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八十四章 劉邦 (求點推收賞評)

王莽乃是儒家中人不假,而且王莽實行也確確實實的是儒家的做法。♀

只是王莽的結局非常悲催。

王莽後面成為說空話說大話和虛偽的代名詞。

其實,王莽的錯誤不是他的做法,而是王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斤兩,看不清形勢。

如果王莽有著唐太宗一般文才武略。

就算是下面有人造反又如何?只要兵馬所指,一切便是天下太平。

而且如果王莽知道容忍,沒有沒事找事鬧出來那麼多的事情,就算是有人造反,也不過是小範圍的事情。那又有什麼事情?

可憐的王莽就這樣被自己的愚蠢給弄死了。

如此說來,儒家也是有著讓帝王蛋疼的方面,可是為什麼諸子百家,卻是儒家笑到最後,成為了帝王的心頭肉?

儒家能夠笑到最後……成為了帝王的心頭肉的法寶,是禮儀。

說到儒家能夠笑到最後……成為了帝王的心頭肉的法寶是禮儀,需要提及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郡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4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于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采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劉邦出生于沛豐邑中陽里,和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非常要好。幼時和盧綰交好。高祖長的額頭高高隆起,鬢角和胡須很漂亮,左邊大腿有七十二顆黑痣。年齡稍長後,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3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哥哥)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大人們都認為劉邦沒有大志,不能治理商業,也不能干活,沒有收入。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劉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很想投入信陵君門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門客張耳亦召納門客,于是至外黃投入到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及魏國滅亡,張耳成為秦廷通緝犯,門客皆散去。劉邦回到家鄉沛縣。後來,劉邦後做了沛縣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踫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月兌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名叫呂雉。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後來到了沛縣定居,因為沛令和他是好友。在剛剛到沛時,很多人便听說了他和縣令的關系,于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系,套套近乎。劉邦听說了也去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縣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布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根本不管這些,雖然他沒有帶呂後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听說了,趕忙出來親自迎接他。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呂公這個人,喜歡給人相面,看見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蕭何說︰「劉季一向滿口說大話,很少做成什麼事。」高祖就趁機戲弄那些賓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點兒也不謙讓。酒喝得盡興了,呂公于是向高祖遞眼色,讓他一定留下來,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後面。呂公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相面,經我給相面的人多了,沒有誰能比得上你劉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愛。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許給你做你的灑掃妻妾。」酒宴散了,呂媼對呂公大為惱火,說︰「你起初總是想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把她許配給個貴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今天你為什麼隨隨便便地就把她許給劉季了呢?」呂公說︰「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終于把女兒嫁給劉季了。呂公的女兒就是呂後,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公主。漢惠帝劉盈就是她和劉邦的兒子。還有一個孩子就是魯元公主,她嫁給了軟弱卻孝順的張敖。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里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吧。」劉邦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于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州(今河南淮陽)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郡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摯友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已經是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有48歲了。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籍(即項羽項羽名籍)和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的蘇州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

劉邦起事後,立即開始攻略周邊郡縣,先是攻胡陵、下方與,與泗水監平大戰于豐,破之。這時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加入到劉邦陣營。接著令雍齒守豐,自己率領軍隊進入薛,與秦軍大戰。郡守壯戰敗,逃至戚,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追斬壯。接著劉邦率軍再至亢父、方與,以曹參守方與。這時魏相周市來攻方與,曹參率軍迎之。但是雍齒卻據豐降魏。劉邦大怒,進攻豐。雍齒據城以守,沛公軍不能下豐,恰在此時,劉邦生病,于是還軍至沛。

這時,劉邦聞東陽寧君與秦嘉立景駒為楚假王,在留(今沛縣東南),于是投奔景駒,欲借軍攻豐。在去投奔景駒的路上,遇見了也要投奔景駒的張良。兩人于是兵合一處。張良與劉邦二人見面後,一交談,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于是張良放棄投奔景名駒的念頭,直接投奔到劉邦這邊。劉邦以張良為廄將。

這時秦將章邯派別將司馬尼攻略楚地,屠相(今安徽淮北市),至碭(今河南永城芒山鎮)。于是沛公與東陽寧率軍向西,迎擊司馬尼,在蕭縣西與秦軍展開戰斗,結果不利,劉邦與東陽寧君退至留。補充軍隊和糧草後,再次進攻秦軍,三日取碭,得到軍卒五六千人。接著乘勝攻取了下邑(今安徽碭山縣)這次,劉邦認為自己軍隊差不多,從下邑出發,再次攻豐,結果仍然沒攻下。這時听說項梁在薛,于是留下軍隊圍豐。自己率領百余騎至薛見項梁。項梁益沛公軍五千、五大夫將十人,三攻豐邑。雍齒不敵,逃奔魏國。

這樣,沛公劉邦成為項梁手下一員大將。而不久項羽攻下襄邑也還至薛。當陳勝死亡的消息確實之後,項梁盡召諸將還薛,采納居巢人範增之議,立戰國時楚懷王的後裔心為楚王,仍號楚懷王,都盱眙。楚懷王以陳嬰為上柱國,項梁號武信君。

立楚懷王後。項梁率軍北上救齊趙。在亢父、東阿大破秦軍。這時齊軍因田間、田都、田角之故,引兵還齊。只有楚軍追擊秦軍。于是項梁下令楚軍分軍,以劉邦、項羽為帥,率楚軍一部攻城陽。劉項二人率軍攻下城陽。屠之。然後追擊秦軍至濮陽東。再次大破秦軍。秦軍這時得到補充。軍勢復振,守濮陽、環水。劉項二人不與之戰,繞過進攻定陶。定陶未下。放棄,西攻雍丘(今河南杞縣)。沛公將曹參大破秦兵,斬殺三川守李由,並俘虜秦侯一人。之後,劉項二人還攻陳留,未下。這時秦將章邯大破項梁于定陶,項梁本人亦戰死。劉項二人大驚,兩人商量後決定放棄陳留,還軍東歸。劉項二人分兵,項羽軍駐彭城西、呂臣軍駐彭城東,而沛公軍駐碭。♀

項梁之死,使諸侯震怖。而秦軍更是挾戰勝余威常追亡逐北。章邯經過一連番勝利,認為楚國已不足慮,于是北上進攻趙國攻下邯鄲後遷其民于河內。而趙軍退守巨鹿,章邯率軍進圍趙王歇與趙相張耳于巨鹿。這時楚懷王把都城由盱眙遷至彭城,並項羽軍與呂臣軍自將。封項羽為長安侯,任魯公;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將本部兵駐碭。以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經過一番調整之後,楚國局勢穩定下來。

趙王與張耳困于巨鹿,遣使至楚向楚國求救。楚懷王經過商議後答應救趙。但為了分散秦軍力量,決定派一支部隊西向直接攻秦。北路楚軍以宋義為主將,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當時由于秦軍軍勢正壯,楚國上下皆不看好西征,都不願意領軍西征。于是他們以沛公為西征軍統帥西征,借口是劉邦為人寬厚,可以減少西進阻力。而項羽則因為叔父之死,積極要求隨沛公西征。但楚諸老將皆以項羽為人「僄悍滑賊」及「所過皆殘滅」不利于西征為由拒絕了項羽的要求,讓他擔任北路軍的次將北上救趙。

沛公軍由碭出兵,北上先行收集陳勝、項梁的散卒。至成陽,與秦軍夾壁杠里。沛公軍出擊秦軍,大破秦軍,秦將王離逃走。接著,沛公引兵西進,遇彭越于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大謝湖鎮昌邑村)。兩人合力攻昌邑,未下,沛公還軍至栗(今河南夏邑)。在栗,遇剛武侯,奪其軍,沛公軍隊增加了四千多人。接著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軍合攻昌邑,又沒攻下。沛公劉邦決定舍棄昌邑不打,率軍西行。

劉邦行軍至高陽,並訪求賢士。正好沛公軍隊中有一騎士家在高陽,于是回家探親。這時高陽人酈食其為其同鄉,于是就請他代為向劉邦引薦自己。他對騎士說︰「我听說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許多遠大的謀略,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隨的人,只是苦于沒人替我介紹。你見到沛公,可以這樣對他說,‘我的家鄉有位酈先生,年紀已有六十多歲,身高八尺,人們都稱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說並非狂生。騎士說︰「沛公並不喜歡儒生,許多人頭戴儒生的帽子來見他,他就立刻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在里邊撒尿。在和人談話的時候,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說。」酈食其對他說︰「你只管像我教你的這樣說。」騎士回去之後,就按酈生囑咐的話從容地告訴了沛公。于是通過騎士引薦,酈食其見到了沛公。但劉邦在召見他時,正踞坐在床,令兩女子給其洗腳。酈食大為滿,長揖不拜,直接斥責道︰「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劉邦罵道︰「你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酈生曰︰「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慢不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于是劉邦起身道歉,整理好後以禮接待了酈食其。當時,酈食其有個弟弟名叫酈商,陳勝起兵時,他亦聚數千人響應。酈食其歸漢,酈商率其部下約四千多人加入沛公隊伍。

酈食其勸劉邦進攻陳留,劉邦從其計,奪下陳留。得到大量補給。接著令酈商為將。進攻開封,未下。繞過西進,與秦將楊熊所率秦軍大戰于白馬、曲遇,大敗秦軍。秦將楊熊敗走。沛公軍緊追其至白馬。再次大破秦軍。楊熊逃至滎陽。秦二世派使者斬殺楊熊。消滅楊熊所部秦軍後,沛公率軍南下攻穎陽,屠之。而此時張良再次與劉邦相遇。之前。張良勸項梁立韓成為韓王,並隨韓王成西至韓地略地。但是一年多來,所略之地每佔輒失,始終沒打開局面,因此游兵于穎川一帶。劉邦率軍進至此,與張良的韓軍合兵,攻軒轅(今河南登封市西北)略定韓地。趙別將司馬卬欲渡河入關,劉邦率軍北上,攻平陰,破壞渡口。南下與秦軍再戰洛陽東,不利,南下陽城,收取城中軍馬。與南陽守齮戰于犨(今灑南平頂山西南)東,大破南陽秦軍。楚軍追至南陽,想繞過直接西進。張良勸道︰「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劉邦還攻南陽。南陽守見楚軍去而復返,並包圍宛城。于是想自殺。于是他的門客陳恢勸他不要先死,並出使楚營。雙方約定後,南陽守投降。

劉邦率軍繼續西行,奪取了丹水(今河南淅川)。而高武侯戚鰓、穰侯王陵這時也加入劉邦所率領的楚軍,攻下西陵、胡陽。並且番君吳芮的部將梅鋗也至此,與沛公軍聯合,攻下析(今河南西峽縣)、酈等地。劉邦所部楚軍進至武關東。于是派魏人寧昌使秦,而這時章邯也投降了項羽。趙高殺秦二世,令使者還報劉邦,欲約分關中。劉邦以為趙高為詐計,于是從張良之計,使酈食其、陸賈游說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武關鎮)秦將降,然後襲擊武關秦將,奪取武關。之後,劉邦一面率軍西進,一面令酈商別將攻取了秦的漢中、巴、蜀等地。接著漢軍再在嶢下擊敗秦軍,這樣劉邦所部楚軍進至秦都咸陽附近的藍田。秦廷在組織了最後的力量與劉邦軍隊大戰于藍田,劉邦軍隊沒有象當年周文那樣一敗涂地,而是大破秦軍。這樣秦朝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力量。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降軹道(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區)旁,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秦朝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咸陽城,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劉邦根本听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劉邦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範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後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潛入營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劉邦依計約到項伯,說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並于項伯約成兒女親家。項伯當天夜里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通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听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後來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在鴻門宴上,劉邦表現出了極高的沉著與冷靜。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噲的力保之外,關鍵是劉邦的冷靜與沉著。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項籍入咸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又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並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同時削減劉邦軍隊至三萬人。項羽自己稱為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帥權。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後來把義帝遷到別的地方給殺了。項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論功行賞,但是實際上卻是對原諸侯勢力進行重新組合,對服從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賞,並沒有照顧原諸侯在本國的實力與影響。因此從一開始埋下亂源。而且他又拒絕了謀士自王關中的建議,堅決衣錦還鄉。漢元年二月,諸侯罷戲下,各回國。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于四月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籍。11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名為義帝發喪,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籍,拉開了4年楚漢戰爭的序幕。很快,在漢元年五、六月份,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並用計欺騙項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籍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項羽則最終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這樣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籍在齊國停留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佔彭城。短暫的勝利是劉邦失去理智,天天與諸侯們喝酒慶祝。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奔襲,聯軍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月兌,反楚聯盟瓦解。

同年6月,劉邦到達滎陽,一路收集敗兵,並派韓信于蕭索之間擊敗了楚追兵,得以喘息,穩住了陣腳,遂重整軍隊,依托關中基地和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爭。7月,一直負隅頑抗的章邯終于兵敗自殺,劉邦解除了後顧之憂;且在逃往滎陽前便派人說服英布反楚,聯絡彭越擾楚後方;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魏俘魏王豹,破代,滅趙殺陳余。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範增,不用其謀,迫使範增怒而歸鄉。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滎陽。項籍加緊圍攻滎陽,並奪取成皋。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武關、宛(今河南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籍南下。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今江蘇邳州南)。項籍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項籍以凌厲攻勢拔滎陽,再奪成皋。

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月復地協助彭越進攻雎陽(今河南商丘南)、外黃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斬殺了項羽大將曹咎。項籍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籍月復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籍引兵東歸。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于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采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余,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158項羽帶著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于是在烏江自剄而死。劉邦于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越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後),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劉邦即皇帝位後,初都洛陽,一個月後遷櫟陽,不久正式定都長安,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後,幾次想廢黜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劉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為了皇權的鞏固,劉邦費盡心機。本來他年齡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呂後找來名醫,劉邦問他病情,醫生說能治,劉邦一听口氣,就知道不會好了,氣得大罵醫生︰「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說完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打發他走了。呂後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後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後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不會知道了。」

劉邦駕崩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享年六十二歲,葬于長陵(在今陝西咸陽),謚號為高皇帝,廟號是太祖。葬于長陵。長陵,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約20公里、咸陽市以東約20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陵又名「長山」,是漢高祖劉邦與皇後呂雉(呂後)的陵墓。他開創的漢朝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對儒家文化又產生了影響,了解漢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

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謚號則是「漢高帝」,而不是人們習慣稱呼的「漢高祖」。《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義,將《史記》中的「高祖」換為「帝」。司馬遷《史記》作「高祖本紀」,首稱劉邦為「高祖」。蓋司馬氏為漢世宗孝武皇帝時人,孝武皇帝之皇考為孝景皇帝,孝景皇帝皇考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對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按《爾雅》︰「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照理講,漢武帝要稱呼太上皇(高帝之父)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釋名》雲︰「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韜諸下也。」《潛邱札記》雲︰「曾祖之父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高祖。」《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這是以曾祖父、祖父稱「高祖」。因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國之王,功高至偉,所以稱高祖,是最上之尊稱。同樣,漢武帝稱曾祖父高帝為「高祖」亦是此意,是後世子孫對于先祖的至高稱呼,司馬氏應該是使用當時漢朝對高皇帝的尊稱,以劉邦為「高祖」。(未完待續……)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