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05章 你們錯了

「慎兒,你怎麼才回來,今天已經是正月二十九了,離春闈不過十天,幾乎來不及準備了,唉,真是少不更事啊。」

比起民間百姓的患得患失,楊廷和正月過得很艱辛。不光是因為兒子遲遲不歸的擔心,更多的是京城,乃至天下的局勢給他帶來的憂慮。

定計和下決心永遠都比實際操作容易,朋黨這種組織也遠沒有政府機構來得嚴密。除夕夜雖然已經定下了大計,可想要將事情落到實處,卻是麻煩得很。

首先,士黨內部就沒有取得共識,哪怕是最核心的十幾個人也是一樣,反對最j 烈的就是首輔李東陽。雖然他最終迫于壓力,不得不屈從于大多數人的意見,可楊廷和看得出,對方心里還是不贊成這項計劃的。

這也是很正常的,想想雷火之夜那場變亂前,李東陽的態度就知道了。這人一向謹慎,對j 進的策略總是持有保留意見,這一次的謀劃的格局和影響,可比雷火之夜大多了,一個不好,甚至會有社稷傾覆,神器易手的危險,李東陽又怎麼可能鼎力支持呢?

沒有李東陽的支持其實也沒有多大影響,這人是個識大體的,就算再怎麼不贊成同僚的做法,他也不會使絆子,用y n招來謀害自己人,頂多也就是沒辦法從他那里得到足夠的助力罷了。

何況,這個謀劃的重點並不在李東陽身上,而是在晉黨身上。

和江南士人一樣,晉黨也是個泛稱。這並不是一個嚴密的組織,上令下達的這種事是不會發生的。在這個組織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根據各自的身份地位,決定他們發出聲音的大小。

除夕參與定計的王瓊和周經都是山西望族,也是晉黨中堅,可就算再加上致仕在家的韓文,也並不足以左右整個晉黨。晉黨內部合議的時候,王瓊只是提起了如何應對謝宏這個引子,內部就有了很多種意見。

和江南一樣。山西人也是有經商的傳統的,而近月以來,在工商領域,謝宏表l 出了足夠高明的見地和手段,所以不少晉黨中人都認為,謝宏跟他們是有共同語言的,如果接觸之後,說不定有化干戈為玉帛的機會。

怎麼都是賺錢,跟韃子做生意是賺,做海貿。或者做實業,這些都是賺錢的買賣。前者的風險還比較大,大頭也都掌控在最大的那幾個世家手上,而和謝宏對抗的風險更是恐怖。又何必非得搞得那麼僵呢?

田地也好說,對商人來說,世上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就算放棄自家的田畝又能如何?

與妥協派相對的就是強硬派,王瓊等人都屬于後者。這些豪門家大業大,取舍起來也比較困難,自然沒有那些小世家那麼灑月兌。何況同屬士黨一脈,他們在朝堂上還有一部分利益,自然不會妥協,對抗到底才是他們的最終抉擇。

而在兩極之間,還有很多舉棋不定的。畢竟身家前程攸關,如何謹慎也不為過。妥協派都是些小世家,不用理會也罷,可中間搖擺的這些人身份構成卻比較復雜,造成的影響也很大,沒有他們的話,這事兒還真就辦不成。

所以,一時之間,王瓊等人也擺不平晉黨內部,倒是惹得王鏊好一番月復誹,王瓊、周經也是無言以對,比起屢屢團結一致跟謝宏對抗,傷亡慘重依然不退縮的江南士人,晉中同道確實市儈了點。

要不是韓文從大同發了信來,聲稱他有辦法統合晉黨,至少可以令晉黨的核心人物義無反顧的參與大計,楊廷和幾乎認為計劃已經失敗了。

接到韓文來信,楊廷和慶幸之余,暗自里也是嘆息不已,朋黨這玩意除了在政爭的時候有用,確實干不了什麼實事兒。

黨派是一群因為相同的利益走到一起的人,不過,除了團體的利益之外,他們分別也有著各自的利益,因利而合,當然也會因利而散。別看朝爭的時候,晉黨從來都是鐵板一塊的,可真要較真的話,他們還真就不行。

這事兒他插不上手,也只能干著急,而天津一反常態的對外開放之後,那里的種種新舉措也有風聲傳到了京城,這就讓包括楊廷和在內的士黨們更憂心了。

一個旅順還沒解決,結果又多了個天津,再加上正在籌備中的威海衛,以及預定好了的登萊二州……這樣下去,等到江南人最終發動的時候,天知道謝宏會搞出來多少個港口。

這算是狡兔三窟,還是四面開花?沒人能肯定這一點,可所有人都知道,謝宏的發展時間越多,就會變得越發難制,等到他的影響力遍布大江南北的時候,就是傳統士人最終謝幕的一刻了。

想到這些,楊廷和又豈能不焦慮?偏偏在這個要命的時候,他的獨子又一去不回頭,去的還是天津那個龍潭虎xu ,旬月以來,他的頭發都不知白了多少根,原本還只是須發花白,等他見到楊慎時候,卻已經大半雪白了。

「楊賀,我讓你跟著少爺,可不光是讓你服sh 他起居的,他年少不更事,你怎地也不做提醒?春闈是何等大事?豈容耽擱?何況,朝廷如今正處于危難之際,正在用人之時,耽擱了個人仕途是小,誤了國家大事為大,你怎就,你怎就……」

楊廷和這段時間的確很苦悶,對楊慎的期望和擔憂也是實實在在的,這時斥責的對象雖然是管家,可實際上,他卻是將心中的焦慮發泄了出來,因而說到最後的時候,他表情愁苦,聲音發顫,幾乎要流下淚來。

「老爺……」

四川地偏一隅,楊家又是外來戶,和王鏊、謝遷那種世家完全沒法相比,連管家楊賀都不是從小跟到大的家生子。

不過。正是因為在外面過過苦日子。所以,老管家對自家老爺的恩德也更加感j ,這時見老爺神情淒苦,他連忙跪倒,可一張嘴時,卻發現自己竟已是泣不成聲。

「爹,不關賀叔的事兒,他多次提醒過孩兒。都被孩兒拒絕了……」

見老父如此,楊慎也是動容,依照正常的禮儀,他這個時候也應該請罪,然後再說明原因,求得父親原諒才對,若不然就有忤逆的嫌疑。不過,楊慎卻沒那麼做,因為更忤逆的事情還在沒來得及說呢,比起那個。小小的失禮根本就不值一提。

「為什麼?」

知道兒子的x ng子,楊廷和雖然有些惱火,可卻也沒追究,他目光炯炯。直視楊慎,不知為何,這次再見,他覺得兒子有了些變化,可他連番打量,卻偏偏找不出到底何處有異。而心里更是有了中不祥的預感。

「因為,以孩兒看來,比起科舉,天津更加重要,那里關乎著大明的未來!」在專利局,在招商局時的m 茫皆不復存在,楊慎目光極為清澈。顯然說的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即便謝宏在天津設下了y n謀圈套,意y 顛覆大明社稷,可是,以你一個仍未出仕的士子,又能做些什麼?」楊廷和略一遲疑。

這話可以有不用的解釋方法,一種,就是他正在說的這種可能,而另一種卻是很可怕的一種可能。這種可能x ng相當可怕,可怕到只要稍微想想就會不寒而栗,那種痛苦,即便以他沉浮宦海數十年,甚至即將邁入宦途的巔峰的心x ng城府,也難以承受。

所以,他這話與其說是在訓斥,還不如說是在勸導,語氣中全無怒氣,反而有殷殷期盼之意。但是,楊慎接下來的話卻讓他的心深深的沉了下去……

「爹,天津沒有y n謀,有的只是希望!」

楊慎的話擲地有聲,楊廷和的腦子卻在嗡嗡作響,毫無疑問,眼前的情況就是最壞的那種可能了。哪怕楊慎是身體受傷,甚至象洪鐘等人一樣失蹤,然後生死不知,都沒有現在糟糕。

楊廷和不是迂腐的書呆子,對于被頂撞的事情,他雖然不滿,但還是可以容忍,若是在學術上有了爭辯,被兒子指出錯漏處,他甚至會態度誠懇的認錯,並且做出贊揚的舉動。

在某種程度上,現在他們父子之間即將要進行的也是一場學術之爭,爭執正是因為治國理念的異同而起。

但是,讓他心痛的是,楊慎所持的觀點跟他完全相反,兒子就像是在這一個月內被人洗了腦一樣,居然從一個儒家的才子,變成了一個弄臣和ji n佞的支持者!這讓他如何能夠承受?

用顫抖的手指著兒子,懷著最後一絲希望,楊廷和低吼道︰「希望?你倒是說說,那里有什麼希望?難道是倫常顛倒,道德淪喪的希望嗎?」

「不,不是那樣,孩兒看到的,是大明成為人人樂業、戶戶安居的大同之世的希望;也是成為百業興盛、欣欣向榮的人間樂土的希望;同樣是官吏守節、百姓知禮的國富民強的希望;更是大明千秋萬載、威服四海的希望!」

直視即將入閣拜相的老父,楊慎目光清澈,如同一汪清泉;語聲緩緩,卻不帶半點遲疑,反而顯得凝重非常。

「只要天津的新政行諸天下,那這些希望就不會是虛妄,而士林之論和爹……你們錯了!」

「胡說八道!你這逆子!」

一聲怒喝,楊廷和猛的搶前兩步,手指差點戳到兒子的臉上。在朝堂上,楊大人一向以溫文儒雅而著稱,這樣暴怒的情形,別說是同僚或者楊慎,就算是跟在他身邊幾十年的老管家楊賀也沒有見過。

「滿朝文武,天下士林都錯了?反倒是你,是那個ji n佞對了?何其荒謬,何其狂悖!這幾年來,他在朝堂上,在遼東做了什麼?用奇y n技巧之技m hu 聖听,讓皇上不安于政,倒行逆施,無人君體;掀起變亂,禍亂京畿,又對忠臣義士橫施殺戮……」

楊廷和用力推開y 來攙扶他的老管家,憤然道︰「在遼東他又做了什麼?提高武人的地位?大明和前宋為何壓制武人,不就是有晚唐藩鎮之禍的前車之鑒嗎?他謝宏憑什麼就能保證,他手下的那些武人就不會起異心?誰又能保證他自己不起異心?」

「還有……」話說的太急太快,楊廷和畢竟一把年紀了,喘了幾口氣才繼續說道︰「在天津他又在做什麼?鼓勵工商?所謂工,不過是用奇y n技巧之技眩人耳目,以此謀財,不然先賢怎麼鄙視之?而商,哼,難道他壓下讀書人,就是為了讓這些逐利小人上位嗎?罷儒門,重工商,他謝宏所為的暴虐處,更甚于秦皇嬴政,這叫富國強民的希望?你的聖賢書究竟讀到哪里去了?」

「爹,天津新政並不排斥讀書人,且不說孩兒s 下訪查未受阻撓,就說天津的新官吏也大有先賢所說的上古之風。諭民以禮,先正自身……」

楊慎簡述了自己在天津的見聞,然後總結道︰「他們就是這樣做的,他們也是讀書人,在常春藤書院讀的書。」

「胡說,那個偽書院,又能教出來什麼讀書人?」雖然沒捂著耳朵喊‘不听’,可楊廷和y n沉著臉,對兒子說的話也是充耳不聞,只是連聲怒斥。

「孩兒沒去遼東,因此也無從得知遼東巡撫對軍制有什麼打算,不過,以天津而論,孩兒相信,他絕對是有所打算的,就算他不知道錢唐的覆轍,他身邊的王陽明,張尚質,唐伯虎等人都是飽學之士,也不可能不提醒他,而且……」

楊慎朗聲說道︰「商人也並非一味的逐利之徒,他們也懂大義,也知感恩,在新政提供得便利下,他們還能發揮出創造x ng,無論完善制度,還是建設家園,又或開發新產品,他們都能做出極大的貢獻,也不單是商人,佃農、工匠、軍兵都是如此。」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ji n佞不知禮法倫常,妄為無忌,才有讓平民參政,顛倒倫常之事,你難道認為聖人之言也是錯的嗎?」

「如果……」楊慎眼簾微垂,將天津所見所聞再次回想一遍,這才抬起頭來,用比之前更堅定的語氣,用更清朗的聲音說道︰「如果聖人有知,審視過天津的情況之後,依然堅持原來的觀點,那麼,孩兒也只能對他們說︰你們錯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