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四十六章驚雷靂晴天(二)
「砰當」
沒等秦王的話說完,水杯已經月兌手而出,落在矮幾上, 轆轆地打著轉轉,心髒更是砰的一下,猛然竄向喉間.
杯子里的水濺了我一身還不肯罷休,順著矮幾的邊檐,急流成線,噠噠地打著地面。
我呆若木雞的瞪大眼楮,瞠目結舌地看著秦王口中的趙高。
被我看得頭皮發麻的趙高,眼神避爍,不解地將目光徘徊在我和秦王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趙高?
不知道誰,我也不可能不知道他啊,秦王、趙高……,秦始皇?
這一路被我猜遍名頭,戴了無數頂王帽的x臉,竟是最被我排斥的秦始皇?不是這麼玩人吧?怎麼就其準無比地踩中一顆最暴的雷了呢?我這腳到底是抬起來,還是不抬起來才好啊?想來想去,這抬與不抬的結果,怎麼都是會被爆成粉身碎骨呢。
從趙高怔愣不已的臉上移開視線,下巴還險險地掛在我的臉上,手還保持著執杯狀,只是螃蟹鉗子似的手里沒有杯子。
黑線,滿腦子全是黑線,黑線下面全是雨汗,頓覺自己被套進隆隆做響的金鐘罩里,身不由已,痴呆似地看著生得持重入骨,氣勢無雙的容顏,久久不能回神。
……
……
千怪萬怪,只怪自己傻乎乎地想積什麼功德,傻乎乎地忘了翦伯贊在《秦漢史》中說「秦始皇並不是後世所想象的生長著一幅嚴肅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善舞貌美,才被送給秦始皇的父親異人的,把秦始皇生成這種極品男人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更何況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根本就查無實證,就連那幅帝畫也都是後世憑想想猜度出來的。
看來某些現代大大說的是對的,秦始皇本人是高鼻梁,長鳳目,氣宇軒昂,聲音引人入勝,氣質上剛猛,鷹,狼,虎般心思更顯出他男子漢的本色,真正的陽剛型美男子,完全符合二千多年後man的標準。
暈,第一次這麼怕始皇帝帥成這樣,郭老先生,您老人家要不要來和小女子一起擦擦汗顏啊?
記得1966年,郭沫若曾發表談話︰「在一般的朋友、同志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麼歷史學家。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
針對郭老的這段發言,我一直抱著他受迫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才不得已而言之,如今深挖歷史,按郭老自己的話說,文筆里的確有很多值得平反的地方,特別是有關秦始皇容貌那一段。
其實,後世有關秦始皇容貌的推測,都是薦于尉繚私下對人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這句話而來,可這句話實在是漏洞百出,細細想來,尉繚私下和人說話時,身邊怎麼可能有史官在旁,就算有史官在旁,在那個君主制的封建社會,敢問又有哪個史官敢把這種殺頭滅族的話記到史冊上?
就像程先生說的,就算尉繚敢說,就算史官敢記,就算所有人都知道,只有秦始皇本人不知道,可後來焚書坑儒沒焚到它,項羽火燒咸陽三個月也沒燒到它,一百年後竟落到司馬遷的手上,還被寫進《史記》里,未免太荒唐了點。可想而知,這段文字不是民間流言,就是被杜撰出來的。
要相信尉繚口中秦始皇的長相,就應該先相信尉繚這個人,撇開尉繚的供獻不論,其人品性……還是挺有爭議的,所以,其言自是不可盡信。
《史記》有載,秦王會見繚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而尉繚對秦始皇的知遇之恩,豪無感激之意,反而不知道對什麼人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說秦始皇長得就不是個好人樣,說完就要離開秦國,秦始皇看他是可用的人才,便挽留他,並讓他當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給了軍機大臣高官職位,對他的計謀采信率極高。如此一來,他又不走了,頗有點要官索爵的味道,這種人的話能信嗎?不能信,不可信,也不值得信。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尉繚︰「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
「清姬?清姬……」
被辛喚回神時,從沒這麼害怕過的表情,早已掛滿了五官,所有人都疑惑不解地看著我剛剛大膽妄為地盯著秦始皇發呆,現在又像個受了驚的小貓一般含著首,皺著眉,默然惶忡。
看我走神後心志全失的異狀,x臉屏顏黯了黯眉,輕聲分咐︰「辛,送清姬回寢殿休息
「喏」
被辛攙著,腦袋里雲山霧道地飄繞著,機器地挪著全無感覺的雙腳,出了廂殿。
非常不幸地,直到今日,我才弄清楚這個秦王名政,正是那個被大多數人武定為暴君、暴政的秦始皇嬴政;教我騎馬的將軍就是悍秦痛擊匈奴的將軍蒙恬他爹,蒙武將軍;總跟隨在秦始皇嬴政身邊,也就是在平陽太廟里請我回秦營那個文質的年輕人,是蒙武的另一個兒子,即蒙恬的弟弟蒙毅;還有和趙高一起隨駕入宮的,就是大名赫赫的李斯。
知道自己處在秦始皇在位時期,結合趙嘉和我說的,平陽一戰,桓齮斬首十萬,我徹底弄明白了一件事︰我穿越到了2200多年前的戰國末期,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這一年,嬴政26歲。
26歲的嬴政,第二次揮軍伐趙,秦將桓齮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武城,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佔領城池。
奇怪的是,做為戰國雄主,都願意記錄下一生斬將殺敵的赫赫功勛,以彰輝煌的軍事業績和威懾四方的彪勇實力,而在秦始皇的編年史里,這是他親自指揮統一戰爭後,直到六國俱滅,唯一的一次有殺敵記錄的戰役,所以這一年、這一役,我記得非常清楚。
同樣,也因這一役我疑惑了好多年,曾經不此一次的想弄清楚,秦始皇真的是個暴君嗎?如果是,為什麼再也找不到其它大規模的殺伐記錄?就連一個功臣都沒有枉殺過的秦始皇,為什麼會成為史上那個殘虐不仁的暴君呢?
這一年,26歲的嬴政,對趙國發動攻勢,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這一年,26歲的嬴政,設立了雲中郡,此郡注重養馬業,同時他又遷來許多內地的農民,安屯設村進行墾殖,以發展農業生產,解決軍需,供應糧食,把這里設置為訓練騎兵的基地,開始了他大一統的前期準備;我還知道,在之後的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短短的九年里,他一舉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統一了六國。
至于在平陽時,為了掩人耳目,他所冒充的那個桓齮,根據楊寬的《戰國史》所述,桓齮就是樊於期,也就是後來《荊軻刺秦王》的關健人物之一。
無論後人叫他趙政也好,嬴政也罷,對于我這個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來說,以我此刻的心情,只能稱他為「嬴祖宗」,如此才能表達我無比驚駭、無比惶恐、無比懼怕,還有……我無比敬畏的心。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
標注︰《祖龍無悔》依秦始皇的出生年月計算虛歲,即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正月,卒于公元前210年七月,享年50虛歲。公元前234平陽戰役發生在十月,所以將秦始皇此時的年齡計為26歲。
呃,非要較真兒,說他是二十五歲零九個月也可以,呵呵,有點計算嬰兒年齡的味道!
(