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八十二章霍光 (求點推收賞評)

現在就看看為什麼儒家為什麼能夠成為帝王的心頭肉。♀

為什麼諸子百家,唯有儒家笑到最後,成為了帝王的心頭肉?

是儒家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嗎?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系、官民關系。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在國際政治方面,儒家主張「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在古代促進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在近代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

非也。

從儒家在政治方面主張來看,儒家除了要求下面的人必須忠誠于上面的人,同時要求上面的人又要有上面的人的樣子。也就是說儒家要求上面的人必須是明主【賢明的君主。《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史記?刺客列傳》︰「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魯迅《故事新編?采薇》︰「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著祭酒,因為知道天命有歸,便帶著五十車行李和八百個奴婢,來投明主了。」】。

如此說來,儒家並沒有主張愚忠【愚忠,有多層含義,一是稍有愚蠢而忠心或有點偏見,二是謂昧于事理的忠心。三是有能力而忠于沒有能力之人的行為。本詞語含貶義。常指愚昧地忠實。不計後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與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沒有自己的想法。1.稍有愚蠢而忠心或有點偏見。《戰國策?趙策二》︰「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臣故敢獻其愚,效愚忠。」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謂臣言雖可罪,心亦無他。」宋陸游《舟中作》詩︰「惟有愚忠窮未替,尚餘一念在元元。」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盡瘁。」2.謂昧于事理的忠心。《管子?七臣七主》︰「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歛、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此之謂也。」《史記?酷吏列傳》︰「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湯(張湯)乃詐忠。’」續範亭《感言》︰「實在告訴你們吧,現在大奸賣國的秦檜雖有,再不會有多少愚忠誤國的岳武穆了!」3.有能力而忠于沒有能力之人的行為,通常用作評價「有能力者」完全听從「沒有能力之人」的指揮,而導致其不能正常發揮之人。含貶義。常指愚昧地忠實,不計後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與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沒有自己的想法。據說愚忠有著這樣一個典型人物。朱所衣錦袍,徽宗嘗以手撫之,遂繡御手于肩上。又嘗與內宴,帝以手親握其臂。遂以黃帛纏之。與人揖,此臂竟不動。按照現在的說法。朱穿著錦袍,徽宗皇帝曾經用手撫模,于是就在肩上繡上金手印。還有一次,他受了邀請在內宮飲酒,徽宗皇帝親自握了他的手臂。朱就把黃帛纏在臂上。在與人交揖的時候,這一個手臂居然不動,表示說這只胳膊剛剛被皇帝拍過。】。

甚至于那些受到帝王重用的官吏利用儒家的主張把帝王廢除,另外立新的君王。

比如霍光。

霍光(不詳-前68年),字子孟,漢族,西漢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名將霍去病異母弟,昭帝上官皇後外祖父,宣帝霍皇後之父。先後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大司馬、大將軍等職位,封博陸侯,謚號為宣成,是以又被尊稱為博陸宣成侯。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期間曾主持廢立昌邑王。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過世後第二年霍家因謀反被族誅。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約折合1.7米),皮膚白皙,眉目疏朗,胡須很美,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並提,稱為伊霍,後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權臣攝政廢立皇帝。

霍光的父親霍仲孺是河東郡平陽縣的縣吏,前141年前後在長安平陽侯府的時候和府中侍女衛媼之女衛少兒私通生下霍去病。♀霍仲孺回平陽侯國後另娶妻生霍光,和衛少兒不再來往。建元三年(前138年),陳皇後之母大長公主劉嫖因嫉妒被冷落了一年的宮女衛子夫懷孕,綁架了正在建章當差的衛青(衛子夫之弟)意圖殺害,漢武帝知道後很生氣,封衛青為建章監,和其兄衛長君同為侍中,三姐衛子夫為夫人,二姐衛少兒也因此得以嫁給西漢開國功臣陳平曾孫,時任詹事一職的陳掌。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拜驃騎將軍之職,在出擊匈奴的途中,被河東太守出迎至平陽侯國的傳舍,並派人請來霍仲孺與之父子相見。霍去病替霍仲孺大量購買田地房屋和奴婢後離去。霍去病此次出征凱旋時,再次拜訪霍仲孺,並將異母弟弟霍光一起帶到長安照顧。霍光當時年僅十多歲。在霍去病的幫助下,先任郎官,隨後遷任各曹官,侍中等職位。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侍奉漢武帝左右,前後出入宮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錯誤。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信任。

征和二年(前91年),衛太子被江充以巫蠱之禍逼死後,漢武帝決定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儲君。並計劃令霍光輔佐。武帝令宮中畫師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暗示他準備輔政。隨後又于後元二年(前87年)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此前的後元元年(前88年)霍光曾經同上官桀、金日磾共同挫敗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的叛亂陰謀。漢武帝遺詔中以此理由封他們三人為列侯。但當時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武帝根本沒有留下分封三人的遺詔。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考據認為漢武帝托孤給霍光等人不足為信,所謂托孤之時所雲「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和畫周公輔政圖相送其實為子虛烏有︰霍光只是漢武帝身邊的左右侍衛。只是供驅使的下人。怎可能被漢武帝如此重視而有托孤之重任?金日磾乃匈奴人,實則為異族外人,托孤事關朝廷社稷不可能托付給一個與漢政權有殺父之仇的異族後代?

霍光與同為輔政大臣的金日磾和上官安都有聯姻關系。金日磾次子金賞的妻子是他女兒。另外一位輔政大臣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所娶則是霍光長女。有一女上官氏。上官安打算讓時年僅僅六歲的上官氏做皇後,遭到霍光反對,于是轉而走蓋長公主的門路,成功實現目的。上官家族為了回報蓋長公主,想將其情夫丁外人封列侯和光祿大夫,也被霍光駁回。霍光此前又曾多次阻止上官家族其他親戚封官。雙方因而結怨,成為政敵。上官桀父子聯合蓋長公主、燕王劉旦以及輔政大臣桑弘羊等共同結成反對霍光的同盟,假托燕王名義趁霍光休假的時候向漢昭帝上書誣陷霍光有不臣之心,並內外接應,做好準備打算一舉擒殺霍光,但時年僅十四歲的昭帝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不予理睬,並安撫霍光,且下令追查上書人的來歷。後來漢昭帝還下令如有人上書毀謗霍光者必追究到底。上官桀等人見無法從昭帝處下手,便決定發動政變殺霍光,廢黜昭帝,立燕王為帝。但計劃泄漏,霍光族滅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蓋長公主和燕王旦自殺。此後霍光成為朝政實際上的決策者。在昭帝時期,霍光得到漢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得以獨攬大權,他采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業,使得漢朝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對外也緩和了同匈奴的關系,恢復和親政策。這段時期和後來的宣帝朝被合稱昭宣中興,史家認為西漢自文景之治後被武帝窮兵黷武政策所耗空的國力在這段時間得到了恢復。

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日,漢昭帝駕崩,他沒有兒子。霍光迎立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後就以**無道的理由報請上官太後廢除了他。霍光同群臣商議後決定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繼承帝位。這就是漢宣帝。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廢立天子之事,從此後人合稱為「伊霍」。

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歸政于帝,但宣帝沒有接受,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與之同車時「若有芒刺在背」。霍光本人功高震主,為後來的全家族滅埋下了禍根。漢宣帝即位後,沒有依照群臣提議立霍光之女霍成君為皇後,而是委婉的以尋故劍的名義表示要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許平君為皇後。霍光沒有反對,但以許皇後父親許廣漢受過宮刑的緣故反對漢宣帝依照漢朝慣例封後父為列侯。霍光的繼室顯對女兒沒有成為皇後不滿,背著霍光趁許皇後生產的機會買通醫生淳于衍毒死了許皇後。許皇後死後,宣帝追究醫生責任。淳于衍下獄受審,顯害怕而向霍光坦白了此事。霍光驚駭之余,想要追究顯的責任,但最終還是礙于夫妻情分替她掩蓋了過去。霍成君最終被立為後。地節二年(前68年)春三月庚午,霍光病重逝世,臨終上書請分自己的封邑三千戶給其佷孫霍山,以繼承其兄長霍去病的香火。

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後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于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車,黃屋送葬。霍光遺孀顯猶嫌不夠氣派,將霍光生前自己安霍光死後。漢宣帝同霍光子佷關系逐步惡化。顯毒殺許皇後的消息也開始流傳。宣帝听到後並未開始調查。而是先采取措施提拔自己的外戚與霍氏的政敵擔任要職。架空霍家子弟的兵權,漢宣帝先改霍光女婿大將軍範明友為光祿勛,羽林監任勝為安定郡太守。又把霍光的姐夫張朔由給事中光祿大夫改為蜀郡太守,孫婿王漢為武威郡太守,長樂宮衛尉鄧廣漢為少府,這樣奪取了他們的在首都的軍權,掃清了霍家的外圍勢力。接著開始對霍家動手,改霍禹為大司馬,無印綬,架空兵權,霍光的另一女婿趙平的兵權也被奪,霍氏人馬,再也無法掌握長樂宮和未央宮的禁軍。霍氏家族惶恐之余決定反擊,霍禹打算殺了丞相魏相與宣帝的丈人昌成君許廣漢,廢黜皇帝,前66年七月,事情敗露,霍禹被腰斬,霍雲、霍山自殺,霍家一族遭到滿門抄斬。至此,霍光妻子顯及兒子,佷子,女婿等家人除女婿金賞因告發謀反一事被赦免外,全部被殺或者自殺,女兒霍成君也被廢處昭台宮,十二年後自殺。長安城中有數千家人家被牽連族滅。當時人大多認為霍家功高震主,族滅之因在霍光輔政時期就已經埋下,謀殺許皇後和謀反不過是事件爆發的導火線。霍家族滅以後,霍光之墓未被株連,依舊陪葬茂陵。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于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列霍光為第一,並為了表示尊重,獨獨不寫出霍光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此後霍光一直為漢朝皇帝所尊奉祭祀,漢成帝年間,曾增加守墓人一百戶,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以千戶封霍光堂弟的曾孫霍陽為博陸侯,奉祀霍光。

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持朝政,于公元前85年封博陸侯。他的女兒和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後來上官安的女兒上官鳳兒通過蓋長公主的關系,進宮做了婕妤,後來立為皇後。上官安得以加封桑樂侯。上官桀為感謝蓋長公主,多次為公主親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絕。霍光以皇後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雙方矛盾日益緊張。桑弘羊在鹽鐵官營等事務方面和霍光意見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謀取帝位的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共同密謀,企圖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天子。最後事情敗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誅,燕王和蓋長公主自殺。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在輔佐昭帝期間,霍光繼續執行武帝末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經濟繼續發展,國內富足。同時也重新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關系。這些措施對于穩定武帝後期以來動蕩不安的局勢,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yin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曾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並得到宣帝很多賞賜。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眾所周知,漢武帝的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是在反擊匈奴、財政空虛的情況下實行的。它的實行,使漢朝政府廣開了財源,增加了賦稅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較雄厚的物力基礎來支持長期的戰爭,從而不斷拓寬了疆土,安定了邊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一經濟政策的實施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官營鹽鐵、酒榷、均輸等政策的實行,逐步使一部分財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剝奪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現了官吏「行奸賣平」,而「農民重苦,女紅再稅」的狀況,以及「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趨貧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圍繞是否改變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與桑弘羊等人展開了斗爭。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閏十二月。霍光就派遣當時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國,察舉賢良,訪問民間疾苦、冤難以及失去職業的人,為召開鹽鐵會議做準備。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將郡國所舉的賢良、文學等人接入京城。由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正式開始了鹽鐵會議。霍光雖然沒有親臨會場,參與辯論,但他改變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的意圖是很明確的。會議圍繞堅持還是罷廢鹽鐵官營、均輸問題展開的辯論。涉及到各個方面,包括對待匈奴、國內的治理等重大問題,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的總評價,也是昭帝實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討論。因為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政策的實施,直接損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賢良、文學大聲疾呼,要求改變這一政策;而代表當時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這一政策給漢朝帶來強盛為理由,堅決反對改變這一政策。經過這場討論,由漢昭帝下令,于是年七月,廢除了鹽鐵官營、均輸等政策。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整了階級關系,從而,使漢朝的經濟走上了恢復發展的道路。「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霍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是匈奴和親,百姓充實,稍愎文、景之業焉。」這是班固在《漢書》中對當時情況的評價,由此也可證明罷廢鹽鐵官營的必要。漢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輔佐,為漢朝的鞏固,為社會的安定和發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礎。昭帝死後,漢朝的政局曾一度發生混亂,但由于它的政治基礎比較穩固,政局在短暫的混亂之後很快就平靜下來。昭帝無嗣,他死後,由誰來繼承帝位,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臨的困難問題。當時,漢武帝的兒子,還有封廣陵王的劉胥,但他行事不檢點,有失皇家道統,漢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歡他,他們便選擇了漢武帝之孫,襲封昌邑王的劉賀,讓他來繼承帝位。但這個劉賀本是紈褲子弟,荒yin無度。漢武帝死時,他竟于服喪期間四處游獵,雖有屬下苦諫不止,他仍放縱自若。昭帝死後,霍光等大臣以太後的名義派車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勝。在進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間女子、財產,並讓其屬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進爵,任其胡作非為。看到這種情況,霍光等眾大臣都感到事態嚴重,如果不及早處置,將會使漢家天下斷送到劉賀的手里。于是在劉賀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將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宮,舉行會議,當眾宣布了要廢掉劉賀,另選賢明的意圖。與會大臣、博士等人一听這個消息,都感到意外,因為廢立之事,關系重大,誰也不敢發言。田延年看到這種情況,立刻站起來發言,假意斥責霍光,說漢武帝把漢家天下寄托給霍光,就因為霍光忠誠于漢室,能使漢朝長治久安。如果繼續維持劉賀的帝位,那漢家天下就會斷送,你霍光將來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見漢武帝呢!他手握劍柄,嚴詞厲色,聲稱如有人敢反對廢除劉賀他就將其就地斬殺。與會者見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廢除劉賀,另選賢明之主。于是,霍光聯合杜延年、楊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寫了一封奏章,列舉了劉賀的種種劣跡,上奏當時主持漢室的十五歲的上官太後,並將劉賀召至未央宮承明殿,宣讀了這封奏章,即日將劉賀廢掉,並將其所屬官吏統統收捕,隨後又將劉賀發送回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昌邑鎮)。而後,又將長期生活于民間的漢武帝與衛子夫的曾孫、戾太子之孫。十八歲的劉病已(劉詢)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宣帝。確立新主是當時安定全國的需要,然而要確立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則又是關系到漢朝能否長治久安的問題。霍光既考慮到前者,更考慮後者。所以他寧願擔負所謂擅自廢立的惡名,也不願使漢家王朝傾覆。這表明他對漢室的忠誠,也是對國家的高度負責。事實證明,霍光選擇了漢宣帝,才使得漢朝保持了興旺的局面。漢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輔佐朝政。直到病死。

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年僅八歲,政事皆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決斷,前述鹽鐵會議就是在霍光的授意下,由昭帝下詔決定召開的。與霍光一起受武帝托孤的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霍光之女為妻。生有一女。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此女年僅五歲。上官桀父子意欲將其送入宮中為昭帝後,被霍光拒絕。後上官安通過武帝長女蓋公主之男寵丁外人的關系,達到目的。上官安被封為車騎將軍。霍光由于拒絕了上官桀父子封丁外人為列侯的請求,引起了上官桀父子與蓋公主的怨恨。桑弘羊也因為自恃在武帝時推行鹽鐵專賣之功,欲為其子弟求官而不得,亦對霍光專權表示不滿。這些反對霍光的勢力聚集在燕王旦周圍,密謀除掉霍光。燕王旦是武帝之子。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死後,劉旦按次序當為太子。但他繼位心切,反遭武帝厭惡,不但未能立為太子,反被削去封國三縣,使劉旦大失所望。昭帝繼位後,劉旦更加不滿,曾與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孫劉澤共同謀反,後因事泄失敗。劉澤等被處死刑,而劉旦因與昭帝至親,特許勿治。劉旦沒有絲毫悔改之意,暗中加緊網羅反對霍光與昭帝的勢力,不斷與上官桀等人聯絡。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劉旦上書控告霍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請求入京侍衛,準備與上官桀等人一起,趁機除掉霍光。他們誣陷霍光的陰謀破產後,便準備以宴請霍光為名,將其刺殺,然後廢昭帝,立劉旦為天子。事情被揭發後,霍光誅殺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桑弘羊、丁外人及其宗族。燕王劉旦、蓋公主自殺而死。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燕蓋謀反.燕蓋謀反的失敗標志霍光已清除了反對派勢力。此時,金日磾早已死去,而上官桀、桑弘羊又被誅殺,霍光的權力日盛,威震海內,其家族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廷︰霍光之子霍禹及其兄之孫霍雲皆為中郎將,霍雲之弟霍山為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霍光的兩個女婿範明友、鄧廣漢為東西宮校尉,其他昆弟、諸婿、外孫皆為奉朝請、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昭帝行冠禮後,仍繼續委任于霍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22歲的昭帝病死。因其無後,群臣推舉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兒子廣陵王劉胥繼位。史書上稱劉胥好倡樂逸游,動作無法度,不為武帝所喜愛,亦不孚眾望,所以有人提出廣陵王劉胥不可以承宗廟的意見以後,霍光當即表示同意,遂以皇太後詔昌邑王劉賀繼位。劉賀入朝受皇帝璽後不久,霍光又以其行**、失帝王禮儀,亂漢制度、數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為名,率群臣上奏皇太後將其廢黜。公元前74年,霍光選擇了武帝太子劉據之孫、十八歲的劉詢繼位,是為宣帝。劉據因巫蠱之禍死後,出生僅數月的劉詢被送至民間收養,後遇赦回至皇宮,被稱為皇曾孫,但其地位與平民無異,娶嗇夫許廣漢之女為妻。由于他自幼生長民間,左右無眾多心月復,在中央亦無勢力,霍光便以其躬行節儉,慈仁愛人為由,迎入未央宮,繼皇帝位。宣帝深知霍光家族在朝中的勢力尊盛日久,內不能善,所以在其繼位之初,當霍光表示歸政時,宣帝謙讓不受霍光遂繼續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請示霍光,然後再向宣帝報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見時,宣帝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表面上卻作出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的姿態。即便如此,仍無可避免地與霍氏家族發生了沖突。霍光夫人意欲將其小女立為皇後,以進一步控制皇帝。群臣阿附霍光,也建議宣帝納霍女為後。宣帝不忘舊義,堅持立許氏為皇後,這便引起了霍氏家族的不滿。霍妻竟趁許後臨產之機,指使女醫官將其毒死,然後由霍光施加壓力,將霍女立為皇後。宣帝對許後之死雖然心懷疑慮,但迫于形勢,對霍皇後也只好作出寵愛的樣子。一年後(是霍光死後一年),宣帝立許後之子為太子,霍光夫人故伎重演,教霍皇後在太子飲食中下毒,未遂。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卒後,宣帝開始親政。此時霍禹為右將軍,霍山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霍氏一門仍十分顯赫,廣治第室,奢侈無度。有人向宣帝上書,說霍光**擅權,主弱臣強,其子孫用事,愈發驕恣,長此下去,恐危宗廟,建議宣帝采取措施。由于當時凡吏民上書皆先通過尚書,所以都被霍山扣押下來。為削奪霍氏權力,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親自處理朝政,五日一听事,並下令凡吏民奏事不通過尚書,直接向皇帝報告。其次,封太子的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許廣漢的兩個弟弟,一封為博望侯,一封為樂成侯;又令與霍氏有隙的御史大夫魏相給事中。最後,將霍氏家族調離實權位置,如遷霍禹為大司馬,無印綬,罷其右將軍屯兵官署;將霍光長女婿鄧廣漢由長樂衛尉調任少府;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範明友調任光祿勛,不久後,又收其度遼將軍印;次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城,任安定太守;霍光姊之女婿張朔由給事中、光祿大夫調任蜀郡太守;女婿趙平騎都尉印綬,調任散騎都尉、光祿大夫,赴外地屯兵;孫婿、中郎將王漢調任武威太守。霍氏家族諸將從前統領的胡越騎、羽林及兩宮衛將屯兵,全部改由宣帝親信的許、史兩家子弟統領。霍氏不甘心權勢被削,遂密謀借機殺平恩侯許廣漢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後名義下詔廢掉宣帝而立霍禹。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陰謀敗露,霍雲、霍山自殺,霍禹等人皆腰斬、棄市,霍皇後被廢處昭台宮。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宣帝雖然誅滅了霍氏,但在施政方針上與霍光並無分歧,基本上延續了昭帝時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統治政策,並多次減免全國或部分地區的租賦。宣帝還繼承昭帝遺法,把都城和各郡國的苑囿、公田借給農民耕種,降低鹽價。在政治上,宣帝還很重視官吏的選拔,注意平理刑獄,甚至還在未央宮宣室殿親自審理重大刑獄。宣帝的這些政治、經濟措施,使武帝末年以來的社會矛盾繼續得到緩和,農業生產開始上升。據史書記載,當時的谷價下降到每石五錢,邊遠的金城、湟中地區,每石也不過八錢,這是西漢以來最低的谷價記錄。昭帝和宣帝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使武帝末年的社會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西漢王朝上又出現了幾十年的興盛景象,歷史上習慣稱這一時期為昭宣中興。(未完待續……)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