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二節 文攻武衛(二)

劉備身為客軍,遠道而來,且部下多為北方將士,對江漢的氣候一時難以適應,這是失了天時;江漢雖為平原,但河道密布,不利于騎兵縱橫,況且北方士卒在江南作戰,難免水土不服,戰斗力能發揮幾成,也是打個問號,這是失了地利;劉備猛龍過江,作為地頭蛇的文聘卻存心逼戰,只求自保,這是失了人和,哪還怕無機可趁嗎?

「放心吧,伯符,只要我們在江北站住腳,再等襄陽的那把火放起來,何愁劉備不破?明日若荊州水軍還無動靜,伯符你率主力北渡邾縣,佯攻江夏,誘劉備來攻只是背水列陣,稍有不慎只怕……」hxm

「唉,公瑾何須多慮,只要長江水道為我所控,我東吳人馬就能涉大江如履平地,只是為兄此去,夏口大營必然防務空虛」

「小弟和奮武校尉(孫瑜)留守,料無差錯」

「也好,有公奕和幼平在,我也心不少」

次日孫策果然與程普陳武潘璋等諸將率三萬余主力北渡長江,在邾縣上岸,與黃蓋會師,而荊州水軍隔營相望,終不出戰孫策在縣城外設大營,遣諸將各自率兵下鄉劫掠,只是這一次江夏百姓多已入城避難,孫策人馬只怕要百忙一場了

「將軍,孫策已在北岸立下營寨,縱兵搶掠,此時夏口大營必然空虛,我們還不出戰麼?」文聘大營內,負責打探軍情的校尉傅彤正在回報這個傅彤作戰十分英勇,但就是性子太直,屢次頂撞上官,所以一直得不到升遷這次在陸羽面前放了一炮,也算是幫了文聘一個忙,所以文聘升他做前部校尉,暫時負責打探軍情

「傅彤,夏口大營城池堅固,地勢險要,哪里是輕易能攻克的,萬一我們傾巢而出,反被孫策偷襲得手,豈不是要全軍覆沒麼?」

「可是,總不能在此坐觀孫策縱兵搶劫我們自己的百姓吧?」

「哼,我又不是江夏太守,這種事還是讓劉琦公子去頭疼吧」

「將軍,末將覺得,那個陸先生說的不是沒有道理,軍人本來就應該保家衛國現在孫策都欺負到家門口來了,我們卻在這里當縮頭烏龜,這仗還怎麼打?」

「放肆,本將如何打仗,還用不著你來指手畫腳,孫策驍勇,本將也沒有把握能戰而勝之我荊州水軍精銳盡皆在此,如果再吃敗仗,這個責任誰來負?你?還是我?」

「將軍,主公派我們來,就是要集荊州水軍菁華與孫策決一死戰的,現在孫策就快打進江夏城了,我們卻在這里按兵不動,這無論如何也交代不過去啊」

文聘聞言,以為傅彤只是的劉表責怪自己才來勸諫,面色稍緩「這個你放心,只要薄水軍主力,誰也奈何不了本將好了,吩咐下去,謹守寨門,無我將令,擅自出戰,雖勝亦斬」

雖勝亦斬這個看似荒唐的命令卻不只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中法戰爭時李鴻章說過,甲午戰爭時李鴻章又說過難道老李天生就是個二鬼子的命,怎麼老是下這種背上千古罵名的亂命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是軍閥

太平天國歷時十四年,縱橫十三尸最終終于被滿漢地主聯手撲滅經此一役,大清王朝名存實亡,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雖然清**無能,但英軍每到一處仍然有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陳連升王錫朋鄭國鴻等將領以身殉國,所以英國人也知道見好就收等到太平天國事起,滿清政府把全部兵力調去平亂,結果被英軍趁虛而入,咸豐北狩熱河,圓明園付之一炬,天下就知道大清朝只怕是時日無多了

那會,善于觀察風向的漢族地主也未必沒有投奔洪秀全的意思,只是邪教這個東西是反人性的,所以滿漢地主聯手鎮壓,拼著東南膏腴之地血染半壁紅,帝國人口銳減五分之二的代價,終于平了洪楊之亂但是隨著滿清八旗最後一只武裝力量僧格林沁在小曹莊全軍覆沒,整個大清帝國的國防便只能依靠漢族地主自己組建的武裝,這就是軍閥

清政府也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等于是把腦袋別在了漢人的褲腰帶上,但是沒奈何,指望八旗子弟振作起來,重現太祖時期「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榮光還不如指望母豬會上樹打不過,那就和稀泥,搞制衡之策,讓湘軍和淮軍窩里斗好了你還別說,靠著鬼子六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沈葆楨這些中興名臣,清政府倒有幾分回光返照的意思可惜老佛爺不高興艾恭親王太能干了,干著干著不就沒我什麼事了麼,這怎麼行所以恭親王退出軍機處,代表著滿清中樞徹底喪失了對全國政局的掌控能力,而在地方,兩江直隸兩湖這些洋務運動的先驅之地,早就對中央听調不听宣了

所以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有鎮南關大捷,卻在馬尾丟了整個南洋水師,你說這背後沒有李鴻章的小算盤搗鬼,打死慈禧都不信眼看著淮軍獨步天下,慈禧只好讓左宗棠出山,劉銘傳這才有了台灣抗法的功勞李鴻章大概也知道自己犯忌諱,可是又沒有膽量真得造反,只好來個自污之計,把越南賣出去,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以表示自己絕無反心

李鴻章為什麼不敢,因為他的老師曾國藩也不敢,其實曾國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軍以後,原來咸豐帝臨死的遺言,克復金陵者王,可是以慈禧為代表的新朝廷卻僅僅給其一個一等侯,並下詔命要曾國藩和各級將領,從速辦理軍費報銷詔命一到,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四人便視其為十二道金牌,秘密活動要擁戴曾國藩出面,反抗清廷,並約集30余名高級將領于深夜請見曾國藩這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翻版了更早之前,胡林翼郭松燾李次清王運也多次勸進,但曾國藩始終頭腦清醒,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聯作答

曾國藩不反有五︰第一,李鴻章已自成一派,而且湘軍在東南膏腴之地**墮落極快,戰斗力所剩無幾,根本不是當時如日中天的淮軍對手第二,湘軍精銳大半在曾國荃彭玉麟的水軍,而要造反,必然要北上自從羅澤南死後李續賓在三河鎮喪湘軍精銳6000余,機動作戰能力大不如前第三,自從左宗棠沈葆楨這些地方實力派勸進失敗之後,對曾國藩已經若即若離,被清政府多番拉攏,不再受曾國藩節制了第四,清政府內有恭親王總攬大局,外有僧格林沁驍勇善戰,還沒有完全喪失反抗能力,一旦北伐不順,很可能後院失火第五,趙匡胤陳橋兵變雖然成功,但皇位卻讓趙光義奪走了,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比之趙光義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國藩也不能不防

理由再多,還是要看本質,軍閥部隊,一旦喪失了金錢和權力的刺激,質變是必然的**在抗日時未必比八路差到哪里,可以打內戰便軍紀敗壞,戰力大減,這是軍閥的宿命,缺乏理想的軍隊是不能長不敗的,不論他姓什麼湘軍如此,淮軍亦如此,等到了甲午戰爭,中興名臣就李鴻章一個了,被老佛爺敲打了幾十年,老李也知道,自己這輩子就是愛清覺羅家的一條狗了可是北洋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艾北洋沒了,自己也就人人得而誅之了所以,沒打的時候虛張聲勢,增兵朝鮮,一旦交手便全軍潰敗,損失慘重眼看著自己幾十年洋務運動攢下的家底就要被小鬼子拼光了,那就只好「雖勝亦斬」了

李鴻章是聰明的,要我背黑鍋,可以,只要北洋還在,你就不能拿我怎麼樣,等到八國聯軍上門了,你還不是要求到我這里來麼所以李鴻章死後,北洋反而愈發壯大,最終袁世凱真得當上皇帝了可是當袁世凱百日復闢身敗名裂之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中華大地混戰連年,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年過古稀的王運終于大徹大悟︰「我這才知道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啊」

既然是軍閥,那就老實本分當一個軍閥好了,別整天做夢自己是真龍天子所以曾國藩是聖人,而袁世凱是罪人,光頭為什麼輸了天下,因為他一輩子都跳不出軍閥的桎梏,可光頭比袁世凱聰明,我不當皇帝,哪怕是台灣的土皇帝我也不當,所以雖然我整天喊著反攻大陸,你也休想把賣國賊的帽子扣到我頭上來

道理就說到這,反正以後我們還會和軍閥打很長時間的交道,可以慢慢地了解他們,但是我們卻可以用這個原則去分析所有軍閥的行事,比如秋收起義三

灣改編西安事變等等,你會明白很多之前所不明白的

文聘就是荊州集團內部的一個小軍閥,所謂軍閥,那就是背後有槍桿子撐腰的,所以只要這兩萬五千水軍還在,即便丟了江夏,劉表也奈何不了我我就是個軍閥,不摻和政治,誰是我的老板,我就听誰的,至于他是怎麼當上這個老板的,我沒興趣劉表會殺文聘麼,顯然不會,那是為蔡櫪班奪權掃清道路,可要是文聘打成了光桿司令,不用劉表動手,蔡瑁第一個不放過他,因為自己得不到的,最好也不要讓別人得到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