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六章、被壓制極其忿怒 奪政權瘋狂報復

盡管高太後和大臣在垂簾時沒有考慮到哲宗的感受,但他們並不放松對哲宗的教育。高太後擬任呂公著、範純仁、蘇軾和範祖禹等人擔任哲宗的侍讀大臣,想通過教育使哲宗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歷史經義的好皇帝,尤其是讓哲宗仰慕仁宗,而不是銳意進取的宋神宗,因為宋仁宗曾經創下了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後在生活上對哲宗的管教也是非常地嚴格。為了避免哲宗沉溺,高太後派了20個年長的宮嬪照顧好他的起居,又令哲宗晚上在自己的榻前閣樓中就寢,限制他自由活動的空間。

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間卻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大臣劉安世得知後大驚,哲宗此時才14歲,後宮竟然尋找乳母,是否皇帝迷戀聲色?劉安世上了奏章,告誡哲宗須自重。另一大臣範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後,言辭極為激烈。高太後對外解釋說,是神宗遺留下的幾個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顧,但私下卻將哲宗身邊的宮女一一喚去審問。哲宗後來回憶說那些宮女們個個紅腫著眼楮,臉色慘白無血,哲中心里很是害怕,後來才知道是劉、範暗中告了狀,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高太後的這些做法,目的為了照顧和保護哲宗,卻使哲宗感到窒息,無形中也增強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讓哲宗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後對待其生母朱德妃過于嚴格,甚至是苛刻。或許是她有著某種隱憂,擔心哲宗母子聯合起來,威脅自己的垂簾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年時遭遇極為坎坷,其生父早逝,後隨母親改嫁後,繼父見她,百般討厭,只好投奔親戚,舅舅家中長大。朱德妃入宮後,初為神宗的侍女,後來生下了哲宗、直到元豐七年才封為德妃。朱德妃溫柔恭順,對高太後和神宗向皇後一直是畢恭畢敬、情禮兼到。

元豐八年十一月,朱德妃護送神宗的靈柩前往永裕陵,途經永安。當時,大臣韓絳任河南知府,親自往永安迎接靈柩。朱德妃走在後面,韓絳也去迎接。高太後知道了此事,竟然指著朱德妃勃然大怒︰「韓某乃是先朝的大臣,你又怎能受他的大禮?」嚇得朱德妃淌著眼淚,不斷地謝罪。哲宗即位後,向皇後被尊為皇太後,朱德妃卻未能母以子貴,只能尊為太妃,沒有受到應有待遇。在如何對待朱太妃的問題上,朝廷中曾經有過不少的意見。有人想趁機拍拍高太後的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听政的太皇太後。有人想著將來終究會是哲宗掌權,主張尊崇朱太妃,以顯示天子的仁義、孝道。但高太後卻是另有打算,以此壓制朱太妃。

直到元祐三年的秋天,才允許朱太妃的輿蓋、儀衛、服冠可與向皇後的一樣。哲宗親政後,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後向氏相同。從哲宗生母的待遇問題上,從中看出哲宗其間復雜的政治斗爭背景。

高太後和元祐大臣們所做的一切,對于哲宗來說,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哲宗早慧,**歲時便能背誦7卷《論語》,字也寫得非常漂亮,頗得父親神宗喜愛,以神童譽之,不為過分。

元豐七年三月,神宗在宮中宴請群臣,時年9歲的趙佣隨同。趙佣雖然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卻表現十分得體,贏到了父親的夸贊。

哲宗即位後,遼朝派來使者來參加神宗的吊唁活動,宰相蔡確因兩國服飾的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心悸,便反復給哲宗講述契丹人的衣著和禮儀。哲宗先是沉默不語,待蔡確絮絮叨叨地講完了之後,忽然正色問道︰「難道遼朝的使者就不是人嗎?」蔡確一愣︰「當然是人,但他們是夷狄哲宗道︰「既然是人,又怕他做甚?」言辭怪誕且極為鋒銳,蔡確無言以對,驚恐萬狀地退下了朝來。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對不將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後和元祐大臣,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和不滿。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後奏報時,哲宗都是緘默不語。有次高太後問哲宗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宗回敬道︰「已經處理得當,還要羅嗦些什麼?」弦外之音就是自己無非是一個擺設而已。

哲宗經常使用一個舊桌子,高太後令人換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來。高太後問他為何,哲宗回答︰「是父親(神宗)用過的高太後心中大驚,知道哲宗將來必然會清算自己的舉動。大臣劉摯曾經上疏,想讓高太後教導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小人。高太後嘆氣,曰︰「本宮常與孫子談論這些,可是他卻不以為然由此看出高太後的擔心害怕,當然就更不敢放下手中的權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後去世,哲宗改元紹聖,他大力打擊元祐大臣,在章惇等人鼓動之下,直指高太後「老奸擅國」,廢了高太後的稱號及其待遇。也許在最初,哲宗對父親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時期被冷落和忽視的經歷,加劇了他對元祐政治的不滿,便去極力地推崇父親神宗。可見,在哲宗的政治抱負中,有著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使得人生多了些悲劇色彩,朝野上下的涇渭也是益發地清晰明了。

哲宗親政後,召回章惇、蔡卞、曾布、黃履和蔡京等人。這些人曾經是神宗變法時的重要人物,但在經歷了元祐時期舊黨的殘酷傾軋和迫害之後,他們的政治性格在黨同伐異過程中遭到嚴重的扭曲。他們復出後,便與親政的哲宗一樣,有著強烈的報復心理,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返回朝廷後,不忘劉摯和王岩叟等人對新黨的攻擊,變本加厲地對他們進行報復。紹聖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將舊黨的主要人物呂大防、劉摯、蘇軾、梁燾等人貶到嶺南。章惇還利用哲宗不滿當年劉安世和範祖禹諫宮中尋找乳母一事,將兩人也貶到嶺南。

紹聖四年,章惇等人頻頻上奏,哲宗又開始了對元祐大臣進行新一輪的打擊。已故的司馬光和呂公著等人均被追貶和削奪恩封,甚至掘兩人墳墓,鞭尸報復,由于大臣以「發人之墓,非盛德之事」相諫,哲宗才無奈作罷,但兩人後代都被牽連遭貶。仍在世的元祐大臣,皆被貶出朝廷,相繼來到了嶺南。

高太後垂簾時,任用頑固派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駁得一文不值,全部廢止。宋哲宗對司馬光和高太後的執政與壓制感到十分厭倦,極其不滿。

哲宗親政後恢復了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聖」,停止與西夏的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矛盾,種下了北宋滅亡的遠因。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