。

其實宋朝的國力並不弱,不但不弱,還非常強大。大宋的商品經濟很發達,老百姓也很富有。宋朝富有歸富有,但是卻是異常的重文輕武。整個國家都是士子治國,而且文人多數沒有武夫的膽略和氣魄。

這樣,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宋朝很富有,軍事實力卻遠遠不如大漢和大唐。大漢天子是從基層無賴干起來的,向來看不起百無一用的書生,同時又有那種「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的氣魄,所以周邊小國沒有敢惹大漢的。那大唐同樣也是非常看重軍事,凌煙閣上面掛著一個個出生入死的大將的畫卷,便是一種非常震撼的榜樣力量。大唐打的敗仗要比大宋還多,但是即便大唐打了敗仗,周圍的國家也不敢有什麼想法。

一個國家發展經濟不是錯,但是如果一方面拼命發展經濟,一方面不重視軍事的發展,便會引來大禍。一個貧窮如吐蕃、西夏的國家,可能引不起金國的興趣。可是一個富裕如大宋的國家,對于整個金國來說,簡直就像一塊肥肉一樣誘人。況且,攻打宋國的代價比攻打西夏和吐蕃都要小得多,獲得的戰利品又是那麼誘人啊。

一個總人口不到四千萬的國家,馬上就要將一個總人口超過一億兩千萬的國家消滅掉。

不過擔心歸擔心,賀飛看到,反正大家都快樂,我又何必跟屈原似得,眾人皆醉我獨醒呢?人生落得個逍遙快活,總比被人當傻子一樣看待好啊。再說了,等大家醒來的時候,在振臂高呼,上陣殺敵也不遲啊!身為一個思想先進的現代人,總不至于像屈原那樣悶悶不樂,投江自殺吧!

當只有一個人是順向行駛的時候,那他也就成了「逆向行駛」。

靖康元年五月份,整個呂家寨準備迎接新娘的工作進入了高ch o。這期間,雙方書信往來,商量呂通和葉寧的婚事問題。

看樣子這一次呂勝是下了老本了,自從二月份開始,整個呂家寨前院便大興土木。這干活的工匠都是從淄洲請過來的老手,不過這工價可不低。

到了五月份,工程結束,賀飛便被安排陪著王師古到淄洲同工匠結算工錢去了。

這一路上,賀飛經常看到一些衣著破爛的流民,個個面有饑s 。一打听,才知道都是從宋金邊境逃來的難民。原來自從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罷兵以後,整個金國也沉浸在了巨大的勝利當中。從宋國掠奪來的巨大的財富讓所有金人眼饞,他們都知道宋國的富有以及大宋朝廷的軟弱,所以,第二次金兵侵宋戰爭馬上就要開始了。

到了八月份,宋金邊境的小摩擦已經非常頻繁了。可是宋朝士兵因為奉行了朝廷的不抵抗政策,面對肆意劫掠的金國士兵,不光不敢反抗,甚至連向朝廷上報的勇氣都沒有。

就這樣,快到九月份,甚至連遠在京東東路的東平府,也感受到了壓力。從宋金邊境逃難過來的難民,渲染著說著金兵的肆虐以及宋兵的軟弱。那些大戶,已經紛紛開始向長江以南的地方遷移了。

呂通和葉寧的婚期定在了十月份,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整個呂家寨上下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

這一天,天氣炎熱,看著門前來來往往的流民,賀飛心里面不是個滋味。

想來那呂勝也算是個仁慈的人,見這一路上流民甚多,便在距離自己呂家寨有一里路遠的大路邊上,免費施舍一碗粥,給那些饑腸轆轆的難民。

而趙魁和王武,因為老家是在大同府,正是金國二次出兵伐宋的開始地點,所以心里面也多有擔憂。

于是趙魁、王武和賀飛便商量著,到東平府城里面去,看看能不能遇到從大同府那邊逃過來的難民,說不定能打听打听自己的親人在那邊的情況。

王武掛念著自己的妻子沈月娥,而趙魁則掛念著自己的老母親。

看著路兩邊饑腸轆轆的難民,三個人唏噓不已。

趙魁瞪大了眼楮問賀飛︰「四弟,這金兵真是可惡!這麼欺負咱們的老百姓,我恨不能去金國大殺一番!」

賀飛笑著點了點頭,在馬上對趙魁說道︰「說不定,會有那麼一天的。咱們慢著點,這路上經常有流民經過,若是傷了他們,那可不好了。」

「這個四弟盡管放心,我趙魁雖然粗魯,但是還不至于這麼沒有分寸。」

王武在賀飛的另一邊說道︰「統領,也不知道現在大哥什麼情況了。」

賀飛心想,哎,古代的通信手段真是少,也沒有手機電話QQ號,想要找個人可真是個難事。說不定一別之後,便這輩子也見不著了。

「哎,咱這大宋重視文官,貶低武官,我看這大哥呀,也好過不到哪里去。」

趙魁一听這話,咬牙切齒地說道︰「四弟說的這話有道理,我和王武就是看不慣這文官在行伍里面當家做主,才不願意當兵當將的。這打仗都是兵將上前賣命,反倒是要听那些書生們發號施令,真是可笑。」

看來這一點,趙魁倒是看得比較準確。

王武在一邊說道︰「三弟說的不錯,什麼時候咱這大宋要是武官的地位和文官的地位一樣來,將相和睦,便才是出路啊。」

當然,也不能讓武官凌駕在文官之上。因為武官一般都殘暴,若是讓武官治國,便又會落得個政令不申,政治不明,遭殃的是老百姓。反過來如果讓文官治國,老百姓則會多得點實惠。

大宋便是一個士子治國的典範,而且大宋重文輕武的程度有點過了。大宋的老百姓確實過得好r 子,太平年代,不打仗的時候,整個宋朝的老百姓都很幸福。

比如像水滸英雄武松的哥哥,武大郎,那可是一個足夠底層的老百姓了,每天只能靠賣炊餅過r 子,可是照樣能買的上房子,娶得了媳婦。

可不過,這種重文輕武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整個國家都富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是到了被外來侵略的時候了。

賀飛非常贊同王武的觀點,說道︰「重文輕武不好,重武輕文同樣也不行,所以最好的治國之策,便是文武並重。文官治國,武官開疆拓土,這才是一個強盛的國家,甚至于能成為一個帝國。」

趙魁從賀飛的右邊歪著頭看著賀飛說道︰「哎呀,四弟說的什麼我听不大明白,但是我感覺四弟不像是一個平凡之人。將來說不定也能登上那天子的寶座呢!」

听到這句話,賀飛忙用眼瞪了趙魁一下說道︰「不得亂說!」

自己現在清楚,別說是東平府知府了,就是呂家寨的寨主呂勝想要自己的命也是很容易的。人在沒有實力之前,必須要低調。

低調是為了將來的高調。

是的,自己有心要在這大宋國里面扮演一個叱 風雲的英雄,只不過現在還是一個億萬群眾演員里面的一個。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觀察,賀飛發現這個呂勝還是一個積極的抗金人士。而他組建一千家丁的初衷,就是為了將來哪一天能夠為國效力。然而這個人好像非常提放著趙構,總在一些人少的時候小聲議論這個人。

前段時間汴京被圍,本來呂勝想要讓呂猛和呂智帶著家丁參加勤王軍,可是一听兵馬大元帥是趙構,便立馬打消了這個念頭。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