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盛宣懷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個絕對繞不開的人。但很多人在學歷史課本的時候還是把這個人給繞開了,不信你隨便在大街上揪住幾個人問一問,肯定不會像听到李嘉誠的名字那樣兩眼放光。然而在一百年前,如果當時的人做一個「中國富豪榜」,盛宣懷必列前三甲。據說盛宣懷死後,遺產大約有兩千萬兩銀子,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鴻章,去世時也不過留下一千萬兩而已。
如果僅僅是有錢,倒還罷了,可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影響到歷史車輪轉動時,情況就不一樣了。歷史是個殘酷的記錄者,往往喜歡記住「第一個」,盛宣懷恰恰就是一個創造「第一」的人︰第一個商辦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家電訊企業——天津電報局;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所官辦大學——北洋大學……一口氣創下了11個「第一」。
可能是「第一」拿得太多了吧,他拿得手軟,別人看得眼花繚亂。既然多了,估計也就沒人當回事了。
盛宣懷出生在江蘇武進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盛隆是嘉慶庚午年(1810)舉人,父親盛康更是在他出生的那一年(1844)考中了進士。出生在這麼一個家庭是很有壓力的,盛宣懷不蒸饅頭爭口氣,他刻苦讀書,努力向長輩學習,終于到22歲考中了秀才。雖然晚了一點,但畢竟還是考上了。可接下來的日子里,盛宣懷充分詮釋了他不是一塊考試的料,十年里多次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
但盛宣懷在學習儒家經典的過程中曾得到過「穎悟洞徹,好深湛之思」的高度評價,這該如何解釋呢?只能說盛宣懷不是一塊考試的料,而是一塊讀書的料。以前很多人容易把考試和讀書這兩件事弄混淆,現在也是。
科舉考試的大門雖沒有朝盛宣懷關閉,但他想通過科舉之路來光耀門楣和施展自己理想的意志已經消磨殆盡了。他不想把一輩子的賭注都押在考場上,這個風險太大,一旦輸掉將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和時間。于是他選擇了另一條路,去充當別人的幕僚。
其實盛宣懷最後一次鄉試不第的時候已經靠父親的關系入幕李鴻章多年。李鴻章是官場老手,很會看人,並沒有因為盛宣懷文憑太低而冷落他。那時候李鴻章正專注洋務,需要真正有才干的人,以此增加自己政治上的砝碼。同時洋務的興起,也成了科場失意而寄身幕僚的那些文人新的晉身之階。
盛宣懷趕上了好時機,也抓住了這個時機。終于,在識才和用才的李鴻章的推動下,他敏捷地登上了歷史舞台。盛宣懷知道,登上歷史舞台只是第一步,自己並非科舉「正途」出身,所以他加倍珍惜追隨李鴻章的機會。于是歷史就這麼把他倆安排在一起,成了絕妙的搭檔,盡管這種搭檔是用權力和金錢維系起來的。
二
現如今公務員大熱,每年都有無數人削尖腦袋往這個圈子里鑽,認為只要當上公務員就能高枕無憂了。也難怪,幾千年來大家篤信「官本位」比觀音菩薩還要厲害,祖宗的東西,一時半會兒不好丟啊。
當然,只要你是一個有上進心的公務員,從你踏進官場的那一天,就不能高枕無憂。雖說官場是用來混的,但要想混好則需要高深的經濟學問。比如說今天我們文章的主人公盛宣懷,他就是一個有經濟頭腦的人。
盛宣懷認為,當官好比做生意,一定要有個很硬的後台,否則再大再強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其次,自己不能太草包,不能讓別人感覺自己沒有利用價值,總結為九個字就是︰手要勤、嘴要緊、心要狠。當領導對你有種「你辦事,我放心」感覺的時候,說明你的投資就要有回報了。
1870年,26歲的盛宣懷開始在陝西協助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防剿」回民起義,擔任李鴻章的秘書,辦事十分勤勉,據說「盛夏炎暑,日馳騁數十百里」而不畏勞苦。領導不是瞎子,你做事勤勉自然能記住你,有了好處首先也會想到你。可是李鴻章手下像盛宣懷肯跑腿的人太多了,再說他從身體素質上估計也佔不上便宜。好在他還有另一項本事——寫文章。盛宣懷寫文章有「萬言立就」的功夫,這在文盲普及率極高的清朝可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做到的。所以說,考試不好不能否定一個人的才華;書只要用心去讀,遲早會有收益的,一定要算好經濟賬。
同樣是在這一年,天津發生多起兒童失蹤綁架案,民眾以為是外國育嬰堂所為,就圍攻了當地的法國教會,並造成數十人被殺的案件。列強以此為借口,陳兵海上威脅清廷。清廷束手無策,只好將在西北出差的李鴻章調往直隸拱衛海疆。盛宣懷因為熟知軍務,也被帶了回來,並被委任為往來天津、上海之間的軍需采辦。
采辦軍需是個肥得流油的工作,盛宣懷從中得到多少好處我們不得而知,但李鴻章把這麼重要的職位委任給他,說明他的政治資本已經不少了。只要有了政治資本,那麼敲開商業財富的大門,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其後,盛宣懷借助李鴻章的台階越來越多地參與洋務企業和外交事務。在這一過程中,他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商業和外交才能,李鴻章由此給了他「心地忠實,才識宏通,于中外交涉機宜能見其大」的評價。從此,但凡李鴻章辦理外交,盛宣懷多在其側。
自己有能力,又得到領導的賞識,盛宣懷萬事俱備,連東風都不缺了。隨後,他開始在大清國的官僚體系中扶搖直上,歷任多個職位,最後爬到了部長級高官(尚書),而且是執掌權勢最大、油水最多的中央機關︰郵傳部。郵傳部掌管著郵政、電信、鐵路、航運等新興壟斷產業,是大清國各派政治力量pk的主戰場。盛宣懷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他喜歡這種感覺。此時的他躊躇滿志,感覺前途光明得耀眼。
盛宣懷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感到這可能是自己能力的極限了。有那麼一天,新鮮勁兒已過的他突然覺得危險在慢慢向自己靠近。這種感覺是有道理的,這好比一個七歲孩童手里捧著一塊肥肉行走在暗藏餓狼的原野,肉雖肥,但隨時都有可能被奪走,甚至會搭上自己的命。
這個時候最忌諱守財奴性格的人,盛宣懷知道,官場上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如果不把朝廷這些圈養的狗喂飽了,他們就會反撲上來,包括後台李鴻章。但是自己的那點工資連養家糊口都不夠,如何能填滿那些饕餮之口呢?幸虧盛宣懷早早就有準備,因為自從踏進機關大門的第一步開始,他就腳踩官場與商場兩只船。與胡雪岩那種挖空心思擠入官場內尋找靠山的買賣人不同,盛宣懷下海,幾乎都是由組織任命、帶著紅頭文件和財政資金的。當然,盛宣懷也充分展露出了其出色的商業才干,在官方資源的強大支持下,無論「外戰」還是「內戰」,幾乎無往而不勝,就連商海傳奇人物「財神」胡雪岩都被他徹底打趴下了。
有了錢就好辦事,盡管是與狼共舞,大家也能其樂融融。
所以我認為,只有具有商業頭腦的人才能真正地把官做好,而能把官做好的人絕對都有一套自己的經濟學問。古往今來,無人能逃離這個小圈圈。
三
凡是商人都要學會當冤大頭,最忌諱的是請主管部門的官員吃飯卻忘記帶錢包。一般來說,像盛宣懷這種官、商兩道通吃的人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因為自己可以「挾官以凌商,挾商以蒙官」,充分利用兩頭的信息不對稱進行忽悠,以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盛宣懷的成功告訴我們,做別人的錢包能最大程度保證自己錢包的安全。
然而,做別人錢包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錢包癟下去。為了辦到這一點,盛宣懷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比如在企業的要害部門,均安置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然後建立很多外圍公司,承接本公司的業務,「大河」的肥水自然就流到了自家的「小河」里,錢包想不鼓都不行。可是有些人覺得吃飯有人付賬雖然方便,但沒有錢包在自己身上感覺踏實。比如說袁世凱。
袁世凱以前也是跟李鴻章混的,和盛宣懷不一樣的是他只關心政治。1901年,袁世凱接替李鴻章的位置,繼任北洋大臣。他練新軍、辦洋務,反正只要是有利于擴張個人勢力的事他都干。但是在干的過程中,袁世凱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缺錢。缺錢本來應該是向政府要,但政府早已窮得叮當響,沒辦法,袁世凱就只有打別人的主意了,于是他瞄上了控制鐵路、電報、輪船的盛宣懷。
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的確是個運氣極佳的賭徒,在他正不知如何刮下盛宣懷一層油的時候,盛宣懷身邊發生的兩件事情卻為他提供了大好機會。一件是盛宣懷身邊一個負責電報采買的手下突然跟他鬧翻,一拍投奔了袁世凱,並把他的貪污內幕向袁抖落了個遍。另一件是1902年盛宣懷的父親盛康去世,按照規矩他必須交出手上的實業回鄉丁憂。袁世凱得此良機,很快派唐紹儀和梁士詒接管了鐵路和電報事業。
就這樣,盛宣懷奮斗多年的基業幾乎一下子就被掏空了,手里只剩下一個「漢冶萍」了。
之所以沒被完全掏空,並不是袁世凱皈依佛門,突發慈悲,而是因為張之洞還活著。我們都知道,「漢冶萍」在武漢,武漢又是張之洞的勢力範圍。作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只要有口氣在,自然就不會容忍袁世凱這個小字輩在自己的地盤上橫插一腳,因此他死保盛宣懷。另外,盛宣懷見勢不妙,也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1907年對漢冶萍公司進行的改制制度。因為這時候晚清的《公司法》已經出台,一旦改制,袁世凱就不能拿他怎麼樣了。
狐狸畢竟是狐狸,在官場上模爬滾打這麼多年,雖不像貓有九命,但自我防御能力還是很強的。不過此時的盛宣懷估計也能總結出一些道理,如做別人錢包的同時注意不要過于露富。
四
現在說某位官員有多麼好一般都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新聞媒體只要對某人進行一番炒作,麻子也能給你夸成小白臉。盛宣懷絕對和這些褒義詞扯不上關系,他雖然很有錢,但絕對不是慈善家,甚至他的貪污問題一直就是一筆說不清的糊涂賬。盡管這樣,但還是有很多人說他是位好同志。因為說他是好同志的這些人都離不開他,確切地說是離不開他的錢。
畢竟,盛宣懷是一個商人,從狹義的「在商言商」的角度看,他就是一個徹底的逐利者,所以他會通過官商的身份牟利,甚至犧牲民間商人的利益;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盛宣懷作為一個高層官員還不算壞得深入骨髓,在當時內焦外困的窘境下,他靈活利用手中的資源,同時也采取一些具有超前意義的做法,突破保守派的阻攔,引進了許多新生事物,使近代工業逐漸深入中國。這在當時貪污已成常態的清朝,在撈錢之余還能做點實事,盛宣懷應該算是一位好同志。
但在中國,尤其是在官場和商海,當有人說你是好同志的時候說明會有兩種情況發生︰一個就是你真的要被提拔了;另一個則是該你做出犧牲了,可是你放心,你的妻兒老小我們會替你照顧好的。前一種情況當然需要恭喜你,後一種情況是代人受過,要當冤大頭,因為既然你是好同志,就一定要起到帶頭作用,主動地把別人的事情往自己身上攬。
于是辛亥革命發生後一個月,盛宣懷被「雙規」,認為正是因為他在推行鐵路國有化政策方面,「專愎擅權隔絕上下之情」,而導致四川騷亂,繼而引發武昌的「革黨叛軍乘機竊發」,「該大臣實為誤國首惡」。清政府宣布,盛宣懷「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接著,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民國政府依然將盛定位為賣國賊,但卻毫不掩飾地繼續鐵路國有化進程,繼續借用外債,而其收購商股的條件遠比盛的方案更為苛刻,卻沒有遭遇任何形式的反抗。
1911年10月27日,革職後的盛宣懷扣著「賣國賊」的屎盆子逃離了北京。不久,民國政府宣布沒收盛宣懷的財產。與此同時,從日本回國的孫中山宣布就任********臨時大總統。
一個王朝的終結,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無論好壞。
五年後,盛宣懷撒手人寰,他是帶著遺憾走的,這個遺憾與錢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