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三節 老當益壯(三)

既然露了行藏,也就沒必要遮遮掩掩的了,都是成了精的狐狸,玩什麼聊齋亂世人心思變,你越霸氣反而越發給人以安全感

「劉景升座談客耳,不足以在此亂世之中保全荊襄九郡,吾主欲申大義于天下,只恨兵微將寡,正需要老將軍這樣的義勇之士鼎力相助,還望老將軍以父母慎之地為念出山相助有吾主在一日,縱然舍了性命也要為荊州百姓免去刀兵之禍」hxm

「為了百姓,哈哈,好,就算你們在江夏和孫策打了一仗是為了百姓吧,可你敢說劉玄德就對這荊州沒有非分之想?」

「天下乃百姓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劉景升若在太平時節,亦不失為一方良牧,可正如老將軍所說,如今是什麼歲月,與其把荊州百姓的命運交給劉表這樣的庸才,還不如吾主這般周旋到底仁義這個東西,看起來虛無縹緲,但是若失了仁義,縱使得了九州之地,亦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退一步來說,如此亂世正是男兒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老將軍難道無意于封侯拜將麼?」

「封侯拜將?哈哈,和你比起來,老頭子就不指望了」

「不對不對,甘羅十二拜相,冠軍二十封侯,姜子牙八十隱渭水,百里奚七十尚躬耕英雄莫問出處,有志不在年高大丈夫只要得遇明主,何患年老年少乎?」

「哈哈,有道理,老頭子說不過你就憑劉玄德有你這樣的軍師,也值得我老頭子走一趟了十幾年了,只怕是江湖上的年輕一輩已經忘了老夫當年的威風了,也好就拿江東鼠輩的頭來祭老夫的金背大刀好了吾雖老,區區幾個小賊還打發得了」黃忠一席話說得豪氣縱橫,五虎上將果然名不虛傳,虎老雄風在,只怕江東此番要大大地吃一番苦頭了

事先得了陸羽吩咐的劉磐見二人談得差不多了,走上前來對黃忠道賀︰「恭喜兄長了,似小弟這般武藝平庸之輩都能在劉皇叔帳下得以重用,以兄長的武藝,何愁沒有施展的地方」

「荊州,好地方艾劉表,不行,是時候換個主人了劉備,應該比劉表強,這麼多年了,還是頭一次有人敢在長江上和孫策硬拼硬地干一仗,就沖這個,老頭子佩服」

當晚,陸羽黃忠甘寧劉磐四人吃喝一番,交流交流感情,次日一早,黃忠點起千余人馬徑往容陵進發,攻擊祖郎部將萬演這幾個縣都是戶口不滿一萬的小縣,也養不起太多人馬孫賁孫輔兄弟兩個也就是趁著劉表騰不出手在這里逍宜一段時間,這下黃忠甘寧兩員大將一到哪里還招架得賺只一日的功夫,容陵失陷,萬演被黃忠取了首級,偏將敗兵漏了過去向祖郎報信祖郎不敢去救容陵,只想著攸縣空虛,便帶人想來撿個便宜,早被甘寧等候多時,亦被取了首級緊接著,趁孫賁還沒反應過來,黃忠甘寧分別圍了酆陵茶陵,這兩處都是城池低矮的小縣城,孫賁兄弟如何不認識黃忠甘寧的威名,哪里還敢坐以待斃,拼了死命突圍而出黃忠甘寧得了陸羽軍令,也不窮追猛打,留他二人去向孫策報信,只管進了縣城張榜安民荊南百姓多年未見朝廷威儀,陸羽特意將秩千石的鎮東將軍府司馬的官服穿戴整齊,讓四縣百姓大飽眼福,就差沒有派人收門票了陸軍師很清楚,只有讓這些天高皇帝遠的人充分認識到皇權的威嚴,他們才會服從管理,要樹德,先要立威,不然人家就會覺得你軟弱可欺,說簡單點就是先打一棒子再給個甜棗,這一招江湖上人人會用,偏偏就百試不爽,不過是人性使然罷了

卻說孫策兩個倒霉的堂兄弟,一路狂奔,到了夏口已是人困馬乏,但是孫賁畢竟年長,知道事關重大,片刻不敢耽擱,找到父親孫靜說了事情始末孫靜大吃一驚,這甘寧不過七八日的功夫居然跑到長沙大鬧天宮,把孫策好不容易伸進長沙的幾枚棋子打得落花流水,此番出征怎就如此處處不順心呢?自從劉備一來,江東從此多事矣

這段時間,孫策在軍中一面讓水軍恢復元氣,一面反復思量陸羽的話,欲成大事者,必先固其根本,根基不穩,何談征伐四方如今江東六郡盡在手中,難道真如陸羽所說,卻是個處處埋著隱患,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麼?江東士族手里的力量能否為自己所用?會不會引起父兄舊部的抵制呢?孫策想得深了,半天都不曾動彈,周瑜為了避嫌,無論孫策怎麼問都三緘其口,孫策知道因為這次戰敗軍中對周瑜已經頗有非議周瑜性傲,不屑辯解自己有心想做個解人,為周瑜分說幾句,又怕當眾落了周瑜的面子

唉,嘆了一口氣,孫策起身撐了個懶腰,走出帳外,就看見孫靜孫賁父子匆匆而來,孫賁一臉塵土,狼狽非常

「怎麼回事?」

「主公,甘寧突然過江,我軍猝不及防,四縣都已失陷了」

「知道了,你下去歇息吧」孫策擺擺手,讓孫賁先行退下一旁的孫靜張口欲言,孫策轉身道︰「叔父,召集眾將,我們要撤兵了」

「諾,什麼?要撤兵了?」孫靜剛剛反應過來,孫策已經轉身往回走了

「軍師,孫策撤軍了」接到哨探最近報告的劉磐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這幾天陸羽把臨時大本營設在了酆陵,並且讓甘寧率錦帆軍精銳前出到汨羅一帶,佔據了八百里洞庭湖水面,前扼武陵之咽喉,後控長沙之月復地孫策家學淵源,善于用兵,周瑜更是水戰的大行家**中的傳奇甘興霸進了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勾連長江水道,便可以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地隨時騷擾孫策軍的水路補給線,這對于家底相對薄弱的東吳來說是無法忍受的既然如此倒不如收縮兵力,集中力量堅守夏口大營,然後坐看劉備和蔡瑁明爭暗斗

「嗯,我知道了,夏口還有多少東吳人馬?」

「水寨之中約有五千之數,至于城中應該也不少于五千」

「那就是一萬了,孫策用兵很高明啊想讓我們和蔡杞虎相爭,他在後面打黑槍?好吧,我就如他所願好了來人,通知甘寧沿湘江進軍長沙,再告訴黃老將軍,明日出兵長沙,要他打先鋒劉磐,立即派人過江,通知主公讓他速來長沙」

打下長沙不過是時間問題,可這太守的人選就不是自己能決定了,更何況這是劉備軍第一次在荊南的百姓面前露臉,收買人心那可是劉大耳的本命技能,這個工作陸軍師就不攙和了這幾年陸羽上躥下跳,的確幫劉備攢下了不少家底,但是風頭出得太多總歸不是好事,孫策和周瑜之間尚且需要避嫌,更何況自己所以當沮授徐庶等大才紛紛加盟之後,陸羽也就抱著偷懶的態度把參謀部的日常工作全都交了出去,自己動動嘴皮子,其他三個人就得跑斷腿

坐過辦公室的人都有經驗,凡是單位里整天在領導跟前轉來轉去的,不是紅人就是能人,不是領導的左膀右臂就是領導的酒囊飯袋要是誰從上班到下班,一杯茶一份報,坐在位子上動也不動,那就是標準的坐冷板凳,要麼就是整天埋首于案牘的刀筆小吏罷了所以有資格經常去找領導請示匯報,跑斷腿也是幸福的啊

不過劉備身邊細心的親兵還是能發現幾位軍師風格上的差異,陸軍師和其他各負其責的軍師們不同,看上去他不怎麼管事,可偏偏敢給主公分派任務,而主公好像還很高興,任務越重越來勁若是陸羽听見這些小道消息,一定會嗤之以鼻領導也是人,也需要你投其所好,劉備沒有什麼業余愛好,不像曹操那樣酒色俱全,閑下來的時候頂多就是幾個老兄弟喝喝酒吹吹牛,這個領導出身比較低微,偏偏有又像劉阿四和朱洪武那樣心智過人,還瀕著底層勞動人民和江湖俠客的一些優秀品質所以你不能全把他當領導看,要是每件事都指望劉備給你布置任務,那你就等著被炒魷魚吧這位領導屬于創業型的人才,掛著董事長的頭餃,干業務經理的活,所以劉備一生最缺的就是e型人才

所以陸羽越是給劉備分派任務,劉備越覺得這個軍師水平高,任務越是艱巨,越是讓劉備模不著頭腦,越是說明軍師在下一盤大棋,我看不懂沒關系,能贏就行,實在贏不了,咱還可以跑嘛,只要人還在大不了從頭再來嘛

其實曹操也是這個套路,後方的行政工作全都丟給荀彧荀攸等人,自己帶著郭嘉程昱幾個謀士東征西討,只不過曹操的業務能力比劉備要強得多,又趕上東漢政府瀕臨破產,自己空手套白狼似得兼並了大部分國有資產,搖身一變從民族實業家成了壟斷資本家對帝王制衡之術有所研究的讀者可能會問,如此這般對庶務完全撒手的老板,就不怕手下出幾個胡惟庸麼?

劉邦朱元璋兩位八輩貧農出身的天子對功臣大開殺戒,而地主階級出身的劉秀李世民對待功臣的手法則相對要緩和的多,至于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那就是就是一代仁主啊所以後世史家大多把這種風格迥異的政治手腕歸咎到他們的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上去,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顯然不是僅此而已

劉邦的太子劉盈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都是幼年繼位,而劉邦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歲數已經不小了,指望自己把大部分功臣熬死,應該不現實,既然如此,那就對不起了,我只能動刀了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老職工比例太多都不是一件好事而劉秀采取的和親政策,雖然看上去把幾位開國功臣綁架到了東漢這架戰車上去,但事實證明這是一把傷人傷己的雙刃劍

至于李世民,第一他年紀很輕,玄武門的時候不過27歲,秦王府十八學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部分都比他要大十幾二十歲,幾乎就是兩代人了小李同志參加革命早,接班表示毫無壓力,自己的業務水平也強,為唐帝國近一個世紀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反觀劉盈和朱允炆接班的時候,北方都有強敵,而內部諸侯王蠢蠢欲動,如果中央政府再出什麼亂子,老子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可能為他人做了嫁衣而這二位從小錦衣玉食長在深宮(劉盈小時候也吃了不少苦,不過當皇帝才16歲,也算長在深宮了)的富二代業務能力如何,只怕他們的老子和爺爺心里最清楚沒有人願意在歷史上留下刻薄寡恩的千古罵名,但為了自己的子孫,那就在所不惜了,很多二世祖就是這樣誕生的

回到劉備的身上,在亂世打江山創業,最為老板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是能緊緊地抓住槍桿子,曹操為何放心荀彧,是因為帶兵打仗的都是他的兄弟劉備之所以充分放權讓諸葛亮打理後方,是因為他知道任憑諸葛亮如何只手遮天,他也收買不動關張趙這樣,管後勤的同志既能放開膀子大干特干,領導在外面拼搏也不會縮手縮腳反而是顛倒過來的東吳政權,帶兵的周瑜的搞後勤的孫權猜忌他,搞後勤的孫權的帶兵的周瑜廢掉他,又是派人監視,又是帶緊箍咒,最後干脆自己跳到前台,結果呢,合肥逍遙津兩戰,東吳元氣大傷,把周瑜在赤壁之戰撈回來的本錢輸得干干淨淨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就曾經對來向他匯報工作的人直截了當的說,不要找我,去找仲父(管仲)久而久之,就有三位小人打管仲的小報告,他們就是齊國大名鼎鼎三位佞臣︰易牙開方豎刁他們對齊桓公說,現在您處理國家大事,出則呼仲父,入則呼仲父,這皇帝當得也太容易了吧久而久之,別人還以為齊國沒有國君只有仲父了呢結果齊桓公哈哈大笑地說,你們知道什麼,這當皇帝,說難那是難于登天,可說簡單,那是手到擒來有了仲父,就簡單,沒有仲父就難我就是找到了我的仲父,才能算是個好國君啊

這說明什麼,古代的明君他們把為國求賢相放在治國的第一要務,所以西漢時的丞相也叫相國而隨著君主集權制的加強,宰相的數量越來越多,雖然有利于統治的穩固,但也加劇了官僚主義的內耗而歷史上幾個難得的盛世,不一定有明君,但必定是賢相雲集,星光熠熠的

三個小人打小報告不成,反被管仲看透了本質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去看望他,準備讓他的好朋友鮑叔牙接替他當相國,但是管仲認為鮑叔牙性格太強,善惡過于分明,適合帶兵(做司寇)但不適合為政三個小人得知,又去鮑叔牙面前搬弄是非,自取其辱鮑叔牙根本不為所動地說︰「管仲這麼說正合我意,說明他十分地了解我我這個人善惡分明,現在做司寇正合適,如果讓我做了相國,哪里還有你們三個的容身之處」

後來齊桓公又向管仲舉薦這三個小人,說他們對自己非常忠心管仲卻一針見血地說道︰「易牙把自己的兒子殺了做成菜給您吃,這個連自己兒子都不愛護的人,難道會愛護您麼?開方原本是衛國的太子,舍棄了千乘之國的待遇在齊國服侍您十五年,連父親病逝都沒回去一個連自己父親都不孝順的人,難道還能孝順您麼?他舍棄了千乘之國的待遇,說明所求甚大,您應該疏遠他都來不及,怎麼還能像我推薦他呢?」

齊桓公連踫兩個釘子,急忙道︰「豎刁為了給我選美女,不惜自宮來服侍我,難道還算不上忠誠麼?」

「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護,舍棄了男女的大欲來服侍您,您認為他會愛護您的身體麼?如果您為了齊國的安寧,請永遠地驅逐這三個人我在的時候他們還不敢作惡,如果我死了,齊國一定會毀在他們手里」

齊桓公抹不開管仲的面子,只好驅逐了三個人但是三年之後又把他們找了回來,結果當齊桓公病重,易牙和豎刁作亂,把太子趕走,將齊桓公鎖在深宮禁閉起來,不給他吃喝臨死前,齊桓公用袖子遮住臉,仰天長嘆︰「如果人死而有知,我有什麼臉面下去見仲父啊」齊桓公死後,五公子爭權奪利,根本無人給齊桓公發喪,導致桓公的尸體在宮殿中停放了兩個多月還無人收斂,尸體上的蛆都爬到了宮門外一代雄主,五霸之首居然落到這樣一個悲慘的下超可見為君者,用人之道是多麼重要

而作為丞相,管仲為什麼說鮑叔牙不合適,是善惡分明不好麼?當然不是,而是這樣不利于團結同志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個個是鮑叔牙一般的君子管仲評價他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我最初的時候很貧困,曾經和鮑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錢的時候多給自己留一點,鮑叔不認為是我貪心,他知道我很貧困母親無人撫養;我曾經和鮑叔一起為共謀天下大事而使得我更加貧困,鮑叔不認為是我愚鈍,而是我時運不濟罷了;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罷免,鮑叔不認為是我無能,而是我沒有遇到好的時機;我曾經三次隨軍作戰而三次都偷跑,鮑叔不認為是我膽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親要贍養;公子糾集叛亂失敗,召去之後頃刻被殺,我也被囚禁起來,受盡凌辱,鮑叔不認為我這樣忍辱偷生是怕死,他是知道我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覺得丟臉,我不過是的的自己的功名不能為天下人所知所以說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啊」

如此看來,鮑叔牙不是君子麼,正因為他是君子,所以不能容忍易牙豎刁這樣的小人,而這樣的小人沒用麼?有用,而且君主往往還離不開他所以不能一味地驅逐,而是要限制他們不能作惡管仲之所以不推薦鮑叔牙,就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太了解對方了,而這就是一個賢相的必備條件——能識人

桓公問置吏于管仲,管仲曰︰「辯察于辭,清潔于貨,習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請立以為大理登降肅,以明禮待賓,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為大行墾草創邑,闢地生粟,臣不如寧戚,請以為大田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請以為大司馬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治齊,此五子足矣;將欲霸王,夷吾在此」

這段文字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在歷史文獻中重復一下,當然人名肯定不一樣,但是內容大致相同,比如龐統就曾和東吳的幾位才子們共論天下長短而管仲旗幟鮮明的分析了齊國的五位優秀人才︰弦商善于體察人情,辨明真偽,應該讓他負責刑名;隰朋善于待人接物,應該讓他負責外交和禮儀;寧戚善于勸導人民開墾荒地努力生產,應該讓他負責農業生產;公子成父善于率領三軍作戰,使將士們視死如歸,應該讓他做大將軍;東郭牙能夠犯顏極諫,可以讓他做諫臣在這些方面我都不如他們,治理齊國用這五個人就夠了,但是如果國君您要稱王稱霸,管夷吾在此,非我莫屬

下面的例子更能說明李世民為什麼是中國最著名的賢君,他有一天要長孫無忌等幾個心月復大臣評論自己的優缺點,長孫無忌哪里敢往這個坑里跳,就拍了李世民一通馬屁李世民笑著說︰「我讓你說缺點,你卻只說優點,這不是奉承我麼?」然後他就當著眾人的面點評了幾位重臣︰長孫無忌善于精心謀劃,反應迅速,對答如流,就是古人也沒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但是領兵打仗和治理國家恐怕不是他的長處高士廉知識豐富,思維敏捷,遇到困難,也不改變自己的立超做官不搞宗派,所缺少的是不能大膽提出意見唐儉說話爽快,善解人意,願意喝酒,敢于講話,為我服務三年,卻沒有一句話是議論國家興亡的大事的楊師道性格純樸善良,自然沒有過錯,然而性格實在怯懦,辦不了什麼大事,什麼時候都不能指望他出力起作用岑文本的本性誠樸寬厚,寫文章的長處是善于引經據典,道理論述得明白劉洎的性格最堅貞,說話大多涉及到利益關系,但是其意圖,如果是答應朋友的,他一定想辦法辦成,也不應該提倡馬周處理事物敏捷,性格很忠誠正直至于識別評價人物的本領,直爽地說,我比你們都強褚遂良學問稍好一點,性格也很堅強正直,非匙近依附于我,就像飛鳥如果靠近人,自然應該愛護

從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李世民高明的用人之道和非吃信的識人水平,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長孫無忌雖然是心月復,更是連襟,但他有才我就不避嫌疑重用他,可是他不懂軍事,我就不讓他參與作戰計劃高士廉是長輩,這個人品格很好,不拉幫結派但是好人主義嚴重,也不敢得罪人,那就讓他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唐儉雖然很夠朋友,講義氣,但是沒什麼本事,只能讓他去跑跑腿,搞搞外交楊師道性格懦弱,緩急之間不能指望,那就讓他去埋頭做學問岑文本善于引經據典就讓他負責起草文件,劉洎雖然堅貞不二,但他太重義氣,有時候容易因私廢公馬周處事機敏,雖然可以重用,但他個性過于剛直,可以做副手,不能獨當一面褚遂良學問很好,性格也很堅強正直,但卻沒有做事的能力,可以讓他去教導太子,把他樹立成榜樣,讓其他人的賢人也能親近于我至于識人用人,那就不好意思了,你們比我還差得遠

後來李世民大概覺得沒講過癮,又把相同的問題拿去問大臣王圭有一次李世民請客的時候問王圭︰「江湖傳言您善于識別鑒定人才的優點和缺點,尤其擅長發表議論,從房玄齡開始,你逐個評價一下再說一說你自己同他們相比較誰更好一點,怎麼樣?」

結果李世民大開眼界,終于遇到一個比他還能講的人,王圭毫不客氣地道︰「勤勤懇懇地為國家服務,能做到的就不遺余力地去做,我不如房玄齡文武兼備,出朝能當將軍,入朝可以作宰相,我不如李靖陳述奏報得詳細明白,將皇帝的命令向下宣告,將下面的意見向皇帝報告,我不如溫彥博處理復雜繁瑣的事物,我不如戴冑直言規勸,及時指出皇帝的失誤,我不如魏征至于揭發批評丑惡行為,提倡表揚善良正義的事物,我同各位比較也稍勝一籌」

王圭說得鞭闢入里,李世民和在座的諸位大臣也都表示贊同,為什麼?因為李世民也是用人高手,王圭說得這些人都被李世民恰如其分地安排在了合適的位置上,王圭不露聲色地拍了李世民的馬屁,你說大家能不說好麼?

所以當皇帝就要能用人,當丞相就要能用人,諸葛亮用了馬謖,失了街亭才知道劉備識人之明,這就是皇帝和宰相的區別漢文帝時,文帝問丞相周勃,全國的刑事案件有幾何,周勃不能答,又問全國歲入多少,周勃又不能答文帝大怒,借機發作欲將功高震主的周勃治罪為了表明自己大公無私,文帝又去問副丞相陳平陳平說,問案件多寡可以找廷尉,問歲入多少,可以找治粟內史文帝這下傻眼了,敢情你這個丞相就是個不管事的擺設啊陳平不慌不忙地說出了一段名言,成了中國歷代宰相們的座右銘︰「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嘛意思?做宰相的,就要上順天時,下合民心,對外震懾敵對分子和各地諸侯,對內安撫百姓,然後使九卿們各司其職就可以了所以漢武帝時的丞相丙吉有一次外出在路上看見兩個人斗毆而死,竟然揚長而去,根本不過問後來看見一頭耕牛在田間氣喘不止,汗流浹背,居然親自下車過問是宰相們重視牲口而輕視人命麼?不,按照上面的理論,刑事案件歸廷尉管,廷尉不管,宰相才可以去罷免他,不能自己越俎代庖而耕判未耕地便氣喘不止,這就可能會耽誤農時,而百姓收成不好,就會造成動亂,這才是宰相的本職工作所以親民影帝不是不務正業,只不過現在的人看作秀看得太多,有點神經過敏罷了,又或者,現在的老百姓早就把儒家思想的精髓拋之腦後呢?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